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臺能否飛速運轉,關鍵在于中后臺職能部門的支持,一旦職能部門官僚化,企業必定會陷入低人效陷阱,降本增效無從談起。但中后臺的價值創造往往無法精確量化,“功勞”“苦勞”混為一談。中后臺的業績貢獻真的說不清嗎?我們可以從4個方面幫老板們理清思路。
01 重新定位中后臺
在一般企業的認知里,不直接“打糧食”的中后臺部門統稱為職能部門。當職能部門不直接對業績負責,如何對其進行精準考核就成為了千古難題。
想要相對精準地考核中后臺,最重要的是遵循如下兩個原則:
原則1——與前臺經營結果有明確的數學聯動關系,而非傳統戰略分解方法給出的邏輯聯動關系。打個比方,只能說1+2=3,不能說這個動作加上那個動作可能會有好的結果。
原則2——重點考核中后臺部門“輸送資源”的結果,而非“落地規則”的結果。后者只會讓他們成為越來越大的官僚,他們會不斷地以維護規則為名來耍官威。
02 中后臺經營思路厘清
業績不是單靠前臺打出來的,而是前中后臺協作出來的。前臺能不能跑起來,中后臺的水平(效能)是關鍵。中后臺應最顯性的“經營業績”應該是其在堅守規則的紅線基礎上,把資源盡量無損耗地輸送到前臺。所以,考核效能才是量化中后臺“經營業績”的最優解。
好的中后臺“經營者”,能在清晰的思路下,將有限的資源用于支持前臺作戰。那些不斷索要編制做大部門,不停制定無腦“一刀切”政策的中后臺,沒有經營思路,只有官僚野心。
03 量化中后臺業績的五種思路
如果將中后臺的研發部門想象為一個“研發外包公司”,那么,對其效能的考核就應該是兩個:
一是人效,即投入多少研發和周邊人員,或投入多少相應的人工成本,產生了多少收益;
二是財效,即投入的各類研發資源,分別產生了多少收益。
考慮到這一步不算難,但將兩者交疊在一起,形成包含數個最典型的效能指標的指標庫,并賦予其不同權重,進而綜合量化出研發部門“輸送資源”的效果,這才是重點中的難點。
具體如何量化?可以來看看我們的Stakeholder式、映射式、嵌套式、互鎖式……
04 鎖定中后臺人效Baseline的四種方法
給中后臺定量化指標難,給指標把Baseline定準就容易了?不,難上加難。所以,才需要應用如下四種方法。
1.經營逆推法。設置的Baseline,如何能讓員工“跳起腳來夠得著”,還能以效能為終點的因果鏈層層傳遞、正常運轉?
2.趨勢外推法。在因果鏈逆推的基礎上,還應考慮不同部門的實際情況。如果某些部門現有水平較低,其理應承擔的人效指標Baseline根本無法達成時,應該如何進行彈性管控?
3.標桿基準法。外部標桿及行業一般水平的數據, 要不要直接當Baseline?如何通過清洗數據,真正驗證目標值的合理性和外部競爭性?
4.動態基線法。當企業收到不確定環境沖擊,我們發現參考任何一條Baseline都可能出現偏差時,就需要再幾條Baseline中設置動態政策。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老板們對于結果的追求越來越功利,倒逼中后臺部門也要接受越來越多關于結果的考核,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只有在經濟寒冬里持續向前臺“輸送資源”,才是中后臺證明自身“經營業績”的正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