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幾個粉絲的提問,都是有關資產全球配置的,問得比較多的是美元兌換,背后實際上是對人民幣貶值的擔心。
擔心歸擔心,但匯率走勢,并不會像大家擔心的那樣。這個世界是環環相扣的,匯率是各方利益博弈形成的均衡點。我們不能單獨去觀察單一維度的現象就得出結論。因為其背后還會有個無形的推手。
今天我們就來聊下這個無形推手的底層行動邏輯。
我們假設有一個A國,因某些原因超發貨幣一倍,假設貨幣流通速度也不變,那么貨幣增加1倍的情況下,資產價格,物價,以及工資都會同樣上升1倍。
這個結論看似合理,但實則有很大漏洞,原因在于,A國并非在世界上孤立存在,而是廣泛的和他國有著貿易關系。
我們假設有另一個C國沒有貨幣超發,并且和A國的匯率沒有變化。那么在A國因貨幣超發而導致物價和人工費上漲的同時,C國出口到A國的產品就會因價格不變而增強其競爭力。于是擴大其在A國的市場份額。擴大C國對A國的貿易順差。
那么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A國超發的貨幣因貿易變成了C國央行的外匯儲備,然后C國央行在結匯時必須被動的向國內增發等價的本國貨幣,從而造成了C國自身的貨幣超發和通脹,然后推升C國人工費,從而造成C國出口到A國產品的價格上漲。
這會使得其在A國的競爭力下降。然后達成新的貿易平衡。
我們也可以說,A國的貨幣增發,把其通脹也輸出到了C國。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也看出來了,A指的美國,C指的就是我們。這套玩法我們也玩了很多年。
到今天我們的外匯儲備是3.2萬億美元,對應人民幣22萬億。但這并不代表說,進來的美元造成的我們的貨幣增量就是22萬億。因為央行通過美元被動發行的只是基礎貨幣(又稱高能貨幣),然后基礎貨幣還需要通過信貸繼續衍生擴張后才是我們最終看到的M2。
在這里,基礎貨幣通過信貸放大的倍數,我們稱之為貨幣乘數。
那么貨幣乘數是多少?2024年2月的最新數據是8.05,也就是這22萬億通過信貸最終擴張出的M2是177萬億。
我們的M2總量也就300萬億不到,其中一大半的組成部分,追根溯源,都是外匯儲備衍生擴張出來的。我們通過外匯儲備歷年的總額走勢圖可能會觀察得更清楚。
可以看到,WTO之后,外匯儲備急速增長,并在2016年開始進入了穩定期。于是央行發行的對應的基礎貨幣也開始大幅放緩。如下圖。
所以,2016年之后,因外匯儲備停止增長,所以央行擴表變慢。但2016年開始全民信仰通脹,大幅增加貸款。所以接下來因貸款而急速拉升的貨幣乘數就接棒推動了M2的繼續增長。
在2016年之后全民通脹信仰的助推下,居民杠桿率一路爬升。根據央行最新數據,居民杠桿率曾一度上升到2022年的71.8%的臨界點(日本90年代初泡沫破滅初期的居民杠桿率正是70%)。
這個就是為什么物價漲幅在2016之后遠遠不如M2的原因,因為M2當中的大部分,都是債。
分析到這里,我們把加入WTO之后的貿易順差,央行被動擴表以及貨幣增發的前世今生都做了一下梳理。
當然,2022年后居民開始降杠桿(如上圖)從而推動的房價下行,這個在去年房價下跌前我曾多次提醒過,去年的老粉,該賣房的也都賣了,逃頂的也成功了,這個不是我們這篇文章要說的重點。我們這篇重點要說的還是我們當下的決策。
而當下決策的邏輯,和中美博弈有關。
大家知道這幾年疫情西方放水搞出了一輪大通脹,但我們相對克制。那么結果是什么?
