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近期韓國政府推動醫療改革,引來大批醫生罷工、醫學院學生罷課,造成長達兩個月的政局動蕩。一直以來,香港醫生短缺、社會老齡化等問題同樣嚴重,韓國罷工熱潮也喚起公眾對香港醫療改革的關注。
雖然韓國總統尹錫悅已就不便向國民致歉,但仍然拒絕退讓,堅持政府擴大醫學生名額是經過嚴密計算以及同業界充分討論后得出的結論,是最低限度的規模。尹錫悅之所以大動干戈,進行醫改,無非同韓國人口老化和醫生短缺有關。
據韓國行政安全部的資料顯示,該國65歲以上長者占總人口19%,預計在2025年突破二成,進入“超高齡社會”。另一方面,韓國醫生人口比例極低,每1000人只有2.6名醫生,若減去傳統韓醫,就進一步下跌至2.1名,遠低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7個國家的3.7人平均值。韓國保健福祉部部長曹圭鴻估算,國家至少需要多1萬名醫生,才能填補人口高齡化等因素帶來的服務空缺。
無獨有偶,香港情況與之相近,不單只每1000人只有2.1名醫生,就連老齡化問題都比該國嚴重。本港65歲及以上長者人數大約占總人口20%,到2046年,將會增加至每3人中有1名長者,聯合國預測香港于2050年,成為全球人口老化最高的地區。
當然,特區政府并非坐以待斃,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提升醫科生名額。盡管港大及中大學額在過去12年增加四成,達到現時約400個,惟夸張的增幅背后源于以前基數太低,實際上遠遠未能滿足本港未來的需求。舉例來說,澳洲每千人對應約3.8個醫生,接近OECD平均值。團結香港基金發現,過去50年,澳洲醫學院數目由原來的8所,擴充至21所,單單是2018年,澳洲就有超過3800個醫科學生。如果按澳洲人口約香港3.5倍計算,香港至少要增加至每年約1000人,才能達到澳洲的水平。
值得慶幸的是,本港醫衛界對醫療改革保持開放態度,較難出現韓國醫生工潮的翻版。據報,繼科大之后、浸大、理大紛紛表示,有興趣成立醫學院,培訓更多醫生。當局近年也陸續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要求,甚至承認內地著名院校提供的醫學資格課程。事實上,鄰近澳門早已認可內地個別院校的專業資格,令過去20年的澳門醫生比例由原來每千人對應1.9人小幅增加至2.9個醫生。香港已經略遲,但聊勝于無。筆者撇開輸入外地醫學培訓的人才,粗略估算三間本地大學的醫科生名額,連同港大及中大新增的學額,有望于數年后將每年本地醫科生數目提升至1000人左右,如果再把中醫師納入計算,有關數字著實令人鼓舞。
由此可見,醫生短缺情況有望在未來15至20年內大幅改善,當局要盡早思考本港醫療產業發展,給予日后的醫科生更多發展出路,同時有責任協助院校確保課程滿足執業需求,提供足夠的實習崗位和臨床工作經驗,以免醫科生人數激增影響本港醫療服務的質量和聲譽。
除此之外,醫療開支問題亟須各方關注。早前有港大報告指出,自2010年起,香港醫療衛生開支增速遠超GDP增長,2023年更高達2倍。研究團隊又估計,若然本港GDP繼續以過往平均增速2.41%成長,在最壞的情況,醫療開支占GDP的比例可能會由目前7%上調至9%或以上,大概是2020年開支的1.67倍,即3000億左右,情況堪憂。遺憾的是,自愿醫保計劃成效不及預期,項目于2019年推出,截至2022年9月30日,即計劃推行第四年相關認可產品的保單數目大概有113萬張,與原來3年內達成150萬的估算相距甚遠,幾乎可以肯定,政府無法達成計劃第10年250萬的目標。
筆者認為,若醫生薪酬待遇維持不變,政府就要采取更多措施,限制相關醫療開支繼續飆升,例如,通過健康篩查及推廣做到預防勝于治療、引入高新科技提升現有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以擴大減稅金額等方式幫助醫療保險市場發展。
總括而言,辦法總比困難多,如果醫衛界能同政府延續理性探討、實事求是的氣氛,相信長期困擾的醫療難題既能迎刃而解,韓國醫生罷工的慘況也不會在港出現。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