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身在紐約,也能感受到“成都迪士尼”帶來的快樂。
成都迪士尼不是一個游樂場,甚至不是一個建筑,而是一種“行為”(沒藝術家使用這個詞時那么嚴肅)。
據說是說唱歌手糯米,因為選秀落選,成都玉林一個老小區錄了一段MV,調侃評委、歌手謝帝,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謝帝謝帝,我要diss你。”
就因為這句話,“成都迪士尼”應運而生,很多年輕人都跑去MV拍攝的場景打卡,尤其是視頻中的老年人健身器材,大家都要上去耍一下。
社區不得不搞了一個限流措施,讓大家排隊,還建議大家不要在健身器材上唱歌。當然,“限流”本身又成為了新的噱頭。
通常來說,諧音梗是“笑料”中比較低級的,但是四川中的諧音可能例外,因為它們總是能產生一些意外的、有趣的東西,“diss你”變成迪士尼,就是典型。
當然,很多地方都可能產生諧音梗,但是創造了“迪士尼”還能一本正經去打卡,可能只有成都人干得出來。
一句話,“閑得慌”。當下的中國人,都很辛苦,有那個空閑,去送外賣多掙幾百塊不更好嗎?他們不知道,對成都人來說,“閑”本身就是他們要追求的價值,甚至是核心價值。
成都人當然知道“成都迪士尼”的可笑之處,這是一種土味的、本地化的享樂,也隱藏著真正的文化密碼。
在“正經人”看來,這樣的打卡毫無意義。一些外地人說,都說四川人很“神”,這下算是見識了。這個“神”,是“神經”,是“不正常”,那么,什么才是“正常”,就是嚴肅、功利,一切都有目的性,最好能變成錢。
這種“沉迷無意義的快樂”,就是我所理解的成都人的精神。本地人用一個字就概括了這種精神,就是“耍”。就連談戀愛,也變成“耍朋友”。
“耍”是享樂主義的,有時候是無厘頭的。很多事在外地大家笑后會斥為“無聊”,但是成都人一定會接著“創作”,很多人參與進來,讓它變成一個“作品”。只要有人聚在一起,就總是歡聲笑語。所以成都人又總是會聚在一起。
想一想典型的成都生活方式,在河邊曬太陽喝茶,有一句沒一句的聊天,就那么把時間打發過去。這種快樂,豈是北方人能明白的。北方不缺太陽,但是“無意義”卻可能讓他們心慌。
很多地方拼命搞文旅創意,不過是為了賣燒烤和麻辣燙,功利心很強,想象力不足,這就決定了那種“特種兵旅游”只是一陣風;成都每天都是燒烤和麻辣燙,每個人都有“耍”的心態,反而不會弄得那么功利。
這個“成都迪士尼”成了打卡點,沒有任何商業意味,社區工作人員也很配合,有些外地人說這樣會讓社區人員很辛苦,這就是“勞動者”的世界觀,而成都人(當然也包括社區工作人員)則是“享受者”,在這種“好玩兒”中感受到滿足。
2013年,謝帝一曲成名,“老子明天不上班,爽翻,巴士的板”,這種快樂只有用成都話唱出來才行。那時經濟還很紅火,這種“不上班”的快樂,外地人很難理解。10年過去,“謝帝謝帝,我要Diss你”,憑空帶來了一個“成都迪士尼”,內在精神上一脈相承。
在當下,這種“無意義的快樂”越來越稀有了。成都來了很多人,也快從“耍都”變成“卷都”了。據說紐約客有一篇文章講述去年的中國,“見到的每個人都不開心”,作者可能沒去成都。在成都,總會有人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