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憂愁;每一個人都有一顆憂愁之心。有憂方有思,憂思以成道。
有的人為自己憂愁,有的人為天下憂愁;有的人為事業憂愁,有的人為生活憂愁;有的人為快樂憂愁,有的人為痛苦憂愁。
人為什么要有一顆憂愁之心?人為什么會有一顆憂愁之心?
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憂愁、憂患之心,是人類保持自身精神始終昂揚向上的基礎。假如有一天人類失去了憂愁之心,可能也會像其它動物一樣,吃飽了睡,睡飽了吃。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喜怒這兩種情緒,人類的幼兒與動物等天生都具備。而對于憂愁之心,人類則是到了少年階段,才會開始真正完善與成熟起來。
有一本書叫做《少年維特之煩惱》,煩惱就是憂愁。有憂愁,始成人。
孔子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預,就是憂慮、憂患、憂愁。凡事立于預,生于憂。
人先有了憂慮,然后才會有思慮,再然后才會形成完整的思想與抱負。
無憂慮,不成思。那些擁有偉大思想的人,大多都是擁有憂患之心的人。
人若想要有一顆思慮之心,先要有一顆憂患之心。
人有了憂患才會有思慮,有了思慮才會有思想,有了思想才會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有抱負,進而才能實現抱負。
然而人的憂愁、憂患之心卻也是不同的。人的憂患之心在哪里,未來的心思與成就大概率就會落實在哪里。
有的人為自己憂愁,有的人為生活憂愁,有的人為事業憂愁,有的人為社會憂慮,有的人為天下憂慮,有的人為天地憂慮。
人的憂患之心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重:一是為自身憂愁,二是為天下憂愁,三是為天地萬物而憂愁。
人的憂愁在哪里,人的心思就會跟著在哪里,進而人的思想就會形成在哪里,人的成就最終便會落實在哪里。
什么是為天地而憂慮?
《列子》中有一則寓言,就叫做《杞人憂天》:“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這一類人就是憂天地者,他們常為天地而憂愁。憂天地崩墜,萬物枯竭。
對于憂天地者,其中的佼佼者,大概率會成長為所謂的科學家、發明家、創造家。其碌碌無為者,則會被稱為杞人憂天、庸人自擾。
什么是為天下而憂慮?
古人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一類人就是為天下而憂慮者,他們不追求小我而追求大我;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周總理在少年時期,有一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就是為中華民族,就是為全民族、全天下,就是為天下而憂慮。
毛主席在少年時期有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種不畏生死的少年情懷,不也是為天下而憂愁嗎?
老一輩先烈哪一個不是“千金在手,一塵不染;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呢。
這便是為天下而憂愁。此一類人的佼佼者,大多都會成為社會發展的引領者與推動者。
燧人氏憂愁于眾生之寒苦,于是發明了鉆木取火;
神農氏憂患于百姓疾病之苦,于是遍嘗百草;
伏羲氏憂愁于生存之不易,于是發明了結網捕魚。
什么是為自身而憂慮?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小家,也有一個大家。人生所能夠憂慮的,無非就是為大家、為小家,或者為自身罷了。大家是民族,小家是夫妻,個體是自身。
人的一生既要為父母妻兒而憂愁,也要為天下民族而憂慮,更要為天地萬物而憂思。有憂才會有思;有思才會有得。
白居易在《賣炭翁》中有云:“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賣炭翁便代表了最廣大的人民,他們只是在為自身而憂愁,為生活而憂愁,為生存而憂愁。
他們心憂炭賤,生無所依,想出來的辦法不過就是希望天氣更寒冷一些罷了。
然而在封建貴族的不斷盤剝與壓榨下,他們就連生存都成問題,哪還有精力去發明創造,哪還有精力心憂天下。他們也就只剩下為自身而憂愁罷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么憂愁,就會得什么思慮。人的思想與智慧皆源于此。
孔子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人為什么要有“豫”?人怎么樣才能做到“前定”?
其實,人如果要事先做到“豫”、做到“前定”,就必須先有憂愁、憂慮、憂患。
人人都會心憂,人人都有一顆憂愁之心。有關于心中憂愁的一切學問,就叫做憂愁心理學。
憂是人心,悲是人心,恐也是人心,喜怒憂思皆是人心。
常言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人的外在行為與追求,都是自身內在憂患意識的反應。人只要憂慮什么東西,人們就會想方設法地逃避什么,或者克服什么。
有憂必有思。有思必有得。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人之心憂都是從少年時期開始逐漸成長成熟起來的。憂愁不是洪水猛獸,少年們首先要學會與憂愁做伴,因為它便是人類思想智慧的起點。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憂愁,都會誕生出智慧。憂愁能讓人升華,也能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
孔子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慮,就是憂慮與思慮。人怎么樣才可以做到“慮而能得”呢?
人要想做到“慮而能得”,不但需要“知止”,還需要心定、心靜、心安。
假如人不能首先做到內心的安定與安靜,即使有再多的憂慮與思慮,也只能讓自己更加的煩躁與心焦罷了。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貨物被奪,徒呼奈何,心痛更向誰人說。賣炭翁除了能為自己憂愁、哀嘆,還能為誰憂愁呢?
一個生存都無法保障的人,如何還能心定、心靜、心安?如何還能“慮而能得”?
古往今來,為什么得道之人那么少?為什么有識之士也不多?
因為得道,因為慮而能得,不僅需要大量的知識與經驗,還需要經過深入的思慮才可以。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憂思以成道。憂思方能成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憂思都可以成道,唯有心定、心靜、心安之下的憂思才可以成道。
古人云:“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此即為心定。
古人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此為心安。
古人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為心靜。
古人云:“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此為心憂。
人人皆有心憂。人人皆有一顆憂慮之心。憂是思之始。憂思可以成疾,憂思也可以成道。
人有三大憂:“一是為自身憂,二是為天下憂,三是為天地憂”。人即使身無分文,也可以心憂天下。
假如人真的身無分文,或許也便無法心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