結果就是西方的物價和人工費普遍上漲,而我們則相對穩定。這就擴大了我們的成本優勢,而成本優勢導致的出口強勢,會反過來拉動我們的產業發展和升級。上上周剛出來的PMI數據,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個出口強勢的現狀。
這幾天耶倫跑到中國來,吵的也就是這個事情。我們說是優質產能,他們說是產能過剩。
核心根源,就在于你自己搞放水把自己的成本搞上去了,喪失了產業競爭力,然后反過來指責我們產能過剩。
但所謂大國博弈,不是吵出來的。比拼的還是誰先犯錯。正如我過去舉例過的孫子兵法上的說法。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意思是,你只能先搞好你自己,讓你自己沒有漏洞,無懈可擊;至于你能不能干掉對方,能不能贏,其實是不知道的。這取決于對方是否露出破綻。而不取決于你自己。
這里的核心要義,是等待。等待對方先犯錯,先露出破綻。
對方在盼著我們送血包,我們也在盼著對方送血包。
那么對方盼望的血包到底是啥?
如果單純是中美貿易,對方要解決我們的成本優勢也很簡單,加稅就可以了。你價格便宜50%,我就給你加50%的稅,抵消你的優勢。
但這里的關鍵問題在于,世界并非只有兩個國家,而對于第三國,我們的成本優勢,就不是對方能解決的。
既然如此,那么對方的打法到底是啥?我們可以從日本失去的30年里去尋找答案。
說起日本90年代之后的蕭條,不少人認為是房地產下滑導致的連鎖反應,但真實原因卻并非如此。
過去我在日本工作時,也和不少日本同齡人討論過這個話題,大家普遍認可的,失去的十年(我在日本的時候泡沫經濟發生才十幾年)是因為日本產業的衰落。而產業其實是被我們打崩掉的。
日本陷入通縮之后,日本曾經大幅發債超發貨幣,希望能把日本拉回通脹。但核心問題就如我文章開頭所說的,日本并非世界的孤島,而是和其他國家存在著廣泛貿易。
從日本的視角看確實在通縮,但你無論怎么通縮,你的人工費都不可能比當時的中國更便宜。日本當時是出口型經濟,中低端產業因為成本劣勢,海外市場面對中國是節節敗退。甚至很多日本廠商也在中國建廠再返銷日本國內。
甚至可以說,是我們的低價商品,沖擊了日本國內的產業,進而影響了居民收入。這導致了日本無論怎么發債,也拉不起通脹。通脹全部因貿易流向了中國。這個才是日本通縮30年的真相。
而我們的今天,其實面臨的情況和當年日本差不多。去年,已經有在印度生產的蘋果手機。從蘋果公司的動作,折射出美國公司的一個普遍趨勢,就是盡可能把產業鏈外遷到印度東南亞等其他國家。
那么我們的應對也很簡單,就是先立后破,產業升級。新能源等產業是我們掌握產業鏈和核心技術,美國肯定遷不走。
而中低端產業在我們沒有完成產業升級前,肯定也是要力保,因為這關系到就業。這個就是先立后破。
所以我們依然要盡可能地維持成本優勢。而維持成本優勢的關鍵,就是不搞大規模刺激,不搞大水漫灌。畢竟相比房價問題,產業問題是更重要的核心問題。
所以呢,雖然我們也不容易,但只要茍住不犯錯,不搞大水漫灌,我們相信對方會先給我們送來血包。
現在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在美國看來,你現在已經擁有很強的產業競爭力了。特別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都“產能過剩”了。那么別人還會容忍你通過貨幣貶值來獲得更強的產業競爭優勢嗎?這并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如果外貿持續強勢,數據持續超出預期,那么人民幣迎來升值拐點的時間也就不遠了。
文章的最后,我們再看下這個月最新發布的央行第一季度例會。
說法和過去的沒變化,依然是貨幣增速和經濟增速相匹配,也就是沒有放水。但這次他們顯然關注到了國債的收益率。
我要說的是什么呢?就是降息,未來可能還會有,但可能已經接近尾聲。最近的國債收益率單邊下行,是市場押注降息的結果。顯然央行準備要扭轉這種預期。而這些都將有利于人民幣轉為升勢。
后記:
本篇我們詳細解釋了國家間的通脹傳導,近20年M2快速增長的底層邏輯和由來,以及產業博弈。而分析這些,是為了預判未來和指導我們的投資決策。
正如我去年判斷今年大放水的概率極低,依據也是產業層面的掣肘。而我們要做的,是順應這種產業博弈的趨勢,并對未來保持信心。我也知道有很多自媒體在鼓吹大通脹大放水,只是希望我的粉絲們,不要因為這種言論,盲目負債,成為對賭放水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