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的汪正兆站在那里,22歲的弟弟就埋在眼前的墓碑下。
兄弟倆分別46年后,終于“見面”。
我站在一旁,看著他用顫抖的手撫摸著墓碑上的名字“汪德兆”。
1980年,22歲的汪德兆在邊境排雷任務中壯烈犧牲,直到今年家人才打聽到墓碑的位置。
前來掃墓的汪正兆
每年清明節之際,有很多像汪正兆這樣的烈士親屬來廣西掃墓。
今年很特別,這是一次官方組織的大型異地祭掃活動。
由衡陽警備區、衡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集中七縣五區軍地力量,保障兩百多位烈屬及烈士戰友,遠赴千里之外的廣西邊境掃墓。
“有兩百多名衡陽子弟長眠在廣西邊境,我們得去看看。”事務局的一位領導這樣對我說。
衡陽籍烈士名錄
他們中年齡最小的才18歲
大多犧牲在1979年2月
有的入伍一個月就犧牲了
3月29日
祭掃的隊伍從衡陽出發
這一路,烈屬們分批前往靖西市烈士陵園、那坡烈士陵園、龍州烈士陵園、匠止烈士陵園、法卡山英雄紀念碑園、防城港城北烈士陵園、南山烈士陵園……
昔日血火沙場,成為英雄的長眠之地,他們就在那里,守護著和平的歲月。
南山烈士陵園
匠止烈士陵園
汪正兆是這批烈屬中年齡最大的。我查了一下,烈屬們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
已是蒼蒼白發的他們,背著包拎著袋子,里面除了祭掃用品,還有烈士愛吃的水果、臘肉,以及家鄉的一捧土。
這些老人一路奔波
就為了陪一陪犧牲的親人和戰友
在靖西烈士陵園,我拍到一位泣不成聲的老人。
她是64歲的廖玉義,其長兄廖躍生入伍第二年就犧牲在戰場。她告訴我:“當年家里很窮,哥哥一直照顧我。”
當年十來歲的妹妹,是如何在此后漫長的歲月中想念著哥哥?我不敢問,也無需問。
64歲的妹妹
為21歲就犧牲的哥哥掃墓
(廖躍生犧牲于1979年2月)
與廖躍生一同從衡南縣入伍的羅云初,墓地相隔不到2米。在羅云初烈士的墓前,他的4個兄弟姊妹都來了。
最小的妹妹告訴我:“跟哥哥一起犧牲的戰友有20多位,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不能來的烈屬每年都會相互委托代掃。”
值得一提的事,她哥哥的兩位戰友受老連長委托,多年來始終陪同祭掃,從未缺席。
所謂戰友情,大概就是這樣的“生死之交”。
羅云初唯一的一張照片
64歲的賀勛華,穿著一雙裹著泥土的解放鞋,背包里帶著酒杯,就這樣坐在陵園一角。
他的哥哥賀勛寒,22歲就犧牲在戰場,遺體都未能找到……
他告訴我,“父母去世多年,自己已經走不動了,不知道明年還能不能來祭掃。”
這一路,在陵園里聽到最多的話就是:
“我年紀大了,不知道還能來幾次,但只要我能走得動,就會來看你”。
烈屬以及烈士當年的戰友們正在老去,我們有責任多創造一些條件,多提供一些服務,讓他們多來看看,陪一陪烈士。
烈士親屬張益龍
為哥哥張益良烈士掃墓
他一直在跟哥哥說著話
趙時良烈士的姐姐已經76歲
她在女兒陪同下前來祭掃
王方成烈士的哥哥王方軍
已經70歲了
他每一年都來陵園掃墓
這一路,衡陽警備區與衡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全程食宿、交通保障,并配備5名隨行醫護人員。
他們還吸納多家擁軍單位,向烈屬提供體檢、培訓、康養服務等福利。
善待烈屬,傳承遺志,是對烈士最好的告慰。
你若記得
他便無悔
作者:劉嫻
素材來源:衡陽警備區、衡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