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間,三大戰役全面取得勝利后,東北野戰軍主力集結在平津冀地區休整,解放軍總部派出一個調研小組,深入各部隊考察編制和裝備情況,他們驚訝地發現,由東野第2縱隊整編而來的第39軍,建制兵力已經突破70000余人,且沖鋒槍等自動武器的裝備數量,也大大高于額定編制!
蕭、羅、劉首長
特別注意,單位建制的兵力和裝備如果嚴重超編,并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會直接影響部隊的作戰組織、調配和指揮,因此調研小組將考察報告提交給總部以后,東野在整編過程中的“瘦身”勢在必行。
經過必要的調整和精簡,至第四野戰軍拔營南下的4月份,所屬各軍的兵力均有一定減少,但普遍還保持在50000到60000人的水平,畢竟四野的各軍,在南下之初還是“軍轄四師”的狀態。
如按每個步兵師12000人的滿編標準,再加上軍部和直屬隊,這樣的兵力規模還是比較合理的。
此時的第39軍,官兵總數約68000余人,確實比總部調研時少了二三千人,但還是頂得上蔣軍一個缺兵少將的“兵團”了。
到解放戰爭后期,由于大量被殲和補充困難,蔣軍能夠達到8至10萬人的兵團,已然寥寥無幾,絕大部分在5至7萬人之間,因為每個師平均只有6000人、每個軍平均不到20000人,兵力規模還真不如四野的一個主力軍。
身穿蘇聯軍裝的劉亞樓
此時第四野戰軍仍然只有第十二、第十三這兩個兵團的建制,為順暢指揮和管理12個主力軍加特種兵部隊的88萬人馬,增設兵團數量確是當務之急,事實上,“林羅劉”首長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
組建新兵團的難點,在于高級人事的安排和領導機關的來源,第十二兵團和第十三兵團的司令部,那是繼承了原遼東軍區和冀察熱遼軍區的機關,如今要增編新的兵團,“司政供衛”各單位如何建設起來?
四野總部反復研究并報請軍委批準后,于南下途中的4月28日正式下達命令,決定增設第十四和第十五兵團,同時以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空降”到第十四兵團擔任司令員職務,第十五兵團司令員則提拔了鄧華將軍。
始終在野司工作的劉亞樓,為何要下來帶兵呢?其一是“103”積極要求領兵作戰,林羅首長得給機會;其二,能夠指揮五個軍34萬人馬,29個小時勝利解放天津,已證明了“103”不僅是個優秀的參謀長,還具備大兵團作戰指揮的相應能力。
劉亞樓在天津前線
01、第十四兵團總兵力居全軍之冠
四個兵團的建制補齊后,四野終于可以把12個主力軍,平均撥隸給各兵團指揮。
其中劃歸第十四兵團的3個軍,分別是劉震第39軍(東野2縱)、吳克華第41軍(東野4縱)和吳瑞林第42軍(東野5縱)。
從各軍番號順序可以看出,四野首長對“103”還是比較偏愛的,第十四兵團居然獨占“東北五虎”之二!
此時第41軍的兵力為47000人、第42軍的兵力為64000人(安陽戰役有一定傷亡),再加上第39軍的68000人,戰斗部隊已達179000人。
至于兵團部各單位的來源,四野決定將東北軍區所屬的“熱河整訓司令部”2000余人,整體改編為第十四兵團領導機關,也就是說,第十四兵團成立之日,編制兵力已經超過了18萬人,這是什么概念呢?
第一野戰軍正式成立時,野司外加第一、第二兵團,總兵力也不過155000余人,竟然不及劉亞樓一個兵團的人數,可見當時四野的兵強馬壯!四野當時沒有組建五個以上的兵團,唯一的理由只是“低調”而已。
事實上,軍委的確提前給四野預留了五個兵團的番號,但四野仍然跟三野一樣,最后只編組了四個主力兵團(不含起義部隊),而由于第39軍、第42軍的超編,使劉亞樓兵團的編制人數,高居我軍十九個兵團之首!
