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年輕的學生運動領袖,黨的創始人之一,在土地革命斗爭時期,張國燾一直是黨和紅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但是在革命的大浪淘沙中,他逐漸落伍沉淪,直至最終走上了叛變革命的道路。
在開國上將許世友看來,毛澤東和張國燾是一對才能、資歷和威望真正匹敵的對手。他說:“在黨內,除了毛主席,誰也不是張國燾的對手。”
1
毛澤東與張國燾,具有太多的相似,又有著太明顯的差異。
首先,他們都滿懷愛國熱情,積極投身學生愛國運動。
他倆都出身鄉下。毛家在湖南湘潭,籍籍無名,父母以務農為生,擁有15畝地,每年收60擔谷,家庭成分為富農;張家在江西萍鄉,名門望族,父親既做官又收租兼經營,擁有1000擔谷的土地,家庭成分是地主。在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之中,出生官紳世家的不少,但像張家那樣顯赫和富有的不多。
年輕時的張國燾
兩人都是家中老大,在父親眼里都有叛逆的一面。毛父毛順生因為長子沉湎讀書誤了農活,罵他“懶惰”“無用”,打罵、羞辱他。毛澤東對父親的粗暴采取忍耐和妥協的方式多些。相比而言,張國燾忤逆得多,在北大讀書期間與前來探視的父親張覲光發生激烈爭論,性急之下,直呼父親的名字,被張覲光狠抽一耳光,他斷然宣布與父親斷絕父子關系,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兩人都是知識分子。不過毛澤東是草根知識分子,最高學歷是湖南第一師范學校,相當于中專學歷,不懂外語,他的知識主要靠自學;而張國燾畢業于北京大學,精通英語,熟悉俄語,在擔任中國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副團長期間,能夠不借助翻譯,與各國代表交談。
其次,他們還有一個非常相像的地方,就是兩人都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以前黨的領袖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可以說都是在共產國際籠罩下進行工作,始終沒有擺脫共產國際的指示、電文。毛澤東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自己的道路,張國燾也是如此。
兩個人都完成了青年知識分子與工農大眾的結合,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取得了農民出身將領的衷心擁護,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而張國燾在鄂豫皖蘇區也取得了農民出身將領的衷心擁護,也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1937年,延安批判張國燾,以許世友為首的20多人堅決要回鄂豫皖,張國燾在紅四方面軍有眾多擁護的人。
再次,兩個人在土地革命戰爭中都卓有成效地領導了兩塊最大的蘇區。毛澤東領導中央蘇區,高峰時期達10萬人。張國燾領導鄂豫皖蘇區,高峰時期也達到10萬人。紅軍最大的力量就是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
2
不過,比較起來,張國燾從一開始的革命起點和地位都要比毛澤東高很多。
兩人早年曾在北大相遇,但張國燾在北大的地位就要比毛澤東要高。毛澤東1919年進入北大,通過他岳父楊昌濟介紹給李大釗,在北大圖書館打工,同時旁聽北大一些課程。身份其實就是一工友。
而那時張國燾已是北大學生會的重要負責人,是北大的風云人物,更領導了震驚世界的“五四運動”。
到了1921年建黨,張國燾、毛澤東共同成為一大代表,張國燾當選為大會執行主席,是他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毛澤東是大會書記員。一大當時的三個核心人物是陳獨秀、張國燾、李達。陳獨秀是總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是負責宣傳。
張國燾在中共一大之后一直是中共的核心委員——政治局常委。毛澤東則要到1927年“八七會議”才被增補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從這個經歷可以看出,張國燾長期居于黨的核心,這是張國燾與毛澤東的很大差別,而且在這種差別之下,可以看出張國燾另外一個優勢,就是張國燾比毛澤東年輕5歲,資格比毛澤東老,年紀還小。
總之,張國燾具有所有領導人的氣質和優勢,比毛澤東優勢還大。
但最終張國燾敗下陣來,并且成為了可恥的叛徒。其實這種結局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也就是說,張國燾不可能成事,也成不了事,性格決定命運,在以下三個方面,他遠遠比不上毛澤東。
3
先來看第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