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還活著,就必然會處在某一種心態之下。
即使在睡夢之中,人們依然會受到自身睡前的各種心情影響,故而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擁有平靜且又深度的睡眠。
假如一個人時常使自己處于一種憤怒的心理狀態之下,那么關于這一類心理狀態的學問,就叫做憤怒心理學。
生活有很多種狀態,人的心理也有很多種狀態。有什么樣的心理狀態,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活狀態。
人的一生都至少擁有童年與成年兩種生活狀態。或者生老病死四種生存狀態。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特殊的狀態,也有一些一般的正常態。
生活有一種常態,家庭也有一種常態;社會有一種常態,天下也有一種常態;萬事萬物都會有一種自身的常態。
人類自身包括人的內在心靈,也自然會有一種慣常的存在狀態。
這種慣常的心理習慣、心理狀態,就是人的本心、本性,或者也可以稱之為習慣與性格。
培根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什么是思想?什么是行為?什么是習慣?什么是性格?什么又是命運?
這些詞語大家都耳熟能詳,卻也可能并不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與內在聯系。
其實,思想就是人類頭腦中的各種想法、看法、見解與認知等。
思想一詞是一種比較書面化的表達,往往只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場合才會使用。它往往是指一種比較系統且完整的認知體系。
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
一個人的思想往往決定了這個人的行為。
一個人持續不斷的各種行為,便會逐漸養成其自身的各種習慣。
一個人長期不斷的各種習慣,又會塑造出其自身的各種性格。
一個人對于萬事萬物的不同的性格反應,就會左右其一生的運勢與命運。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然而,什么是習慣?人們應該如何認識它?如何把握它?可能很多人并不能清楚地認識它。
其實,習慣并不僅僅是人的外在行為習慣。人應該有三大習慣:一是心理習慣,二是思想習慣,三是行為習慣。
關于人的心理習慣的學問,就叫做心理學;關于人的思想習慣的學問,就叫做思想認知學。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萬物有道,道分陰陽。
人只有身心二物而已。心一分為二化生出陰陽,陰陽便是人的魂魄。心魂就是指人的心理;心魄就是指人的思想。
心理情緒與思想認知,都是人的靈魂內在與心靈內在。
宇宙有天地人三才,人也有自身的天地人三才:魂如天,魄如地,身如人。
身、魂、魄,就是天地人三才。所以,人的內心情緒如天,思想認知如地,身體行為如人。
因而,人的心理習慣是天,人的思想習慣是地,人的身體行為習慣是人。這就是天地人三才。
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同樣的道理,人的身體行為習慣取決于人的思想認知習慣,人的思想認知習慣取決于人的內在心理習慣。
人無法背離大地,大地也無法背離天空。天地人本是一體。
人的身體行為,無法逃脫自己思想的束縛;人的思想認知也無法脫離自己內在心靈的制約。身魂魄也本是一體。
人的身體行為習慣,遵從于思想習慣;思想習慣又遵從于心理習慣。它就像“人法地,地法天”一樣。
假如一個人是左撇子,他習慣于用左手去拿取物體,這就是一種身體行為習慣。那么,他在開門以及拿取物體的時候,都會很自然地選擇用左手去做。
假如這個人是一個隱藏身份的特工,某一天他左手的秘密首先暴露了,他需要把左手改換成右手,以逃避追捕。那么他可以輕易改變自己用手的習慣嗎?
習慣既已養成,假如沒有一定的方法,哪有那么容易改變呢?
其實,人的外在行為習慣很難改變,要想真正改變只有兩種正確途徑:一是首先改變其思想,二是首先改變其心理。然后才能自然而然地改變其外在行為。
倘若思想改變了,行為就會跟著改變;倘若心理改變了,行為也會跟著改變。
拿取一個物體,左右手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所差別的地方也只是下意識的行為方式不同而已。
倘若人們能夠在思想上首先意識到用哪只手,左右手誰又比誰優秀呢?
