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個宰相。與此同時,王安石還是一名著名的改革家,他所主導的熙寧變法,是宋朝最具爭議的一次變法。
也正是因為這次變法,使得王安石變成了一個毀譽參半的人。毫不夸張地說,在清朝末年以前,王安石和蔡京一樣,都是奸臣形象。
到了清朝末年,梁啟超給王安石平反,寫了一本《王安石傳》,這才把王安石給洗白了。
那么問題來了,王安石作為一名優秀的文學家、政治家,努力希望通過改革,把孱弱的大宋朝帶向強盛,為何會落得毀譽參半的下場呢?
王安石所主導的這次變法,徹徹底底失敗了!中國自古以來,以成敗論英雄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
你成功了,什么都是對的,但是你失敗了,那么大多數人都會覺得你錯了!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獲得成功。如果他整天崇拜一個失敗者,你覺得他心里會舒服嗎?
就算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就算王安石很有才華、才能,就算王安石為了變法殫精竭慮,只可惜,最終熙寧變法還是失敗了!
類似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諸葛亮分明是一個無可挑剔的千古名相,可正是因為他北伐沒能成功,所以現在不少人都會抨擊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甚至有人說他是失敗的曹操。
單純從結果來看,王安石就配得上被眾人唾棄的下場。強者從來不談理由,他們只會用勝利的結果告訴你真相。
王安石的性格非常怪癖,因為他很有才能,所以他壓根不愿意跟凡夫俗子們接近。他近乎執拗的性格,也使得他沒幾個朋友,大家總是戲稱他為拗相公。
但凡他認定的事情,就算所有人都反對,他還是會堅持。哪怕明知道是錯的,他也不會更改。因為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論說服自己,自圓其說。
因此,當宋神宗打算啟用王安石為宰相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是表示反對的。倒不是因為王安石的才能欠佳,而是因為王安石的性格。
可惜宋神宗不聽,結果麻煩事兒來了。
當時王安石主持新法,在他的腦子里就一條用人的標準,支持新法你就是我的助手,反對新法或者對新法有疑問,那你就請滾遠點。
司馬光是堅定反對新法的一個人,所以他滾得遠遠的,回家寫《資治通鑒》去了。
歐陽修批評了幾句王安石的青苗法,結果直接被打發出京,歐陽修氣不過,索性辭職回家養老了。
蘇軾其實是個中間派,他覺得新法是有好處,但是不能太激進,應該慢慢實行。而且蘇軾認為新法當中也有不恰當的地方,祖制當中,也有可取之處。
結果王安石大怒,唆使御史謝景彈劾蘇軾的過失,氣得蘇軾只好麻溜地離開了京城,前往杭州擔任通判了。
這些人都是北宋響當當的大文豪,也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可惜因為反對變法,都被王安石給趕跑了。
這么做倒也不是說王安石做錯了,這些反對者在朝中整天嘰嘰歪歪的,肯定會影響新法的實施。
但問題是,這么做會讓一些投機分子看出苗頭,只要支持變法,就能得到王安石的器重,那還不好說?
因此,大量對新法壓根沒什么感覺的人,都選擇支持新法。王安石就好像如有神助一樣,立馬興奮地將他們全部提拔了起來,他認為這是眾望所歸。
豈不知,這里面不少投機分子,成為了破壞新法的重要角色。
比如說,王安石最著名的副手呂惠卿,他純粹是為了升官才選擇支持新法。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以后,呂惠卿居然擔心王安石復出,威脅自己的地位,所以各種陷害王安石。
這些投機分子對王安石變法的政策,過分解讀,變法過度,結果導致民怨沸騰。他們只要求政績,只要求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壓根就不顧變法所帶來的實際后果。
可以說,這些人才是導致熙寧變法失敗的根本。而這些,可都是王安石一手提拔上來的。
我們都知道,現實中的王安石變法失敗了。過了差不多50年左右,北宋就滅亡了。北宋滅亡的原因很復雜,其中有一點,大家就提到了王安石變法。
正是由于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使得新法派和守舊派之間,互相攻訐,輪番上陣,結果導致北宋內耗嚴重。
朝中重臣們,只顧著黨派之爭,卻忘了如何把國家治理好,你說這不是鬧著玩嗎?
這也是不少人將北宋的滅亡,歸結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
可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了呢?那北宋可就厲害了。按照王安石的構想,變法成功后,至少北宋不會再出現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將大量節省朝廷的開支。
而且王安石變法從各個角度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如果變法大成,那北宋的富有,將會再上一個臺階。國家富有了,那么很多事情就能辦起來了。
比如說,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每年會存一筆錢,打算存個十來年,用這筆錢向契丹贖買燕云十六州。即使贖買失敗,也可以用這筆錢招募勇士,奪回燕云十六州。
王安石變法如果成功了,那么北宋會更加富有。有了這么多錢,自然可以通過戰爭或者贖買的方式,獲得更多土地。不排除提前收復燕云十六州的可能。
此外,王安石變法非常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極有可能是中國古代社會,提前進入資本主義的敲門磚。
那時候不少西方人還在樹上摘桃子呢,北宋卻已經在資本主義的大門口晃了一圈了。
很多人把北宋滅亡的鍋,扣在了王安石頭上,其實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北宋在宋仁宗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了。
當時三冗現象非常嚴重,朝廷所收取的賦稅,壓根就無法應付這些支出。除此以外,宋朝每年還得給大遼、西夏等國家大量的歲幣。朝廷不僅沒有存款,可能每年還得倒貼。
因此宋仁宗時期就進行過改革,也就是慶歷新政。只可惜改革阻力太大,貴族們紛紛反對,宋仁宗只能半途而廢。
到了宋神宗時期,宋朝的衰敗已經很難挽回了。除了向老百姓征收更多稅收,似乎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那時候朝中只有兩派,一派支持增加稅收,另一派則是支持改革。
當時宋朝老百姓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農民起義在宋仁宗時期就屢見不鮮了,再增加稅收,那不完犢子了?
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橫空出世,積極推行變法。他的理由很簡單:不需要增加賦稅,只需要恰當的經濟手段,也能增加國庫收入!
僅憑這一點,就深深吸引了宋神宗。這也是宋神宗對變法心馳神往的主要原因。只可惜宋神宗在關鍵時刻,頂不住百官、兩宮太后、各大貴族們的壓力,兩次罷免王安石,導致變法走進了死胡同。
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因為秦孝公頂住了壓力,百分之百支持商鞅。可惜世間再無秦孝公,人主多是宋神宗。
王安石差點拯救北宋,這是事實。如果宋神宗頂住壓力,不顧罵名,那北宋或許會有另外一番景象。王荊公也不會背負千古罵名了。
與其說他們在罵王安石,倒不如說他們在罵宋神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