“飯前不摜蛋,等于沒吃飯。”摜蛋這項民間棋牌類游戲,如今風靡大江南北,甚至從民間牌桌逐漸走向競技體育的賽場。各類“摜蛋大賽”在全國各地此起彼伏。去年,國家體育總局棋牌運動管理中心還為它頒布了《競技摜蛋競賽規則》。
不過,當我們坐上牌桌,玩摜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個棋牌游戲為何叫“摜蛋”呢?
摜蛋,起源于江蘇淮安。淮安政府網刊布的文章為此提供了兩種說法:
一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淮安南閘的農民借鑒其他紙牌打法,獨創了一種叫“關欄”的撲克牌游戲。從“2”開打,到“A”收官。一局結束,如有一方不出“2”,意為被關進豬圈欄里,簡稱“關欄”。“八十分”興起后,又加入了“八十分”益智的技巧,形成了初期的“關欄”。因“關欄”與“摜蛋”在淮安方言中音相近,以至于以訛傳訛,約定俗成,變成了“摜蛋”。(梁文龍《漫談淮安摜蛋文化》)
二是:所謂摜蛋,就是因為牌里主要由“炸彈”進攻和守護。(金礦《“摜蛋”溯源》)由此可知,摜,是摔、打之意;蛋是“炸彈”。
知道了摜蛋的名字來源,再來看看我們熟悉的其他棋牌游戲,它們都是怎樣起名的。
唐·牛僧孺《玄怪錄》:古時有一巴邛人家橘園,霜后兩橘大如三斗盎。剖開,各有二老叟相對象戲。四人中曾有一叟曰:“橘中之樂不減商山。”后遂稱象棋游戲為“橘中戲”。明代《新刻古今玄機消長八譜》插圖
中國象棋
象棋是一種國民性游戲,男女老少皆宜。唐代武則天做過和天神大羅天女下象棋的夢,可見她在日常中對象棋的癡迷。我們現在下的中國象棋,是在宋代定型的,此前棋子較少,入宋后才加了“炮”這一兵種,還加了“士”和“象”。
據說象棋在戰國時就有了,是誰發明的已不可考。因為棋子有象征性,代表戰場上的車馬兵等,故稱象棋。象棋對中國人影響很大。“將一軍”“馬后炮”“舉棋不定”“一著不慎 滿盤皆輸”這些俗語、成語都來自中國象棋。
淝水之戰捷報傳來,謝安正在下棋。 成功捷報圖局部 元·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圍棋
圍棋起源于中國,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晉朝人張華在《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就是說圍棋是堯發明的,用來教育兒子。
為何叫圍棋呢?因為下棋時黑白雙方總是互相攻擊,互相包圍,故此稱“圍棋”。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這些名人都愛下圍棋。
麻將
麻將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鄭和下西洋,為給船中士兵解悶所創。一說明代一個叫萬秉迢的人,被《水滸傳》折服,設計108張麻將紙牌。還有說麻將起源于太倉。太倉是皇家糧倉。為了防止雀患,當地使用竹制籌牌來記錄補雀數目,并依此發放酬勞,這種籌牌具有記錄功能,同時也用于游戲。至于它的名字為何叫麻將,自然和麻雀相關了。
樗蒲
樗蒲流行于漢末,類似于現在的飛行棋。西晉《博物志》說它是老子發明的。
為何叫“樗蒲”?因為用于擲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蒲”為“博”意,賭錢一類的活動。
內人雙陸圖局部 唐·周昉 弗利爾美術館藏
雙陸
雙陸在三國時就流行了。該游戲以擲骰子的點數決定棋子的移動步數,首先把所有棋子移離棋盤的玩者獲勝。《事物紀原》說它是曹植發明的,也有說是從印度傳入。
為何叫“雙陸”?因棋局兩側左右各有六梁,故名雙陸(陸即六)。
葉子戲
葉子戲的玩法類似于升官圖,兼用骰子擲玩,被視為撲克牌的鼻祖。
葉子戲出現于唐代,明代尤為盛行,以江蘇昆山一帶為活動中心,并很快傳至北方,風靡京都。
為何叫“葉子戲”呢?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后有狹長形的“葉子”,寫上卷軸內容大意,方便檢索。唐時有一種游戲,也需要檢索,會用到“葉子”,所以便以“葉子”為游戲名。后世雖然游戲方法有很大變化,但這個名字保留了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