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秸稈問題再次引發關注。
《半月談》2024年第5期就報道了秸稈“焚燒怕有污染,不燒影響生產”這一矛盾。文章指出,近年來的禁燒令,造成田里秸稈越來越多,既加劇了病蟲害,又增加了翻田難度。
至于專家們說的秸稈離田,也很難執行,為什么?因為秸稈這東西收起來后,無外乎當飼料、燒火,別的又沒什么用。農民收秸稈又沒錢賺,誰去收?
事實上,秸稈禁燒政策剛出臺的時候,基層就有大量反對聲音。可惜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凡是農民呼吁的東西,大多都是要被禁止的。果然,現在各地的禁燒令不僅沒解除,反而還要強化。
各地為了禁燒令的執行,都把衛星、無人機技術用上了,還有地方專門安裝高清攝像頭進行監控檢查。一旦發現焚燒火點,鄉村兩級就得被罰錢。
我曾經看到一個過認錯書,一個農民把稻桿用三輪車拉回家,結果路上車子翻了,他想著這些稻桿不方便重新收集了,于是就地焚燒,結果被抓后罰款,還有寫認錯書貼到各村委會門口。
禁燒秸稈政策的出臺,主要目的是控制大氣污染。以東北為例,生態環境部多次指出造成重污染天氣的原因就是秸稈露天焚燒。如2023年10月底到11月初,東北多地出現PM2.5重污染天氣,同期衛星監測到出現大量秸稈露天焚燒火點。
在南方也是一樣。在禁燒令出臺前,每年秋收后、春耕前的一段時間里,地里焚燒秸稈,確實是濃煙滾滾。每次焚燒結束后的幾個時里,當地城市的PM2.5濃度,都會有明顯升高。曾有說法,某地領導坐飛機出差,飛機剛起來,就看到轄區里到處冒煙,知道燒秸稈煙霧這么大,回來就開始嚴抓。
焚燒秸稈造成大氣污染不假,但生活中有污染的東西多了去了,且不說一些重工業和工地,就是路上跑的汽車,不也呼呼往外排氣?這幾年的汽車保有量,也是蹭蹭往上漲,那造成的污染肯定也小不了。
那為什么保護大氣,不把工業和汽車禁了,卻下令不讓農民燒秸稈?依我看,這又是一道典型的“為了城市、犧牲農民”的做法。
因為工業能創造GDP、能帶動消費,而農業的附加值,明顯就低多了。如果讓農民可以自由燒秸稈,估計化肥、農藥銷售量都會下降。至于汽車,那更不能禁止了,一是能創造價值,能讓資本賺錢,二是專家和決策者們也得坐汽車呀。
所以為了城里人的發展,又要控制大氣污染,那只能犧牲老實巴交的農民的利益了。
本文是我個人的一點見解,不到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