假如一個孩子是左撇子,你若想使他改成右手,只需要讓他在心理上感覺用右手比用左手優秀就可以了。
或者還可以在思想上時刻提醒他用右手。又或者強行逼迫他用右手。
這些雖然都可以最終使之改變。但是強行改變往往是最困難、最耗力的方式。
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如果他總是改變不了自身的一些壞毛病,那一定是因為他在心理上、他在思想上,并不認為他的行為是不好的。
需知:人的外在行為習慣,取決于自身的心理習慣與思想習慣。
孔子說:“始吾與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與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從一個人的外在言行之中,都可以反應出他的內在心理與思想。
言語的偽裝所花費的代價極低,行為的偽裝所花費的代價卻要高得多。所以,聽人言語,不如觀人行為。
行為比言語更能反應人的內里與實質。畢竟謊言與造謠的成本實在是太低了。
然而,人的外在行為與人的內在心理和思想相比,它又變得微不足道了。
又比如減肥瘦身,一個人的外部體態,是這個人一整個生活狀態的外在顯現。
人的一整個生活狀態包括:精神狀態、心理狀態、思想狀態、飲食狀態、生活狀態、運動狀態等。
假如一個人只知道從飲食上去強行減肥瘦身,那一定是最痛苦、最費力的減肥方式。
明星賈玲為什么能夠一年減去一百多斤?她能夠瘦身成功,應該不是表面上強行減肥的結果,而是在心理上與思想上,她首先就期望瘦下來;也就是在心理與思想上,她既不貪吃,也不怕花費力氣。
假如一個人想減肥,但是在心理上又改變不了貪吃的毛病,在思想上又無法放棄對美食的追捧,在行為上又不喜歡運動,那么他對減肥的期望純粹就是在找虐和自找沒趣。
人們只需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吃多了不好,或者從心理上改變貪吃、貪嘴的毛病,就可以實現輕松減肥。
一個人慣常的外在行為狀態,取決于其思想認知狀態;其思想認知狀態,又取決于其心理狀態。
有什么樣的心理狀態,就會有什么樣的思想言行舉止。
假如一個人時常表現出憤怒、生氣、煩躁、暴躁等的心理情緒,這一類的心理特征,都可以叫做憤怒心理學。
假如一個人完全無法控制自己內心的情緒,常常因為一件小事或者挫折與不順,就會立刻憤怒起來,慢慢地這種憤怒就會成為一種條件反射、成為一種習慣。
這種反射習慣,就叫做憤怒心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種基礎的反射心理,或喜或怒,或憂或悲。這都是在人們各自的成長過程中慢慢養成的。
這種心理習慣一旦養成,倘若再想改變,那并不比把右撇子扭轉成左撇子容易。
關鍵是:左右手的習慣人們都可以一眼看見,而心理的各種習慣人們甚至都無法意識到它。還能怎么改變呢?難道真的依靠強行改變嗎?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大多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各種習慣與習性。
大道無形,萬物有形。有形之物可見、可變、可塑、可造;而無形之物、無形的習性、作風、風氣等卻很難改變。
人的身體是有形的存在,僅僅是左右手的使用習慣都已經很難改變,更何況是心理與思想上的習慣改變呢?
古人云:“士之子常為士,農之子常為農,少兒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假如一個人對于某一件事,從心理到思想到行為,都養成了某種習慣,那么大概率他會一直做下去。而不會輕易見異思遷。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最強大的習慣,莫過于心理習慣,其次思想習慣,再次行為習慣,最后語言習慣。
古人云:“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人們大多都只會認同和歡迎與自己相同的人和事,而不會在意事物本身是對是錯。即使有更好的道或德,值得人們去遵循,人們大多也只會本能地去遵循自身已有的習慣。
道德仁義禮智信,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是人類不同的心理習慣與思想習慣。
假如人們已經養成了某一種心理習慣,就很難再扭轉到另一種心理習慣上去。
假如人們能夠做到空和靜,能夠做到清靜自然、無為自在,能夠做到禪靜無垢,或許就可以隨意塑造自己的各種習慣。
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心理習慣,并不是每一個人的心理習慣都是輕松快樂的。
那些所謂的充滿正能量的人,那些所謂的旺夫的人,就是擁有快樂心理的人。
那些一點就炸的人,那些遇事很容易就會煩躁和暴躁起來的人,就是擁有憤怒心理的人。
喜怒哀樂是生命體的專利,客觀現實世界哪會有什么喜怒哀樂的變化呢?
世界是唯物的,是客觀的;只有生命體才是唯心的,才是有情緒的。
人只有心合現實,心合大道,才能得道,才能明心見性、得見真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