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是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六章原文。本章主要論述了知足之道。知足之道就是常足之道,就是常德乃足,就是知行合一。
世人常說:知足常樂。可是怎么才能做到知足?怎么才能算是常樂呢?
人生在世,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都充滿著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然而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始終充滿著快樂呢?可是又有誰能夠真的一直保持著快樂呢?
窮人有窮人的不快樂,富人有富人的不快樂,有權(quán)有勢的人也有他們自身的不快樂。
人們雖然常說知足常樂,然而能夠真正做到知足的人卻不多,能夠常樂的人也不多。似乎每一個人都有他們各自的不快樂與不知足。
為什么會這樣呢?追求快樂、實現(xiàn)快樂是每一個人的本能需要,人們天生就會追求它,人們下意識就會尋找它。
然而人們最終還是有很多人無法實現(xiàn)快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知足。
不知足,就是不知道應(yīng)該往哪個方向行走與行進。足,行也。
知,是知道、明白;足,是行走、行動。知和足兩個字加在一起,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
因此,不知足就是不知道應(yīng)該怎么行動,也就是不會實踐,不知道怎么參加實踐活動。
比如趙括雖然會紙上談兵,卻無法完美地應(yīng)用于現(xiàn)實,故而趙括就是不知足;
又比如項羽只懂得陣前征戰(zhàn),而不懂得贏得民心,所以項羽也可以算是不知足;
知足至少要包含三部分內(nèi)容:一是知道應(yīng)該在什么時候開始一件事;二是知道應(yīng)該在什么時候勇往直前;三是知道應(yīng)該在什么時候停止不前。三者哪怕缺少一個,都不能算得上是知足。
假如趙括能夠知足,他便不會被秦軍所敗;假如項羽能夠知所行止,他也不會被劉邦奪走天下。
足,行也。知足之道,就是知行合一。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有道,就是知道,就是有知,就是知足。天下有道,就是天下有知。
天下人倘若有知,能夠遵道而行,能夠知足,能夠視駿馬如糞土,能夠馴服奔走的駿馬為勞力,而不是戰(zhàn)力,則天下有道矣。
天下人倘若無知,倘若不知足,反而把駿馬馴化為戰(zhàn)馬,陳列于邊境之上,時刻準備征戰(zhàn),則天下無道矣。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有的人欲望多,有的人欲望少。那些欲望少的人,又能犯下什么罪惡呢?
人世間一切的罪孽,大多都是由那些欲望多的人造成的。對于那些欲望少的人,甚至沒有欲望的人,他們根本就沒有犯罪的動機。
即使他們偶爾犯下了一些過錯,那也基本上不是他們故意為之。而很可能只是無心之失罷了。這就是“罪莫厚于甚欲”的意思。
甚欲者,罪厚;無欲者,諸念不生。人的罪惡之念,也只是人的一種念頭罷了。無欲者,就連欲念都沒有了,自然就會罪薄。
咎,是指過失、犯錯的意思。一般情況下,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并不會輕易犯錯,或者發(fā)生很多過失的行為。
假如一個人總是犯錯,總是造出一個又一個過失,那么他必定是在做不熟悉的事、陌生的事。
人們?yōu)槭裁磿プ霾皇煜さ氖履兀恳驗樗麄兿M@得那些新的原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這就是“咎莫憯于欲得”的意思。
欲得,就是希望獲得更多的一些東西。很多事情并不是心中想一想就能很容易實現(xiàn)的。而是必然要經(jīng)過一次次犯錯、一次次過失,才能逐漸變得熟悉起來。
人們犯錯最多的地方,就在自己欲望最重的地方,就在自己最渴望獲得的地方。
假如一個人比較好色,那么他最大的過失可能就會發(fā)生在美色上;
假如一個人比較貪財,那么他最多的錯誤也必然會發(fā)生在財物上;
假如一個人比較懶惰,那么他最大的遺憾可能便會發(fā)生在不求進取上。
什么是“禍莫大于不知足”?
足,行也。不知足,就是不知道應(yīng)該怎么行動。
假如一個人本身并不知道應(yīng)該怎么去做一件事,他卻反而胡亂地去做,那么他距離遭受災(zāi)害、災(zāi)禍、災(zāi)難就不遠了。
人生最大的災(zāi)難就在于:不懂得如何作為,反而胡亂地行動。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但那也要在明白地知道正確方向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真正到達千里之外的目的地。否則,就只能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知足之道,其實就是知行合一。知和足,就是知和行。
知中有罪;行中有禍;行之始、知行轉(zhuǎn)化之間,有咎。
知行轉(zhuǎn)換之間,就是得。欲得,就是指由欲望轉(zhuǎn)化為行動的過程。
罪、咎、禍,便是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幾種過失。也是從念頭誕生,到行動結(jié)束,這一整個過程中,人們所必然會遭遇的幾種過失。
假如一個人能夠始終保持正念,那么他就不可能生罪;
假如一個人能夠控制住希望有所得的欲望,那么他便不可能有咎;
假如一個人能夠真正知足,那么他也基本上不會有災(zāi)禍降臨。
足,行也。“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就是說:知行合一的行動,知足之行,就是常行。
常足,就是常行,就是可以長長久久的行動。
常,就是道;道,就是常。常足,就是常行、道行,就是以道而行,就是遵道而行。
知足之足,就是遵道而行。知足就是有道。
本章主要論述了知足之道。知足,就是知行,就是有道,就是知行合一。知足常樂,有道也常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