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軍的 20 毫米高射炮被證明是對付反潛飛機非常有效的武器。然而,單管高射炮和雙管高射炮的射速并不總是足以可靠地打擊快速移動的目標,而且雙管高射炮過于笨重。
此外,20 毫米破片殺傷彈的有效射程和破壞效果都非常有限,要想可靠地擊毀一艘重型飛行艇或四發巡邏反潛 B-24,往往需要命中幾十發。
因此,戰爭的后半段提出了為德國戰艦裝備新的高射炮的問題,這種高射炮在具有高射速的同時,還能增加有效射程,在擊中目標時具有更大的破壞力。
基于 MK.103 航炮的 30 毫米高射炮
20 世紀 30 年代后半期,德國開始設計 30 毫米航炮。這種口徑的高射炮首先用于對付重型轟炸機的戰斗機攔截機,30 毫米高射炮還將成為反坦克攻擊機和反潛機武器裝備的一部分。
1940 年夏,萊茵金屬-博西格公司推出了 30 毫米 MK.101 航炮。MK.101 的工作原理是縮短炮管行程。機械分解裝置允許以高達 260 發/分鐘的速度發射單發和連發炮彈。該炮由 10 發盒式彈匣或 30 發彈鼓供彈。裝有 30 發彈鼓的火炮重 185 千克。炮長 2592 毫米。由于其重量和尺寸較大,彈夾容量有限,火炮并未得到廣泛使用。
這型火炮使用了強大的30x184毫米的炮彈。穿甲彈的質量為455克,炮彈初速為760米/秒,在300米處以直角擊中,可以穿透32毫米的裝甲。隨后,一種亞口徑的穿甲彈被引入到30毫米大炮中,它可以在300米范圍內穿透50毫米的裝甲,命中角度為60度。
1942 年初,MK.103 型火炮出現了改進型,消除了許多缺點。新型 30 毫米 MK.103 火炮不帶彈藥時重 145 千克。裝有 100 發子彈的彈盒重量為 94 千克。該炮采用混合自動系統操作:彈殼抽取、彈殼供彈和彈帶推進由槍管的短后坐力完成,而火藥氣體抽取則用于扣動槍栓和打開槍膛。MK.103 火炮由一條長度為 70-125 發的金屬帶供彈。射速高達每分鐘 420 發,有效射程為 800 米。
MK.103型30毫米航炮
這種德國30毫米大炮可能是系列生產的同學中最好的。就其戰斗特性而言,MK.103在蘇聯的23毫米ВЯ和37毫米НС-37之間處于中間位置。同時,它有一些獨特的特點,使得它很難用在單引擎的戰斗機上。太強的后坐力,多室槍口剎車無法吸收,以及自動系統的嚴酷性限制了30毫米大炮的使用。
MK.103 型高射炮從 1942 年年中一直生產到 1945 年 2 月,德國空軍囤積了大量未使用的 30 毫米高射炮。
在第一階段,1943 年初的某個時候,德國空軍地面人員開始將 30 毫米高射炮安裝在原始且制作相當粗糙的炮塔上,以加強野戰機場的防空能力。
對空中目標最有效的火炮是:330 克高爆彈 3 厘米 M.-Gesch. o. Zerl.,內含 80 克 TNT,以及 320 克高爆曳光彈 3 厘米 M.-Gesch. L'spur o. Zerl. 裝有 71 克與鋁粉混合的氮化己烯。為了制造具有高爆炸填充系數的威力特別大的 30 毫米射彈,采用了 "深拉"技術,然后用高頻電流對鋼殼進行硬化。
一枚30毫米高爆彈的沖擊效果與2.0厘米FlaK 38發射的三或四枚20毫米破片-曳光彈相當。
用于 MK.103 火炮的 30 毫米炮彈,從左到右依次為:高爆彈、破片曳光彈、自熄高爆彈、穿甲燃燒彈
作為比較,蘇聯的37毫米УОР-167破片和曳光彈,重0.732克,是61-K型高射炮的一部分,含有37克TNT。
1943年中期,德國武裝制造廠毛瑟股份公司的設計師們在20毫米高射炮Flak 38的炮機上加裝了一門30毫米航空機炮,從而制造出了3.0厘米高射炮Flak 103/38。雖然這種高射炮主要是戰時臨時拼湊出來的,但總的來說還是非常成功的。
3,0 сm Flak 103/38高炮
