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年5月22日,61歲的董卓匆匆趕赴未央宮,參與慶賀劉協病體痊愈。作為當朝相國,董卓殺伐過重,樹敵頗多。于是,他決定派遣最親信的將領呂布一同前往,護衛他的安全。
當時,王允刺殺董卓的謀算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相府守衛森嚴,荀攸、伍孚屢次三番都未能得手。董卓這個時候離開府邸,入宮面圣,看似合乎規矩。實際上,卻給了王允可乘之機。
在董卓一行抵達北掖門時,埋伏于城外的李肅手持長戟,干凈利落的將他刺于馬車下。然而,董卓內襯軟甲,竟毫發未傷。他與漢臣對峙數年有余,深知眾人畏懼呂布之威。因此,奮聲疾呼道:
“呂布何在?快來救我!”
董卓言罷,呂布緩緩走上前。可他并未出手制止李肅的刺殺舉動,反而自懷中掏出“詔書”,當眾宣讀處決董卓的命令。董卓見狀,恍然大悟,怒氣沖沖地罵道:
“庸奴,竟敢背叛于我。”
話音剛落,董卓被亂刀砍死。在他死后,皇甫嵩進駐郿塢,砍下董旻的頭顱,將董氏三族,盡皆夷滅。
董卓的崛起
148年,羌人之亂愈演愈烈。為結束漢羌百年戰爭,漢桓帝征調天下猛士,奔赴涼州。就如史學家夏曾佑所言:
“自羌胡之亂始,漢家精兵猛將,皆齊聚于涼州。”
此外,涼州地處偏遠,民風彪悍,就連女子也能騎馬射箭。可以說,在涼州存活下來的人,絕非省油的燈。
而董卓,就是成長于涼州的地方豪強。
董卓出身寒門,他的父親董君雅年輕時曾短暫做過縣尉。可惜,好景不長,隨著董君雅的離職,董卓父子被迫回到家鄉涼州,耕種放牧。
然而,董卓天生勇武,憑借在羌人中的威望,很快就登上了涼州兵馬從事的官位。慶幸的是,董卓生涯首戰就大破胡人,斬首千余級。他高大魁梧,左右手皆能開弓,出入戰場,如入無人之境,所向無敵。
因此,董卓自當官后,就受到上級官吏、同僚的贊許,步步高升。段潁推薦董卓入朝廷公府,漢桓帝征召他為羽林郎,而在跟隨袁隗不久,董卓更是一躍龍門,出任并州刺史,位高權重。
董卓的前景雖然一片光明,可他為人卻非常暴戾。不僅對提拔他的皇帝、大臣沒有感恩之心,還利用職務之變,拉攏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組建私人兵馬,肆虐涼州,劫掠財富。
當時,董卓剛過不惑之年,就已封侯拜將,攜軍威震懾朝廷。漢靈帝不甘董卓在涼州坐大,親命董卓前往洛陽,擔任有名無實的少府一職,可董卓卻上表回復道:
“涼州賊寇未滅,正是臣欲一展才華之時。且涼州部眾對臣青睞有加,聽聞臣入宮就職,紛紛阻攔不讓。因此,臣無法前行,只能愧對陛下了。”
很顯然,在朝廷尚未爆發嚴重危機時,董卓就敢明目張膽地違抗漢靈帝的命令了。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尚未來得及收拾董卓的漢靈帝不得不派遣他接替盧植,執掌冀州防務。而董卓的人生,也急速轉折,從封疆大吏淪落為階下囚徒。
眾所周知,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來的快,去得也快。這短短數年的時間,成就了無數名人、志士。曹操、劉備、孫堅等人,都在此時登上了歷史舞臺。
可董卓卻因為兵敗下曲陽縣,受到了朝廷的嚴懲。他被罷官免職,判處“減死罪一等”,等待他的人生命途,必將是牢底坐穿。
然而,董卓的運氣非常好。
隨著黃巾起義的覆滅,漢室朝廷大赦天下,董卓不僅獲得了赦免,還被安排在皇甫嵩身邊,參謀軍政。
值得一提的是,皇甫嵩是東漢末年少有的軍事大才。無論是征討羌胡,還是平定黃巾之亂,他都有過杰出貢獻。董卓在左車騎將軍府任職期間,耳濡目染,逐漸習得了皇甫嵩的兵法戰術。
不久后,韓遂、李文侯在涼州發動叛亂。皇甫嵩將董卓放在三輔前線,圍剿涼州叛軍。董卓也不負眾望地擊敗北宮伯玉,伐零羌、圍匈奴,功勛卓著。
然而,董卓極端自利的性格,也在此戰暴露無遺。
185年,漢靈帝力排眾議,將張溫放在了車騎將軍的位置上,接管三輔軍務。可董卓卻對此不屑一顧,他不僅出席軍事會議時故意遲到,還對張溫冷言冷語,大肆嘲諷。
此外,面對皇甫嵩五戰五勝的傲人戰績,董卓也極為忌恨。平叛中后期,董卓一味的出工不出力,只知聚攏人馬,屯兵自守。
當時,漢靈帝病重將亡。臨終前,特意提拔董卓為并州牧,并下旨將董卓的兵馬,全部調遣至皇甫嵩麾下。
在東漢,門閥、世家是依賴皇權而生存的。數百年來,他們之間的利益,已然根深蒂固,遠非寒門子弟能夠相比。漢靈帝之所以架空董卓,就是防止他成為“第二個”張角,威脅到漢室朝廷和門閥世家的權力。
只是,猶如拒絕執掌少府一樣,董卓再次駁回了漢靈帝的調遣。甚至,他還率領精銳兵馬,駐扎于河東,靜觀朝局變化。
暴行累累的董卓
