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三月到四月間,當溫暖濕潤的空氣開始彌漫在山野林間,陽光也越來越充足的時候,埋藏一冬的春筍,紛紛破土而出。它們是竹子初萌的嫩芽,四季皆有,作為食材則以春筍和冬筍最佳。不過,對于高端的食客來說,所謂“食過春筍,方知春之味”,只有春筍才是食材中的鮮靈至味。
爭分奪秒只為“鮮”
SPRING DATE
食筍,在江南地區最為講究。精明的食客老饕會早早算好日子,畢竟,春筍的黃金賞味期只有一個月而已,因為隨著竹筍不斷長大,鮮味會不斷改變、不斷流失。所以,這一年一次的鮮,帶著春天的味道,任誰都不愿意錯過。“食筍愛好者”大詩人白居易就曾在《食筍》一詩中奉勸人們,“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雷竹筍
在江南,春筍的鮮以雷筍為最。
雷筍,就是雷竹的春筍。早春的雷筍,筍尖潔白如玉,筍身豐腴肥碩。相比其他春筍,口感更加脆嫩,肉厚且細膩,不僅沒有纖維感,而且鮮甜多汁;無論和誰搭配,都是主角。因此,雷筍不僅是當地食客的最愛,也更需要分秒爭鮮。
這場與時間的賽跑從挖筍就已經開始。筍農們要趕在筍長大之前,挖出更鮮嫩更美味的雷筍。稍一耽擱,口感就會受到影響。挖筍時不能挖那些長出來的,要筍頭將出未出,鮮嫩才剛剛好。眼光獨到的筍農,總能在一大片竹林中,找到極鮮嫩的那幾枝。
此外,每次掘土,都要小心翼翼。在看到筍頭后,要細心地用鏟子順著筍的邊緣挖松土,輕輕取出,確保不能傷根,再用泥土重新覆蓋,方便竹根再生竹筍。據當地筍農說,挖出來的筍根部要留點泥土才好,才能保鮮更久。挖出筍后,就開始人工篩選,去掉有爛根或者磕碰的,只選擇中等個頭的筍,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煲湯,都最合適。
油燜筍vs腌篤鮮
SPRING DATE
上午挖出的春筍,下午就該進廚房了。
可以炒一盤春筍——脆嫩中帶著清鮮,口感細膩肥厚,仿佛春天在舌尖上跳躍。
可以煲上一鍋湯——鮮咸兼備,足以喚醒整個人的勃勃生機。
當然,有兩道地道的江南菜式是必不可少的——油燜筍與腌篤鮮。這兩道菜在當地流傳了上千年,最能將春筍的鮮嫩發揮十足,每當春筍上市,家家戶戶都會做。
江浙食客多喜歡紅燒風味的油燜春筍。在他們眼中,油燜筍比紅燒肉和紅燒魚更讓人食指大動。白嫩鮮甜的筍肉,被熱油逼出焦香,再經醬油和糖提味,色澤濃郁,不僅有紅燒肉的風韻,內里還保持春筍的清爽,油而不膩,十分勾人,絕對的下飯利器。宋代大儒朱熹到江南講學時,就對它贊不絕口,曾以“仙都油燜筍”為題,讓學生來場吟詩大賽。
油燜春筍
至于腌篤鮮,它的驚喜來自于食材的相得益彰。在與春筍同煨提鮮后,本是冬季食物的腌制咸肉臘肉,會煥發出強烈的鮮味,也許那是春筍深埋土中就攢下的渴盼,是來自泥土的自然鮮。
腌篤鮮
在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里,總有不負人間好時節的順從。大自然在什么季節給予什么,就吃什么。不僅要吃得有滋味,還要吃得有道理,時間久了,這滋味、這道理就變成了文化。
此后,人們也從食物的節令中,找到對季節的時序感;在食材的煎炒烹炸里,品出人生況味;更重要的是,順時而動,順時而吃,生命亦可順時而行。
編輯丨魏東月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