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層出不窮:
- 河北邯鄲初中生殺害同學事件塵埃落定
- 福建泉州晉江初中女生跳樓事件
圖片來源于正觀視頻
- 山東濟寧12歲男孩遭殘忍毆打
很難想象這些極端的惡劣行為出自印象中不諳世事的孩子之手,但我們看到的新聞只是冰山一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公布的144個國家的相關數據顯示:全球學生中,平均每3個學生便有1個遭遇過校園欺凌。有32%的學生近一個月內被校園欺凌至少一次。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課題組在2020年至2022年,針對3108名未成年學生的調研顯示,53.5%的學生認為自己遭受過校園欺凌。
沒錯,一半的孩子「認為」自己遭受過各種形式的欺凌。
作為成年人,我們需要比孩子看到的更細致、更全面、更長遠。
校園欺凌是持續的、反復、反社會的攻擊性行為,一定要引起重視。
首先,在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問題上,很多時候欺凌者「造成的傷害」與被欺凌者「遭受的傷害」并不對等。
其次,每個孩子對社交沖突與冷熱暴力的耐受程度不一樣!
因此任何微小的、疑似校園欺凌的言語和行為,都值得家長警惕。
校園欺凌的三方危害
無論是欺凌者、被欺凌者,還是旁觀者,都正在被傷害。
除了顯而易見的身體傷害,被欺凌的創傷會伴隨被欺凌者一生。
研究顯示在校園內長期遭受欺凌的學生:
心理上,更容易焦慮、抑郁、低自尊、孤獨感、產生自殺信念;
性格上,被迫邊緣化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影響持續到成年后;
行為上,產生違反道德和社會行為規范的外化問題行為,例如逃學、盜竊、攻擊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自殺行為;
成年后,也要忍受著嚴重的“欺凌后遺癥”——很多在學生時期遭受過校園欺凌的人,成年后仍然高度敏感、做事畏手畏腳,極度缺乏安全感。
家長千萬別因為自己的孩子是欺凌者感到僥幸,不及時干預和矯正暴力行為,他們也許會賠上自己的一生。
挪威學者丹·奧維斯(Dan Olweus)對瑞典兒童青少年的追蹤研究顯示,欺凌者成年后的犯罪率更高。大約60%的欺凌者在24歲前至少有過一次犯罪經歷;35%—40%的欺凌者在24歲之前有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犯罪經歷。
旁觀的孩子就一定安全嗎?
研究也將他們分成三類:
「作為」的旁觀者:積極制止校園欺凌,增加被欺凌者的勇氣
「不作為」的旁觀者:實際為欺凌者提供了心理支持,敏感的不作為者也處于恐懼之中
起哄者:增強欺凌者的攻擊行為
旁觀者的「不作為」和起哄,還會促成校園欺凌事件的惡化,助長其進一步蔓延,使自己主動或被動的參與進去,成為欺凌者,甚至轉變為被欺凌者。
在一個存在校園欺凌的環境中,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能獨善其身。
其實,孩子被欺凌并非無跡可尋,出現如下情況,可能是孩子正在遭受校園欺凌:
別責怪孩子沒有早點說。
然后,我們需要避開一些固有觀念5步走:
? 摒棄「吃虧是?!沟恼f教,孩子很容易將它曲解成忍氣吞聲、不反擊追究。
? 先不追問細節,安撫孩子情緒并告訴他「爸爸媽媽是你堅強的后盾和支持,會一直保護你」。
?千萬別問孩子,為什么只欺負你,小小的他也許已經很多次問過自己「為什么是我被欺負」。
? 告訴孩子,被欺凌絕不是你的錯,那些欺凌者和不作為的旁觀者才是錯誤的。
? 千萬別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規則,欺凌事件需要成年人出面解決!
? 耐心地與孩子、同學和老師多方溝通了解實際情況,不要讓孩子獨自面對欺凌。
? 認為孩子不被欺負了就大功告成。
?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況,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
? 不允許孩子以后和他人產生任何形式的沖突。
? 鼓勵孩子與他人溫和「爭執」與「辯論」,維護自己正確的觀念和權益,避免沖突進一步發展、惡化、復雜化。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矛盾和不可避免的沖突是客觀存在的。
作為家長,我們應在惡性事件發生之前,就教會孩子辨認、識別、處理的方式,幫助孩子考量和限制自己的攻擊言語、攻擊行為,維護自己的身心安全,避免難以挽回的傷害發生。
更應該在惡性事件發生之時馬上觀察和干預,發現孩子的真實需求,最大程度減少傷害。
如果您需要幫助,安忻恰好也關注著您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者:申晨煜
責任編輯:芝士
插畫:金三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