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雨水如約而至,在這個日子,有的人祭祖掃墓、哀思故去的親人,有的人外出踏青遠游。祭祀和旅游,兩件看起來并無關聯之事,卻可以在清明節和諧并存——這正是中國傳統節日的博大精深之處:清明節將中華人文價值內涵和自然理念完美結合在了一起。
清明節年年過,很多人或許都思考過這么一個問題:源于古代的清明節,是在什么時候及如何形成的?詩人杜牧那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證明,早在唐代,清明就已從純自然主義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被賦予了更廣闊的人文內涵,從而形成了以祭祀為主題的清明節日。
追溯久遠的歷史,想要準確推斷出清明節的由來,已然是不可能了。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歷史碎片信息,基本推測出清明節的由來及概況。
清明節祭祀、祭祖的習俗,本源于周代就已形成的春祭禮俗。這事也好理解,周公旦創立的周禮制度,就是以祭祀為第一大事的。但在周代,春祭的習俗,并未形成以清明日為正日的慣例,因此也就不存在清明節一說——畢竟二十四節氣的概念直到春秋戰國才出現雛形,至西漢時期正式納入歷法。
那么,清明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歷史傳聞跟春秋時期晉文公與其隨臣介子推的恩怨有關。
首先說正史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受到父兄追殺,攜隨從介子推等人出逃至異國他鄉,途中經歷生死劫難。后來重耳返回晉國,登上了君王寶座,他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得到了江山,全面封賞追隨他多年的近臣,唯獨漏掉了對他最忠心的介子推。為什么呢?因為介子推是唯一沒有主動向晉文公索要俸祿犒賞的人。
以上歷史故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戰國時期文獻《莊子·盜跖》、《楚辭·九章》等,記錄了以上情節。而根據前述基本史實脈絡,西漢以后又形成了更為詳實的歷史傳說,在此簡述如下——
當年介子推在追隨重耳逃亡過程中,割下了一大塊自己大腿后側的肉,煮熟了給重耳吃,這才避免了后者被餓死的局面,否則,史上便無后來的晉文公。因此,介子推是晉文公的救命恩人,也是后者立誓要報答的人。但偏偏晉文公后來在大賞隨臣時,有意或無意遺忘了介子推,“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
但介子推之所以被視為史上著名的忠臣,就在于他個人絲毫不介懷晉文公有沒有封賞他,他覺得當初割股救主是一種發乎自然的行為,是忠君的本分,賞不賞不重要,他也不打算去邀賞。無奈朝中及在野諸多人士議論紛紛,有的說他應該去邀功索祿,有的說晉文公忘恩負義。介子推一聽這些閑話坐不住了:“這些人如此嚼舌頭,豈不是毀我清譽?”事實的確如此,無關人士的勢利言論,對本無意于邀賞的介子推來說,就是陷他于不義。激憤之下,介子推攜母歸隱深山老林,以躲避凡塵雜音。
倒是晉文公后來聽聞各種閑言碎語后,想起了自己確實愧對介子推,于是發了瘋似的派人到處尋找介子推,想要給他高官厚祿。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晉文公的下人甚至放火燒掉了深山,最終在一棵被燒毀的柳樹下,找到了介子推及其母親的遺體——沒人說得清他們是餓死還是被火燒死的。介子推在衣襟上留下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弊⒁猓哼@首詩的文風根本不像春秋時期的,必是后人虛構無疑。
傳說晉文公看到介子推的遺作后痛悔不已,于是下令將介子推故去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晉國人只能吃冷食,不能吃熱食,意思是嚴禁生火(意指介子推因火燒山而死);又下令寒食節的第二天為清明節,以示銘記介子推對晉文公提出的“勤政清明”的遺愿。
以上歷史傳說很感人,似乎也嚴絲合縫對得上清明節的由來邏輯。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個假傳說:介子推割肉救主是假的!介子推寫的詩也是假的。
行文至此,有個終極問題就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寒食節和清明節到底跟介子推有沒有關系?有很多民俗專家從歷史考證的角度,直接就否定掉了其中的關聯性,理由很簡單:歷史上就沒發生過介子推割肉救主、晉文公痛悼介子推規定清明節的情節。
但我個人的看法是:認同前述傳說部分是虛構的推斷,也認同晉文公不是寒食節、清明節發明人的結論,但我相信寒食節和清明節的人文內涵及其節日形成,跟介子推這個人物有關。
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民間百姓,為介子推抱屈、歌頌介子推的忠君之道,顯然是情真意切的,否則,前述傳說情節就不會被虛構出來,更不會流傳千百年。既然世人紀念介子推的感情是真摯的,歷史傳聞是真是假就不那么重要了,畢竟,就連宋代大儒黃庭堅都忍不住賦詩慨嘆介子推的傳說:“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p>
因此,關于寒食節和清明節的來歷,我認為正解應該是:后世之人為紀念介子推這個人物,將源于周代前后的改火舊習(祭祀時“請新火”而禁舊火)和春祭習俗,分別更名為寒食節和清明節(結合節氣和清明內涵)——這便是這兩個節日的由來。因寒食節和清明節間隔只有一兩天,久而久之,這兩個節日便合二為一。
注意,有必要再次重申:介子推割肉救晉文公的情節是歷史虛構的,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規定有關節日也是不存在的。但后世之人根據虛構傳說來命名寒食節和清明節,目的在于弘揚介子推的美德,我認為這件事本身是真的!
從文獻佐證角度看,歷史上關于寒食節起源于介子推被焚的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新論·卷十一·離事》——可見傳說是后世才有的,相關節日內涵也是后世賦予的。再后來,《后漢書·郡國志》、《后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等,也傳承記錄了該傳說,使之逐漸成為正史的一部分。
《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笨梢姡搅颂拼?,寒食節和清明節已經合二為一。
本文至此,我們對清明節的歷史人文內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不錯,清明節以祭祀為主題。但需要強調的是,在清明節的祭祀文化中,祭祖并不是唯一的內涵。清明節的祭祀正解是:祭天地、祭君王(國家)、祭圣賢、祭祖宗、祭師長等,凡是值得我們敬重的事物或前人,都應該在祭祀之列。
最后我們來看一塊形制特殊的古代匾額【天地君親師位】牌匾。這種牌位,在古代社會,廣泛存在于讀書人、士人、官員的家里,通常被擺放于廳堂正中。那么,這種牌匾有何特殊內涵呢?
原來,天、地、君、親、師,也就是上天、大地、君王、先祖、師長,是中國古代儒家祭祀的五個對象,寓意敬天、法祖、孝親、忠君(愛國)、尊師等儒家文化價值觀。
秉承這一思想,從唐宋至明清時期,【天地君親師位】牌,廣泛見于中國民間家庭。至民國期間及以后,【天地君親師】牌常被改之以【天地國親師】,因為清亡以后,世間再無君王,效忠國家是近現代人的替代選擇。
以上,是中國古代祭祀文化博大精深的印證。清明節之際,就此話題,作如上闡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