大軍入關
02、兵團參謀長職務暫時空缺
關于第十四兵團的領導班子,野司經過認真研究,決定調升第41軍政委莫文驊(開國中將)為兵團政委,同時給劉亞樓配備了兩名副司令員:第一副司令員黃永勝(開國上將)、第二副司令員劉震(開國上將),他們的原職務分別是第45軍和第39軍的軍長。
其中黃永勝為專職副司令員(第45軍已劃歸第十二兵團),擬協助劉亞樓進行作戰指揮,而劉震仍兼第39軍軍長,更多的是明確晉升了兵團副職的級別;另外晉升第39軍政委吳法憲(開國中將),為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兵團司令員、政委、副司令員副政委都配齊了,整個第十四兵團的領導班子中,唯獨缺少參謀長一職的人選,一些自媒體文章介紹說,該兵團是由“吳法憲兼任參謀長”,這種說法既毫無根據,也有違軍事和軍史之常識。
吳法憲
一方面,幾乎所有的解放軍軍史資料,在介紹第十四兵團領導班子時,都沒有提到參謀長的姓名,也未注明是由吳法憲兼任的;
另一方面,以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再去兼任參謀長,簡直是聞所未聞,完全是軍政兩個系統的干部嘛。
無限接近歷史事實的真相,應該是第十四兵團參謀長暫時空缺,筆者個人觀點,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其一,第十四兵團的組建過程畢竟很是倉促,當時更有大批四野將領奉調到解放軍總部工作,上級一時沒有找到和確定合適的人選。
其二,作為原東北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的參謀長,劉亞樓參謀業務嫻熟且脾氣火爆,給曾經的“103”當參謀長,可不是隨便哪個將領就能勝任的,既要具備優秀參謀長的素質,還需要劉亞樓司令員認可才行,“雙向選擇”起來確實困難。
其三,即便兵團參謀長未到任,也不影響劉亞樓的運籌和指揮,因為他自己就是個好參謀長,有合適人選的再行調來便是,因此從1949年5月至8月間,第十四兵團的參謀長處于暫時空缺狀態。
莫文驊和羅政委在紅軍時期
03、劉亞樓被內定為空軍司令員
劉亞樓初任兵團司令員之際,自然是躊躇滿志,準備在戰場上大顯身手再建新功的,然而實際情況是,在第十四兵團宣告成立的5月1日,劉亞樓和莫文驊都未隨四野主力南下,他們仍然滯留在平津地區。
其中莫文驊政委正在天津,加緊接收和組建兵團部,而劉亞樓因為要處理“野司”的一些移交工作,以及為了給第十四兵團部“招兵買馬”,當時還留在北平,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兵團參謀長暫時空缺的原因。
直到5月底,莫文驊、吳法憲才率兵團部自天津啟程南下,追趕所屬部隊。1949年6月初,當第39軍、第41軍在漢水北岸休整待命時,兵團部終于趕了上來,但軍事主官劉亞樓仍未到職,此前該兵團所屬三個軍的作戰行動,是由“野司”直接指揮的。
黃永勝
換言之,自第十四兵團成立之日起,司令員劉亞樓便一直滯留在北平,并未真正地指揮所屬部隊進軍中南,兵團司令部也從未發出過重要的作戰命令,有沒有參謀長根本無礙大局,而就在劉亞樓準備動身趕赴部隊時,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
彼時我們要解放全中國,那么組建人民空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毛主席心中早就默認,首任空軍司令員非劉亞樓莫屬,除了看中劉亞樓“集指揮、謀略、行政于一身的全才”之外,擔任過東北老航校校長以及留蘇背景,更是加分項。
因此,毛主席在7月10日致周副主席的信中,明確要加快空軍的組建步伐,并正式提議以劉亞樓為首任司令員。
次日,周副主席親自接見劉亞樓,傳達了軍委的指示,并責成劉亞樓提出空軍主要領導干部人選和司令部機關組成的建議。
劉亞樓雖感突然,還是堅決服從了命令,同時建議:空軍司令部應由十四兵團機關加上軍委航空局的人員組成。
如此到了7月26日,軍委正式給四野下達了調令:“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人選以劉亞樓任司令員最合適”。
空軍劉司令員
04、第十四兵團建制奉命撤銷
事實上,第四野戰軍主要領導人對于劉亞樓被軍委”截胡“,還是非常不情愿的,曾分別發出三電慰留,一電向軍委力陳:“我們建議亞樓仍來前方指揮作戰,如亞樓留中央不來,則我們前線指揮甚感困難”。
另一電直接致劉亞樓本人勸說:“不要去擔任航空方面的工作,早日來武漢”;最后一電則發給了正在天津養病的羅榮桓,希望羅政委從中轉寰:“亞樓必須回前方才能應付得開”。。。眷顧之心,溢于言表。
可惜胳膊擰不過大腿啊,中央既已決定了的事情不容更改,并且客觀來說,劉亞樓也確實是最合適的空軍司令員人選,于是軍委發出進一步的指示電,對第十四兵團下一步工作做出具體安排:
“空軍司令部即調十四兵團司令部(司政供衛)再加入空軍人員組成,十三、十四兵團可合為一個兵團,黃永勝調任十三兵團副司令員,即由該兵團指揮5個軍進入廣西作戰”,也就是說,不僅劉亞樓調總部工作木已成舟,整個第十四兵團的司令部也要北上。
劉震副司令員
鑒于四野頗為不舍有拖延之意,軍委于8月1日再發催促電:“請即令其開來北平待編”!四野無奈之下,終于在8月5日發布《戰字第75號命令》:“著十四兵團直屬隊全部機構調歸軍委,成立空軍司令部”。
至此,第十四兵團改制為空軍領導機關已成定局,8月19日,兵團機關及直屬隊共2500余人,乘火車前往北平南苑實施集結待編,此前的8月1日,劉亞樓已經率代表團出發前往蘇聯,第十四兵團的番號和建制,遂于當月正式撤銷。
原第十四兵團的主要軍政首長中,莫文驊調任第十三兵團政委、黃永勝調任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員,另受兵團部改制的影響,部分兵團首長也從陸軍“轉行”成為空軍將領,比如劉震出任中南軍區(四野司令部兼)空軍司令員、吳法憲出任空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根據“野司”的具體安排,原兵團屬第39軍轉隸第十三兵團指揮、第41軍轉隸第十二兵團指揮、第42軍則劃歸野司直轄,成立剛剛三個多月的第十四兵團,就此消失在第四野戰軍的戰斗序列中,成為我軍歷史上存續時間最短的兵團!
劉亞樓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