火炮部分口徑的增加導致重量增加了約 30%。運輸狀態下的 3.0 厘米高射炮 103/38 重量為 879 千克,分離輪式驅動后重量為 619 千克。由于使用了帶式供彈和 40 發彈箱,射速顯著提高。較重的 30 毫米彈丸能量損失更慢,而火炮的最大斜射距離為 5 700 米,高射距離為 4 700 米。據專家估計,30 毫米高射炮的效能比 20 毫米 Flak 38 高射炮提高了約 1.5 倍。
1944年末,30毫米Flakvierling 103/38使用MK.103大炮誕生。在外觀上,30毫米的四聯裝與20毫米的2.0厘米Flakvierling 38不同,它的炮管更長更粗,并配有多室槍口制退器。
3,0 cm Flakvierling 103/38高炮
與 20 毫米反坦克武器相比,30 毫米反坦克武器的重量增加了約 300 千克。但戰斗性能的提高足以彌補重量的增加。在 6 秒鐘內,30 毫米反坦克炮可以連續發射 160 枚炮彈,總重 72 千克。這樣一把鋼鐵與火焰的 "掃帚 "可以在瞬間將二戰時期任何防御良好的作戰飛機 "分解 "成小碎片。
德國在 MK.103 航炮基礎上研制的單管和對管 30 毫米高射炮具有很高的作戰性能,但幸運的是,紅軍和盟軍空軍生產的數量并不多,主要供地面部隊使用。除了數量少之外,按照德國國防軍標準設計的 30 毫米單管高射炮在海軍中的使用也受到了影響,因為在艦艇大多裝備有管式高射炮的情況下,這種裝備有機械瞄準裝置的高射炮重量大、體積小。
盡管如此,在戰爭后半期,德國海軍司令部還是試圖通過引進 30 毫米高射炮來加強艦隊的防空能力。
幾十門 30 毫米管炮取代了魚雷艇和潛艇上的 20 毫米高射炮。然而,30 毫米 MK.103 機炮似乎并不是艦隊的最佳選擇,因為它們并不像 20 毫米 2 厘米 FlaK C/38 高射炮那樣可靠。從 20 毫米機炮改裝為 30 毫米 MK.103 機炮的計劃只實現了一部分。雙聯裝 30 毫米高射炮從未研制成功,相反,新型 "施奈爾博特 "高射炮安裝了兩個 MK.103 或老式高射炮的單炮架。
在 U-Flak 項目框架內決定從根本上加強德國 VII-C 型潛艇的防空武器裝備后,曾考慮過在潛艇上裝備根據海軍要求改進的配重 30 毫米 3.0 厘米 Flakvierling 103/38 炮的問題。但當時德國潛艇兵已經了解到,MK.103 航炮在鹽水中游泳后會出現嚴重故障。
基于 MK.303 30 毫米航空機槍的 30 毫米高射炮
德國海軍領導層認識到,許多單位的近程防空能力需要加強。這主要涉及到相對較小的巡邏艦和反潛艦、掃雷艦、炮艇和潛艇,它們沒有太多的空間來安裝大量不同口徑的火炮以增加防空火力。
制造一種相對輕便、緊湊的 30 毫米 "中型"高射炮是非常有誘惑力的,這種高射炮的射速可與 20 毫米機槍媲美,有效射程可與 37 毫米高射炮媲美。除了在保持 37 毫米高射炮射程的同時提高射速外,新型 30 毫米高射炮還必須相對輕便、緊湊和可靠。
作為新型艦用高射炮的基礎,決定使用由 Krieghoff waffenfabrik 公司研制的 30 毫米 MK.303 高射炮。這種 30 毫米火炮號稱是 "威力最大、射速最快的火炮",是 20 毫米 MG.301 航炮的縮小版。MK.303 結合了短后坐力動作和氣體后坐力彈射器,前者可以打開后座,后者可以裝填彈藥。
該炮重177公斤,長2.94米,使用了彈殼長度為210毫米的強力30毫米子彈。重達330克的彈丸加速到1000米/秒以上的槍口速度。射速達到500發/分鐘。
1943年底,Waffenwerke Brünn公司(占領時期捷克Zbrojovka Brno公司的名稱)被委托在MK.303 30毫米大炮的基礎上制造高射炮。
30 毫米雙聯高射炮的火炮部分
捷克專家對火炮部分的設計進行了重大修改。他們決定使用雙聯裝 30 毫米高射炮,以提高高射炮的實際射速。
為了提高可靠性,放棄了膠帶供彈方式,改用 10 發或 15 發彈匣。總射速為每分鐘 900 發,實戰射速不超過每分鐘 150 發。火炮長度變長,帶炮口制動器時為 3.145 米,炮管長度為 2.2 米,重量增加到 185 千克。高射炮的總重量約為 1 600 千克。高射炮具有全方位射擊功能,垂直瞄準角從 -10° 到 +85°。炮組由 5 人組成。