漢靈帝駕崩后,東漢政權不穩,大將軍何進聯合袁紹密謀除去宦官。當時,董卓雖不受朝廷信賴,卻憑借他的遠見卓識,料敵預先,預判了何進的動向,率先上疏彈劾宦官張讓,贏得朝野贊賞。
何進后悔調兵,派遣種劭勸退董卓時,他巧妙分析局勢,執意進駐河南尹,為西涼軍奪取京師洛陽,打下根基。而在何進被殺后,董卓又密令他的弟弟董旻襲殺車騎將軍何苗,掃除障礙,避免了日后到來的朝野大戰。
更令董卓興奮的是,袁紹肆意屠殺宦官時,張讓竟裹挾小皇帝劉辯,逃出洛陽,上了北邙山。董卓當機立斷,率軍追擊,迎帝回洛陽。猶如他的“仇人”皇甫嵩一般,董卓對于漢室的功績,傲視群雄。
然而,與漢末大多數將領不同的是,董卓卻是一位殘忍暴虐的將軍。在返回洛陽途中,太尉崔烈怒斥董卓不懂禮儀,竟與皇帝并駕齊驅。可董卓不僅沒有聽從,反而欲當眾誅殺崔烈。史書記載,董卓對劉辯也缺乏尊重,肆意侮辱、責罵,毫無君臣之禮。
可見,手握重兵的董卓,已然動了霸占漢室朝堂的意圖。
189年8月,董卓在袁隗的支持下,不顧群臣勸阻,執意廢掉劉辯,改立劉協為帝。繼任者劉協并不像他的哥哥那般懦弱膽怯,相反的是,他英明睿智,又通曉權術,懂得忍讓。在洛陽說一不二的董卓,漸漸一家獨大了。
至此以后,董卓成了東漢君臣的“夢魘”。洛陽城外,丁原舉兵勤王,董卓不費吹灰之力,就誘使呂布反叛,屠盡晉陽兵馬,迫使漢室忠臣遠遁他鄉。漢室宮中,太后被殺,公主受辱,劉姓宗族子弟,個個卑賤如奴。
而在安葬何太后期間,董卓又密令手下發掘漢靈帝陵寢,盜掘珠寶、玉器,洗劫一空。
短短數月內,董卓的罪行就已罄竹難書。如同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一般,董卓及其手下,帶給洛陽百姓的災難,是歷史罕見的。
就在董卓、李儒肆虐洛陽時,關外也發生了百余年未有的變局。野心勃勃的橋瑁偽造詔書,號召十八路諸侯,組建“關東聯軍”,討伐董卓,起兵勤王。背負篡逆者罵名的董卓急需一場“屠殺”,掩蓋他的過錯,同時憑借著沾滿血腥的利刃,威懾群臣。
當時,董卓將他的魔爪伸向了他的親密盟友、袁紹的叔叔袁隗。在他看來,袁隗位高權重,門生故吏遍天下,殺了袁氏一族,不僅可以起到震懾袁紹的效果,也可讓那些蠢蠢欲動的士大夫,丟掉反抗的幻想。
然而,事與愿違。原本各懷鬼胎的關東聯軍,在袁隗死后,反而奮勇向前了。尤其是曹操、孫堅,一路披荊斬棘,接連攻破董卓的防線。
191年,董卓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遷都長安。
董卓本性殘暴,又色厲內荏,刻薄寡恩。遇到困難時,不思良策,反而為了他那“一畝三分地”,不顧他人死活。潁川百姓慘遭屠戮,帝王、功臣墓穴盡數開掘,洛陽城淪為一片廢墟。
俗話說:“人要滅亡,必先瘋狂。”董卓黔驢技窮時,卻在郿塢囤積了三十年的余糧,一百余名美女佳人。他將郿塢打造得如鐵桶一般,交給董旻看管,以備不時之需。
然而,退守長安后的董卓,卻依然保持著他的暴行。郿塢宴客時,董卓當眾殘忍虐殺數百名“叛軍”,以此為樂。而后,又在太史令的天象前,將老上司張溫活活砍死。更有甚者,他還將皇甫嵩囚禁在獄中,欲殺之而后快。
很顯然,董卓至始至終都不明白,暴力壓迫只會激起更大的抗爭。廢立皇帝已讓董卓走在了漢室忠臣的對立面,而他之后的所作所為,又將朝中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推向了對手的懷中。
被刺身亡
正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董卓愚蠢的行為,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也讓真正意欲除掉他的王允,發現了取而代之的良機。
191年10月,伍孚利用拜會董卓之際,趁機暗殺于他。在此之前,荀攸、陳泰已謀劃多時,并選定伍孚為刺客。然而,董卓身邊護衛森嚴,又有呂布跟隨左右,伍孚刺殺未成,反而身遭不測。
伍孚死后,下一波暗殺計劃緊隨而至。當時,王允抓住呂布與董卓因小妾爭風吃醋的機會,巧施離間計,將呂布拉攏至麾下。
呂布為人反復無常,為利而生,為利而死。他極為反感董卓的貪得無厭,又忌恨他的位高權重,早就將董卓當作了眼中釘,欲除之而后快。
192年,當董卓匆匆入宮,走到北掖門時,躲藏于暗處的李肅突然現身,將他刺落于馬下。不久后,呂布也手持討賊詔書,砍下了董卓的腦袋。
有趣的是,董卓臨死前,仍不敢相信呂布背叛了他。他仰天哀嚎,大罵呂布不止,可已無濟于事了。
得知惡貫滿盈的董卓已死,皇甫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他親自率軍,襲擊郿塢,誅殺了董卓的弟弟董旻,屠滅董氏全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