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南岸、浙江省桐鄉市西南角,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鎮:大麻。別看它在當下顯得籍籍無名,甚至因與某種特殊物品重名,以至于在這互聯網時代屬于違禁詞,很多時候都無法被收錄網絡,只能以其雅稱“麻溪”或當地土音“大茅”相代替,可歷史卻非常悠久,其名最遲在九百多年前的南宋就已經出現,并沿用至今。
大麻鎮在桐鄉市的區位圖
地處江南水鄉,大麻是一處因水而生、由水而起的水鄉小鎮。元末明初隨著京杭大運河改走境內,大麻日漸繁榮,明清時已是德清(大麻在1950年前屬德清)一處繁華市集,民國時期形成東、南、西、北、中五大商業區,擁有各類店號數百家,為德清四大鎮之一。明清時期,這個僅有30幾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更是出了十余名進士,可謂是文風昌盛,連王陽明父子都曾在此定居過數年。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近千年古鎮,幾乎無古建筑保留下來,這與它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大麻大麻偏居一隅,為杭嘉湖三府、德(清)崇(德)海(寧)仁(和)四縣交界之處,加之境內河道眾多,地形復雜,是官方治理的薄弱地帶,為求自保當地百姓在崇文的同時也非常尚武。
元朝詩人陳基的《大麻》一詩對此有著生動描述“大小兩麻村,中藏萬家塢。樹連遙山云,草滴茅亭雨。地利本宜農,民風乃尚武。欲問漢文翁,何時復淳古。”明末清初,大麻成為抗清勢力的基地之一,是太湖流域堅持抗清時間最長的少數幾個區域之一。抗戰時期,一度成為德清縣政府駐地,第六十二師、第七十九師出擊的前進基地。也正因此大多次遭受日寇掃蕩,1938年農歷三月,日寇占據大麻后為進行報復,便自北而南,自東而西的挨家挨戶縱火,整個市鎮幾乎被燒成一片白地。
舉大纛旗/圖源桐鄉發布
大麻的尚武民風也在傳統活動中得以體現,舊時每年二月二十八、二十九兩日,都會舉行吳王廟會,也稱東岳廟會、清明廟會,俗稱“迎會”或“抬菩薩”。每逢廟會,當地百姓會從位于運河邊的吳王廟里將供奉的神像迎出,而后沿著既定路線走遍小鎮的大部分轄區(按:廟有管轄的廟界,與行政區并不重合),接受百姓的供奉,后面跟著各種表演隊伍,最著名的當屬舉大纛旗、舞方天戟、舞大刀和舞鋼叉表演,這些都是當地尚武的歷史見證,已成為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廟會一度停辦,二十世紀末又得以恢復,后考慮到安全問題設立專門場地表演。
吳王廟
提到吳王廟會,就不得不說大麻歷史上的皇帝緣了。
吳王廟,也叫吳大帝廟、孫王廟,歷史悠久,有據可查的歷史可以追溯的南宋初年,它在當地有著特殊的意義,歷史上屢毀屢建,屢建屢毀,最后一次重修在清咸豐年間。廟中供奉的土主為三國時期的東吳大帝孫權。以一代皇帝為一方土地,放眼全國應當也是罕見的。當地習俗,人去世之后,要送其魂魄到吳王廟,俗稱“上廟”,鎮上通往吳王廟的那條必經之路,因此被稱為廟弄。千余年來,吳王見證了一代代大麻人的最終歸宿。
吳大帝孫權劇照
許是皇帝惜皇帝,清代康熙、乾隆這對愛好旅行的爺孫,都曾六下江南,他倆坐船由蘇州下杭州時,大麻是必經之路,在此期間多次將龍舟泊于吳王廟外的塘河上,駐蹕吳王廟。這不是戲說,而是有確切的歷史記載。
關于康熙皇帝駐蹕大麻,夜宿吳王廟之事,有史明載的共有兩次,一次見于《圣祖五幸江南全錄》:“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初二,圣祖晚抵大麻地方駐蹕”。另一次見于民國《德清縣新志》:“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圣祖南巡,左春坊中允蔡升元迎駕于大麻,召入御舟垂問”并“駐蹕大麻吳王廟”,具體時間當為二月十四日,因為次日圣駕抵達杭州。
康熙皇帝劇照
關于康熙皇帝駐蹕大麻,當地流傳著一段反清復明義士刺駕的傳說。
吳王廟主殿供奉吳王孫權的神像,兩側各塑有十余尊配祀神像,這些神像大多著漢族傳統服飾,可兩頭各有一尊穿清代武將服飾的神像,頭戴紅翎,身穿清朝袍褂,足著尖頭靴。據《德清縣新志》載,這兩尊突兀的武官神像是以康熙皇帝身邊的兩個侍衛為原型塑立,康熙駐蹕大麻時,這兩位兩名侍衛不幸在此落水而亡,皇帝命人按其模樣塑像供奉于此。但本地卻流傳著另一個版本,康熙駐蹕大麻時,有義士借著夜色刺駕,這兩名武官在救駕過程中被殺。
不管是落水而亡也好,還是救駕犧牲也罷,都不影響康熙的孫子大旅行家、大詩人乾隆南巡時繼續駐蹕大麻。