為確保所需的炮管壽命并減少自動裝置的沖擊負荷,減少了火藥裝填重量,之后的初速為 910 米/秒。對飛機的有效射程達到 2500 米。至于海軍的 20 毫米 2 厘米 FlaK C/30 和 2 厘米 FlaK C/38,對快速移動的空中目標的有效射程不超過 1 800 米。
Flakzwilling MK.303 (Br) 30毫米雙聯高射炮 3.0厘米
在布爾諾生產的海軍30毫米雙聯高射炮被命名為3.0厘米Flakzwilling MK.303(Br),有時也作為3厘米Flak M44使用。
外國消息來源稱,到1944年底,布爾諾工廠已經生產了32門3.0厘米Flakzwilling MK.303(Br),在1945年的前四個月,又生產了190門。
顯然,為軍艦設計的 3.0cm Flakzwilling MK.303(Br)高射炮在甲板上的安裝非常有限,主要用于岸上。無論如何,我們無法找到照片來證實這些 30 毫米機槍在德國海軍艦艇上的實際使用情況。
有資料顯示,計劃在 XXI 型潛艇上裝備 30 毫米雙聯高射炮。這些高射炮將安裝在兩個帶有輕型防破片裝甲的炮塔中,在水下狀態時,炮塔會自動縮進甲板艙內。炮塔可以從堅固的艦體內部直接控制。然而,這些計劃并未大規模實現,只在一艘船上測試了原型炮塔系統。
英文出版物稱,炮塔由電子液壓驅動裝置控制。炮塔頂上有特殊的擋板,打開后,炮手可以監測空中情況,并將火炮瞄準目標。防空火力可以在半潛狀態下進行,此時只有艇甲板室在水面上。
然而,考慮到所有情況,在船體內部安裝可伸縮的炮塔意義不大。雖然它們可以保護船員免受子彈和彈片的傷害,但電液傳動裝置非常復雜,而且在長期與海水接觸的情況下也不太可靠。重型炮塔使艇的重心升高,對穩定性有負面影響。就發射效率而言,炮塔與安裝在傳統機械上的防空系統相比沒有任何優勢。在大多數情況下,炮塔都是無用之物,因為眾所周知,潛艇隱身是其無懈可擊的最佳保證。
至于單管、雙管和四管30毫米高射炮的作戰使用結果,來得太晚了。盡管這些火炮在火力和射程上在其他國家沒有對手,并對在低空作業的飛機、小船和小艇構成嚴重威脅,但30毫米高炮在德國海軍中的使用非常有限。
紅軍的快速推進不允許大規模生產可以嚴重加強德國海軍防空的30毫米速射高射炮。在德國和捷克的工廠里共組裝了大約700門30毫米單管、雙管和四管炮,主要用于陸地。
德國有限的資源、對國防工廠的不斷轟炸以及紅軍的成功,使得30毫米高射炮的生產數量無法對敵對行動的進程產生重大影響。
37 毫米半自動加農炮 3.7 厘米 SK C/30
20 世紀 20 年代末,萊茵金屬-博爾西格公司開始研制小口徑艦用速射炮,以滿足防空目標和對付高速魚雷艇的需要。在研制出一些原型后,37 毫米 3.7 厘米 SK C/30 通用速射炮被采用。該炮標識中的字母 "SK "代表德國艦炮(Schiffskanone),"C "代表德國建造年份(Construktionsjahr),年份的最后兩位數用分數表示。
真正采用 37 毫米艦炮是在 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納粹上臺后拒絕履行《凡爾賽條約》的條款。因此,3.7 厘米 SK C/30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德國海軍服役的第一種 37 毫米高射炮。
在二戰初期,37毫米單管和雙管SK C/30半自動炮是德國海軍中這種口徑的主要火炮。它們被用于所有類型的艦艇、輔助船只和潛艇上。
從概念上講,德國的 37 毫米通用火炮接近蘇聯的 45 毫米半自動 21-K 通用火炮,但彈道更好,射速更高。3.7 厘米 SK C/30 于 1942 年完成生產,共生產了約 1600 門單炮和雙炮。
彈殼長度為 381 毫米的單發彈對于這種口徑的火炮來說威力很大。單發炮彈的總長度為 516.5 毫米。在 2960 毫米長的槍管中,質量為 745 克的 3.7 厘米 Pzgr Patr L'spur Zerl 穿甲彈的加速度為 1000 米/秒。彈藥中還包括破片-曳光彈和破片-燃燒-曳光彈。
