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止即岸
可觀測的太陽系真實比例模型,在現實生活中是做不到的……?
在我們人類所在的太陽系中有八顆行星圍繞著太陽運行,按照距離太陽由近至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此前家喻戶曉的說法是太陽系有九大行星,還包括冥王星在內,但是在2006年天文學家通過投票表決將冥王星從行星降格為矮行星,從此,太陽系就只有八大行星了。
在一些科幻電影當中常常會出現太陽系模型,這些模型通過機械裝置模擬太陽系中的行星運行,通過這些裝置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太陽系的各大星體。我們在日常的閱讀中也經常能看到一些表達太陽系天體的圖片,圖片中可以看到太陽和幾大行星排成一列,這就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就是太陽系中的天體的大小和它們之間的實際距離可以按比例縮小到能夠直觀地進行觀察的程度,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這樣可觀測的模型在現實生活中是做不到的,只能想象。
如果我們以千米為距離單位,那么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的距離分別為水星5791萬千米,金星1.08億千米,地球1.5億千米,火星2.28億千米,木星7.78億千米,土星14.29億千米,天王星28.71億千米,海王星45.04億千米。
在天文學中,經常需要描述超級遠的距離,這時候以千米為距離單位往往會使數字變得非常大,因此天文學上常用別的單位來計量。其中一個是用來表示太陽系外天體距離的單位“光年”,也就是光沿直線在真空中傳播一年的距離,1光年大約為9.5萬億公里;而表示太陽系內天體距離的常用單位叫天文單位(AU),即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1AU約等于1.5億千米。
如果我們以天文單位為距離單位,將太陽和八大行星排成一列,太陽在最左邊,那么從左往右依次是水星0.39AU,金星0.72AU,地球1AU,火星1.5AU,木星5.2AU,土星9.5AU,天王星19.2AU,海王星30.1AU。僅僅從距離上來看,我們可以在紙上畫出各個星球的相對位置,但是如果考慮到各個星球的直徑比例,在一張紙上畫出更為直觀的圖,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現在,我們就用想象來建立一個太陽系中天體按比例縮小的模型。
以距離太陽最近同時也是直徑最小的水星為例,如果我們手舉一個直徑為1厘米的玻璃球代表水星,那么比例尺就是487,800,000:1,按比例來講,太陽就是一個直徑近3米的大氣球!從這個直徑近3米的大氣球出發,120米后就看到直徑1厘米的玻璃球——水星;走到220米和300米處分別會遇到兩顆桂圓,那就是金星和地球。
從地球往前繼續走上160米我們發現的另外一個直徑1.4厘米的玻璃球就是火星了。接著我們繼續前進,再走1.1千米之后會看到一只籃球,它是木星,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個。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路上我們將路過小行星帶,里面最大的幾顆小行星看起來就是幾個直徑1毫米左右的火龍果種子,如果足夠幸運,我們會遇到小行星帶中唯一的矮行星——谷神星,它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直徑2毫米,像一個芝麻粒。
接下來我們會找到土星,它距離我們的出發點太陽大約3千米,看起來像一個足球。在大約6千米和9千米遠的地方分別有兩個棒球等著我們去發現,那就是天王星和海王星了。
在這整個的旅途中,沿途沒有任何風光,只有無邊的黑暗,而我們前進的每1厘米實際上都等于水星的直徑,也就是4879千米。
目前飛得最遠的探測器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于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 2016年12月時它距離地球137個天文單位,也就是205億千米,并正以時速6.1萬千米繼續向銀河系中心飛去。假如把這個時速代入我們上面的旅途,那么旅行者1號現在的速度就相當于12.5厘米/小時,看起來這是一個非常慢的速度,作為對比,普通蝸牛1小時的爬行距離能達到4-8米。
放在以光年乃至億光年為單位進行計量的浩瀚宇宙中,太陽系不過是滄海一粟,但人類就是以這樣的步伐,緩慢而堅定地探索著。
下面,是一個直徑十一公里的真實比例的太陽系模型。
Wylie和Alex等人根據真實比例建立了完整的太陽系行星軌道模型,你站在11公里的太陽系模型中間,能同時感覺到生命的渺小,和存在的特別,這是一種很神奇的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