據《德清縣新志》記載,乾隆皇帝抵達大麻時不知遇到了什么開心事,下令給當地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同級別的賞賜。同時在吳王廟旁的塘河邊,親手種植楊柳一株,以供日后再來時系舟之用:
“高宗南巡,駐蹕大麻,親植楊柳一株,以資系舟,并諭有司查報,凡年在八十以上者,賞給衣帛食肉;九十以上者加倍;百歲以上者賞銀十兩,緞一疋,俱于司庫核給。”
吳王廟內的清代古建筑
不過當地百姓對皇帝的賞賜似乎并不太領情,也給他編排了幾個傳說。話說乾隆皇帝再吳王廟上岸后,看到不遠處有一座寺廟(現大麻鎮中心學校位置),閑來無事便溜達了過去,結果一看寺廟匾額上書寫著“正德寺”,內心萬馬奔騰。你們吃著我大清的飯,竟然還把明朝的年號當寺名,咋滴,心里還念著前朝啊。于是就喊:“拿筆來,朕我給你們題匾。”這可把寺里的和尚高興壞了御賜牌匾啊,千載難逢??傻惹懲?,和尚發現不對了,明明是正德禪寺怎么成了“德政禪寺”?不過皇帝金口一開,只能將錯就錯,叫德政寺了。
德政寺南有一個小湖,湖中有島,景致幽深,頗有點杭州西湖小瀛洲的味道。乾隆詩興大發打算賦詩一首,便問隨行人員這湖叫什么名字?得到的答案是“清除漾”。清除,清除,這是打算把我大清除掉啊,這思想大有問題。于是乎剛平復心情的乾隆又開始玩川劇變臉了,表示這湖的名字不夠雅觀,對不起這一池清水,以后就叫清池漾吧。
傳說畢竟屬于民間戲說,當不得真。德政寺始建于南宋初年,是一座千年古寺,且本身帶有一絲皇家氣息,為安定郡王、皇叔祖趙伯澤所建,遭在明代以前就已使用德政寺之名,不過當年德政寺葦渡堂的匾額的確蓋有乾隆皇帝的御印。“除”和“池”在當地土話中屬于同一個音,發音類似于“sií”,改名根本毫無意義。清池漾中的小島名為麻姑墩,傳說是麻姑仙子煉丹的地方,大麻這個地名的來源于此大有關系,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大麻運河上有古老的石拱橋:望仙高橋,因站在橋頂能遠眺清池漾而得名。
吳王廟內殘存的彩繪
康熙、乾隆南巡之所以選擇在大麻駐蹕,與此地的特殊地理位置不無關系?;实垩册?,駕臨當地,地方官員自然要恭迎。在古代京杭大運河是當之無愧的交通生命線,低配版高速公路,皇帝南巡隊伍浩大,走運河是最便捷、最安全的方式。大麻,位于湖州府的東南角,是本府少數瀕臨運河之地,也是皇帝南下抵達湖州境內的第一站,故上至湖州知府、下至德清知縣都得到此迎駕?;实墼诖松宰黢v留是理所當然之事。
《乾隆朝上諭檔》關于永福橋大營的記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前,閩浙總督楊廷璋為首的浙江官員準備迎駕路線時,提出在浙江境內設置三座營盤(即行宮),分別是嘉興北校場大營、永福橋大營、省城杭州大營。規劃中的永福橋大營位于大麻境內,地處塘河北岸的塘路上(指路上驛道)。
浙江方面這樣安排自有其道理,三座大營正好位于南巡時途徑的嘉興、湖州、杭州三府境內,方便地方官迎駕。當時,地方官府已經把永福橋附近的塘河堤岸整修一新,只等朝廷旨意下來,便可大干快上地興建行宮。結果這一議案被否決了。
永福橋所在位置
理由很簡單,北校場大營到永福橋大營路程達一百十三里,永福橋大營到杭州大營亦有九十二里。行宮之間間隔太遠,讓皇帝一天之內坐這么長時間的船,太不厚道了。于是,朝中重臣,重新擬定了一份營盤設置設置方案:嘉興吉慶寺大營、石門鎮大營、塘棲大營、杭州省城。也就是說本來兩天的路程封三天走完,且最遠的吉慶寺到石門鎮也就九十七里,浙江方面提出的方案要合理得多。于是在乾隆皇帝“知道了”的御批下,永福橋大營被拋棄,湖州官員繼續到吳王廟里等著皇帝的到來(后改在塘棲行宮)。
關于此事的記載,見于《乾隆朝上諭檔》及嘉慶版《德清縣續志》等典籍。
吳王廟、德政寺、清池漾位置關系圖
時光荏苒,乾隆親手種植的古柳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砍伐拿去蓋工廠。德政禪寺故址上建起了又百年校史的桐鄉市大麻鎮中心學校,上世紀九十年代德政禪寺得以重建,卻侵占了本屬于吳王廟的東半部分。而吳王廟在民國時期作為當地政府辦公地,建國后改作繭站,繭站裁撤后,歸屬浙江絲綢公司,這座桐鄉市境內最有歷史底蘊的百年古建筑,沒有成為文保單位,反而此常年鐵將軍把門,里面精美的雕梁畫棟當地百姓再無緣得見。為了能上廟,當地百姓又在老廟西側建了一座規模較小的新廟。
唯獨悠悠塘河水、瀲滟清池漾見證著小鎮的繁華與興衰,當地百姓則憑借著自己的勤勞,將小鎮打造成中國紡織布藝名鎮,經商的足跡遍布除西藏以外的29個省市區(不包含港澳臺),在國外的也為數不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