如此高的彈道性能使得它在有效射程方面大大超過了所有其他標準的37毫米火炮。根據德國的數據,在2000米的范圍內,3.7厘米SK C/30的精度是3.7厘米Flak 18牽引式高射炮的兩倍。為了減少炮管的磨損,采用了帶有陶瓷金屬傳動帶的炮彈。
用于 3.7厘米 SK C/30 火炮的 37毫米炮彈
37x380R炮彈與其他德國37毫米反坦克炮、防空炮和航空炮不能互換。小排水量的輔助艦艇、船只和潛艇裝備有單門 37 毫米Einheitslafette C/34 ,高低射界:-10...+80° 。火炮的水平指向是通過使用肩擋在水平面上自由旋轉來實現的。
這些火炮配備了一個液壓防反彈裝置和一個彈簧卷軸。該炮配備了液壓防滾裝置和彈簧卷軸。1942年,該炮配備了一個裝甲防護罩,以保護船員免受子彈和彈片的傷害。
1939 年,Ubts.LC/39(一種配備 3.7 厘米 SK C/30U 火炮的單管 37 毫米通用火炮系統)被用于潛艇武器裝備。該系統的重量減至 1 400 千克,最大高低射界達到 90°。潛艇火炮使用的部件由耐腐蝕鋼制成。
潛艇上的 37 毫米 3.7 厘米 SK C/30U 火炮
盡管半自動火炮的射速不超過30發/分鐘,但它比陸地上使用的37毫米反坦克炮更可靠、更緊湊,而且可以更快地投入戰斗。
37毫米SK C/30 U,取自 1945 年在格但斯克港沉沒的一艘德國潛艇
3.7厘米SK C/30 聯裝高射炮結合了最先進的設計成果和陳舊的技術解決方案。20世紀30年代中期,德國人率先在三平面穩定平臺上安裝了 37 毫米艦用半自動 "雙聯裝 "高射炮。
這種雙聯裝穩定高射炮被命名為 Dopp.LC/30(Doppellafette C/30 - 1930 年型號的雙聯裝高射炮)。該炮總重量為 3,670 千克,其中近 20% 的重量(630 千克)是動力穩定驅動裝置的重量,該裝置可在±19.5°范圍內補償艦體滾動和龍骨造成的傾斜。垂直制導角度從 -9°到 +85°,水平面提供圓形火力。
除了巡洋艦和戰列艦上的14-20毫米鋼制 "護欄"外,37毫米雙聯高射炮最初沒有裝甲防護。然而,從1942年開始,這些單位都安裝了8毫米的裝甲鋼護盾。
德國海軍的37毫米 "拼刺"高射炮在精度上優于現有的所有 37-40 毫米海軍和陸地高射炮,但其射速受到半自動垂直滑動楔形炮閂和手動裝填每發炮彈的限制。
雙聯裝高射炮的實際射速直接取決于機組人員的訓練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超過 60發/分鐘,幾乎是陸基單管高射炮3.7厘米 Flak 18的一半。
盡管如此,雙聯裝 37 毫米艦炮還是在德國海軍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被用于大多數驅逐艦及以上級別的德國戰艦上。驅逐艦裝備兩門這種多用途火炮,輕巡洋艦裝備四門雙聯裝火炮,重巡洋艦裝備六門雙聯裝火炮,戰列艦裝備八門雙聯裝火炮。它們通常被安裝在商船隊的大型動員艦上,用于運送部隊。
在作戰過程中,人們發現,在遇到巨浪和飛濺的水花時,穩定系統經常會因海水進入電路而失靈。此外,在驅逐艦遭受敵機攻擊的密集機動過程中,薄弱的電力驅動裝置往往來不及補償角加速度。穩定系統的多次故障和低射速是 1943 年戰艦甲板上的 3.7 厘米 SK C/30 半自動高射炮開始被 37 毫米高射炮取代的原因。
盡管到了1945年,單管和雙管37毫米半自動全能炮被認為已經過時,但它們仍然繼續服役,直到戰斗行動結束。
從1943年開始,大量的37毫米單管和雙管火炮被轉移到沿海防空部隊,并部署在大西洋護城河工事中。
在拆除了不必要的岸上穩定系統后,37毫米雙聯高射炮被用來加強海軍基地和港口的防空。由于缺乏輪式車廂,相當沉重的Dopp.LC/30雙聯發射器被部署在固定位置和鐵路防空炮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