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小時火車硬座,別問,就是沒錢但是熱愛。”
“三種交通工具往過趕。”
后臺這樣的留言挺慰藉人心的,每每此時,從備展第一天起積壓的忙碌、焦慮、期盼等所有情緒都幻化成驕傲與感動迸發出來。 不是因為我們創造了GT Show這個平臺而自我驕傲,而是因為汽車文化竟有一日在國內產生這樣的牽引力而動容。
或許我們都不是什么文化人,但是卻很想說點文化事兒。 文化這種意識形態,反映的是人們的思維方法、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是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 或者哲學一點說,文化是一種精神生活。
我們承認,中國的汽車文化還很孱弱,歷史與社會原因造就了這樣的現狀。然而它本身是極具生命力和無比堅韌的,無論在多么貧瘠的土壤,汽車文化終究都能開出絢爛的花朵。
而我們——GT Show,愿做這貧瘠土壤里珍稀的養料。如同所有其他領域的文化,汽車文化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經歷和積累,更需要感受和理解。 前者是我們年復一年在堅持的,后者,是我們對所有文化參與者的終極希冀。
我們不斷擴大每一年的展出規模,迭代每一年的展出形式與內容,是在構建堅實的下層基礎——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汽車文化的多元性——無論是改裝車、老車、賽車,還是四驅車、露營車,哪怕是最簡單的車身貼紙,都屬于汽車文化的范疇。
一切理解始于認知,寬泛的認知會打破理解的壁壘;而更精準的理解又反過來決定了認知的深刻性。所以GT Show要做和在做的,是讓更多的人“長見識”。
七年前,GT Show的現場是極度簡單的,幾乎就是小眾的改裝街車的秀場。 可是如今再看,有全民參與的賽車電競,有普及性很高的汽車美容;有動漫、影視劇中夢想與真車的聯動,也有頂級的賽車&零件讓人大開眼界;有國內外各大賽場的明星&車手助陣,也有賽車女郎爭艷全場。
這一切讓所有人都獲得了參與感,不管自知或不自知,彼時彼刻這是每一個人沉浸其中的汽車文化。 也許擴展認知這樣的下層基礎還需要N多年來構建,但GT Show有信心,也有決心去做好這件事,因為唯有這樣,未來的上層建筑才能夠層樓疊榭,聳入云霄。
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車友觀眾,我們也在努力提高展期的服務能力,盡可能讓所有朋友的蘇州之行愉悅舒適。我們提前推送的航站樓信息、高鐵、地鐵、停車場等出行攻略;我們為遠道而來的參觀者制定了展館所在的園區游玩攻略;我們將蘇州非遺文創帶到現場,將蘇州美食散布全場。
所謂生活方式也是文化的一種,那么在我們的貼心攻略下來一場GT Show主題的蘇州游,豈不也是一件美事。
在文化沉淀的過程中,糟粕與精華必定相伴出現,時間會剔除糟粕,文化對參與者產生的積極影響也會讓糟粕此長彼消。
很高興今年GT Show的外場終于沒有了“炸街”攪局者。 安全隱患之外,“炸街”行為更大的危害在于會誘導路人錯誤認知汽車文化,它產生的負影響會指數級抵消展館內對汽車文化普及帶來的正影響。 所以我們每年都會采取各種措施來控制這種不良局面,也終于在今年收到成效,這應該也是汽車文化的一小步沉淀吧。
有人說一切小圈子里的、地下的,都是亞文化,也并非所有亞文化都能發展成主流文化。
我們希望國內的汽車文化能在GT Show的持續努力之下逐漸擺脫亞文化刻板印象。轉變成主流文化一定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但這種趨勢是清晰明朗的,于是我們自然便有了堅定的方向和堅毅的信心。
國內的汽車文化是條路,大路,但不好走。
新能源“彎道超車”的工業現狀、民眾對汽車的不確切認知…這些客觀存在的阻礙因素如同沙塵被狂風卷積了極大降低了這條路的能見度。老司機或許輕車熟路,但新生代站在路口,定是有些迷茫。
此時如果有一塊明晰到發亮的指路牌屹立于狂風之中不倒,那么這條路便又恢復了方向,哪怕狂風不止,道阻且長,但這個方向已然存在于你心中。
我們希望這塊指路牌上面,赫然印著的,就是 GT Show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