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220)
死于空難的國軍中將——王君培
王君培(1899-1946),別號寧華,吉林長春人。1922年吉林省立師范學校畢業后任縣立高等小學教員。后入北京朝陽大學法律科肄業,不久轉入北京戲劇專門學校(蒲伯英創辦,魯迅任校董),后入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蔡元培等人創辦,魯迅曾在此任教)學習。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
畢業后歷任東征軍總政治部宣傳隊長、軍校教導團營黨代表,參加了東征。
1925年參加國民黨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并且是軍校"血花劇社"領導人之一。1926年初任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部政治教官,據說王君培是黃埔畢業生中擔任軍校政治教官的第一人。
1926年5月,血花劇社進行改組,王君培任劇社執行委員。同年秋隨軍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官處副官、代理副官長。
1927年春,原孫傳芳手下陳調元部歸附蔣介石后,在浦口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陳調元任第三十七軍軍長兼北路軍總指揮,蔣介石調派大批嫡系到該部工作。5月,王君培被任命為北路軍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吳醒亞)前方工作團總團長。同年7月任第三十七軍政訓處(主任吳醒亞)上校秘書,并兼任第三十七軍特別黨部籌備委員,該軍政訓處特別黨部組長。1928年隨軍進駐北京,同年7月兼任該軍特別黨部指導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陳調元調任山東省主席,部隊隨調山東,王君培任由原三十七軍縮編后的第四十六師政訓處主任,駐濰縣。不久,因王君培與石友三同為吉林老鄉,蔣介石為拉攏石友三,派王君培又兼任了駐德州的石友三部原第十三路軍縮編而成的第二十四師政訓處主任。同年5月調任遼寧省黨部指導委員會委員。
1932年后任軍委會北平分會秘書處副處長,軍官教育團總教官。
1933年任江西"剿共"第一路軍總指揮部少將參謀處長,贛州警備副司令,軍政部第二廳少將組長。
1935年,石友三被宋哲元委任為冀北保安司令,組織冀北保安總隊,王君培再次被蔣介石派到石友三部,任參謀處長。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后,在北平的一些東北籍軍政文官和愛國人士,以原圖存社為基礎成立圖存學會,響應和支持西安事變,王君培是主要成員之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吉星文部撤離盧溝橋,王君培隨冀北保安總隊接防駐守,至于王君培什么時候離開石友三部的,具體時間不詳,但石友三后來勾結日寇的一些情況,蔣介石知道的一清二楚,這里面應該有做為安插在石友三身邊的老蔣親信,王君培的一份功勞。
王君培回到重慶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1月,王君培任“反侵略中國分會”遼吉黑熱四省支會常務理事。同年入陸大特別班第五期學習。
1942年7月,陸大畢業后,任駐界首的沙河警備(司令李銑)副司令,1944年,接任沙河警備司令,同時兼任國立第二十一中學第一分校(后改為私立界首中學)校長。當時的界首,號稱“小上海”,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湯恩伯,以及許多的黨政機關和部隊均駐扎在此地。
1945年,調任由原東北軍組成的第十二軍(軍長霍守義)副軍長,抗戰勝利后,調防濟南,隸屬于徐州綏靖公署第二綏靖區。
許多的介紹文章抄來抄去,都說王君培是1946年秋與人民解放軍作戰負重傷而亡,卻只字不提是哪次戰役中負傷的。
為了還原歷史真相,筆者查詢了大量的民國史料發現,真實的情況是,1946年7月12日,王君培乘坐中央航空公司滬平線C-46型第15號客機時在濟南機場失事,王君培因心臟嚴重受傷,送醫院后不治身亡。
其結果和同年飛機失事的戴笠一樣,戴笠被追贈為陸軍中將,王君培同年10月10日也是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贈陸軍中將。只是戴笠的飛機失事世人皆知,而王君培的那次空難知名度不夠罷了,但歷史記載了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