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產業科技
下行周期中,求職者水深火熱,BOSS直聘卻吃盡紅利。
前不久,BOSS直聘發布了2023年全度財務報告,業績增長及新增用戶增長全面超過預期。
財報顯示,BOSS直聘單季度收入步步高升,從第一季度的12億元,增長到第四季度的16億元,最終2023年全年實現營收59.5億元,同比上漲31.9%;凈利潤從2022年的1億元暴漲至近11億元,增長將近10倍。
成立至今,2023年無疑是BOSS直聘最高光的一年。在此之前,2019年到2021年的三年時間中,BOSS直聘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其中最高一年虧損近11億元。
面對如此亮眼的財報,創始人趙鵬直言,業績的增長主要是受用戶增長的推動,而用戶為何增長,言之寥寥。2023年,BOSS直聘新增用戶4900萬,是成立以來最多的一年。
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BOSS直聘可喜的新增用戶數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波動中的就業壓力。有4900萬用戶,就意味著有4900萬的打工人或企業存在職位需求。
按理說,就業需求量大、市場廣闊,BOSS直聘作為招聘與求職雙邊需求服務平臺,促進社會就業效率提升,是一件既能賺錢又踐行社會責任的生意。然而,現實是用戶對平臺怨聲載道,甚至有用戶直接將BOSS直聘吐槽為“BOSS直騙”。
業績與口碑產生如此大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BOSS直聘割裂的商業化模式。
真假BOSS,有無直聘
2014年7月,BOSS直聘APP上線,在移動互聯網普及的背景下,針對行業歷史痛點,開創移動+智能匹配+直聊的新模式。
這一創新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求職者和招聘方的溝通效率,使得雙方能夠更快速、更直接地進行交流。在這個什么都是快節奏的時代,BOSS直聘在招聘領域也掀起了“快”的革命,并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戶,切入在線招聘賽道。
在品牌發展的初期階段,BOSS直聘便在各大城市的地鐵站及車廂大量投放線下廣告,更是于2018年斥資超1億元在央視投放廣告。其中“找工作跟老板談”的廣告宣傳語,成功助其用戶數量突破6300萬,躋身在線招聘平臺的第一梯隊。
在吸引用戶占領市場的階段,與BOSS直聊的想象起到了關鍵作用。與傳統簡歷投放招聘形式不同,通過直聊模式,為求職者和招聘方打通了信息傳遞之間的“次元墻”,避免了繁瑣的中間環節,大大提高了招聘效率。
求職者也正是被“跟老板談”吸引而來,畢竟在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傳統招聘上投放個人簡歷,求職者處在完全被動的被篩選的狀態,而能夠直接與公司領導對接,相當于主動拉開了掛在公司老板身前的“垂簾”,無論在心理感受還是成功率上,似乎都更有吸引力。
然而,對于大企業的老板而言,幾乎不可能直接下場從篩選階段參與招聘環節。因此,在平臺初期,BOSS直聘上的招聘方多以規模小、扁平化、老板一人拍板的小型企業為主。
從最近的收入結構來看,構成BOSS直聘的營收主力軍,依舊是中小型企業。按財報中定義,每年貢獻5000元以下的客戶為小型客戶,5萬元以上的是KA客戶,中間則是中型客戶。
2023年,平臺來源于KA客戶的營收增長22%,收入占比22%;中型客戶營收增長20%,收入占比36%;小型客戶營收增長51%,收入占比42%。
隨著平臺企業客戶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求職者發現,想和BOSS直聊依舊很難。而平臺所謂的“BOSS”也絕不是求職者們理解的一把手,而是中小企業的中高級管理者,大型企業中級、初級管理者,說白了還是HR。
只不過,平臺基數大了,HR的能力與素質便參差不齊。好一點兒的,讓你發簡歷等消息,但又等于恢復到傳統招聘模式。更多的卻是粗略看看,已讀不回。這一點,從在知乎、小紅書這一類內容分享平臺上,有大量關于如何防止個人信息被BOSS直聘已讀不回的攻略,便可窺知一二。
據某位創業公司老板透露,BOSS直聘還向沒有專職HR的企業(以金融理財類企業居多),提供招聘外包項目,即由平臺工作人員幫企業完成篩選簡歷、線上直聊的環節。很可能,你以為的BOSS非但不是老板,甚至連本公司員工都不是,而是二手HR。
還有不少求職者表示,自己在求職過程中經常遇到直聊時雙方對經驗、職位、薪資等條件都滿意,到約面試環節卻被直接告知職位已滿,只有低底薪的銷售崗位。反而比傳統線上招聘平臺的求職效率還低。
由于招聘方賬號并不是以公司賬號注冊,而是以個人賬號注冊,使得平臺對招聘方的監管難度較大。從而導致利用平臺套取個人信息,要求求職者加微信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招聘方要求加微信,求職者很難有理由拒絕。當獲得對方微信后,不良招聘方便會引導求職者進行傳銷、刷單類的工作,或是在直聊過程中套取求職者的歷史方案,而如騙保證金、騙路費等各種形式的誘騙行為也比比皆是。
BOSS直聘作為平臺服務的提供者,卻對平臺亂象治理不力,沒有充分盡到監管職能,這就很容易為居心不良者提供了自由滋長的溫床。
要知道,現在距離“大學生BOSS直聘求職被殺案”僅僅過去不到7年,當年慘痛的教訓,似乎很快就在平臺商業化高光中被淡忘。
招聘求職“兩頭吃”
平臺生態治理不力,根本原因在于BOSS直聘更加注重平臺商業化的發展。
成立至今,BOSS直聘采用“to B產品to C化”的產品形式,加之近年來求職者激增的大環境加持,使得大量C端活躍用戶涌入。龐大的C端用戶基數,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認證企業用戶加入,從而實現了雙邊效應的顯著提升。
財報顯示,2023年,BOSS 直聘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達到了4230萬,較 2022 年的2870萬,同比增加47.4%。付費企業用戶數量也創下歷史新高,達到520萬,同比增長44.4%。
BOSS直聘的主要收入來源,基本來自于對B端企業的招聘服務收費,該項費用占比超過99%。
面對招聘需求量大、緊迫性強的B端客戶,BOOS直聘配有相應的5檔套餐,最基礎的A套餐費用為10800/年,套餐內含有牛人直通卡、牛人炸彈、搜索暢聊卡、VIP職位賬號等多種服務,最貴的E套餐費用為39800/年。不同套餐的服務項目大致相同,只是享受的權益次數略有不同。
這樣的招聘成本,對于體量較小的中小企業來說,確實偏高,于是BOOS直聘還對于付費能力不足的B端客戶,提供每職位每天50元-300元不等的職位推廣服務, 399元/月、799元/月、1999元/月的人才搜索服務,和公司品牌推廣服務,以及各類招聘套餐、搜索套餐等。
如果只是花錢買便利倒也還好,企業只需要按需求和能力選擇會員權益即可。但實際上,BOOS直聘的各項權益并沒有明確的標準,收費套路令企業防不勝防。
比如,收費職位根據搜索次數決定,如果發布熱門職位每條都需要單獨收費,而熱門職位由平臺自主判定;且VIP權益以開通手機賬號為單位,如果一個公司想開通多個賬號,需要另行購買權益……
用從事HR工作的網友的話說,只要是頁面上能點的位置,都要收費。如果只想選擇免費功能或者低付費賬號,獲取的簡歷便會魚龍混雜,水分很大,甚至還有可能被限流。曝光度低,招聘效率也上不去,只能被迫付費。
除了招聘方怨聲載道外,C端求職用戶也沒有好到哪去。
BOSS直聘面向C端用戶,除了提供包括職位瀏覽、直聊等免費基礎服務外,還額外提供了付費增值服務,如適合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的簡歷刷新、簡歷模板、數據報告等功能,以及更高級的簡歷推薦、優先查看熱門職位等特權服務。
然而如果只使用免費基礎服務,平臺推薦的職位信息很多與目標行業不相關,想查看相關熱門職位信息又要單付費。
看似一魚多吃,增值服務充滿想象,但C端創收并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
有緊迫需求的求職者多為待業藍領人員,或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沒有能力付費;有能力付費的人又多為在職白領,求職需求不緊迫,沒有意愿付費;而又有付費能力又有工作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在線付費求職。
同時,由于平臺機制中職位推薦頻率由對應企業的付費額度決定,而招聘場景需求最頻繁的中小型企業因受招聘成本限制,其信息很難觸達到有對應求職需求的用戶手中。這也是BOSS直聘上的求職者的付費意愿始終不高的原因之一。
這就導致明明能成為新增長曲線的C端業務收入,卻從BOSS直聘創立至今,一直沒能駛入高增長軌道。2023年,BOSS直聘來自C端業務的營收只有6000萬元,占比僅有1%。
降本增效背景下,BOSS直聘將商業化杠桿抬升到極致,獲得營收和凈利雙增的成績,自然可喜可賀,但只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絕不是頭部在線招聘平臺僅該有的追求和擔當。
面對復雜的就業環境,在擴大商業化的同時,打造一個公平就業、普惠服務的平臺,為更高效地促進社會就業提供應有的價值,才是BOSS直聘最該展現的姿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