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4月份,上海姑娘顧榮華下鄉當知青,沒想到卻和另一名知青偷嘗禁果,未婚先孕生下一個女兒。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她不得不狠心拋棄女兒,把女兒放在了部隊營區門口的水泥臺階上。
此后的38年時間里,雖然顧榮華事業有成,積累了大量財富,但拋棄女兒的愧疚感就像扎在心里的一根刺,以至于在大街上看到水泥臺階,她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女兒的模樣,每當這時,內心里都針扎一樣的痛。
2014年,當在電視上看到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等著我》欄目后,顧榮華眼前一亮看到了希望,于是她鼓起勇氣報了名,決心一定要找到失散的女兒,彌補自己當年的過錯。
那么,顧榮華當時究竟遭遇了什么?才讓她狠心拋棄年幼的女兒?最終她在電視節目上找到了女兒嗎?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傳奇的尋親故事。
知青歲月的青澀愛情
上世紀60年代,幾十萬知識青年告別繁華的城市生活,打起背包來到了鄉下。
而生活在上海的顧榮華就是所有知識青年的一員,出生于1951年的顧榮華是一個孤兒,從小父母就因為一場事故雙雙離開人世。
可憐的顧榮華被鄰居一對老夫婦收養,才讓她有了一個溫暖的港灣。雖然父母都不在了,但善良的老夫婦把她當親生孫女一樣,盡心竭力地照顧她。
從小顧榮華也格外懂事,不僅經常幫助爺爺奶奶干活,而且在學習上也非常刻苦。
因為她知道,收養自己的爺爺奶奶非常不容易,她要用自己的努力回報爺爺奶奶。
就這樣,顧榮華從小學一直到高中,學習都名列前茅。
然而,就在她準備謀一份工作來回報爺爺奶奶之時,卻突然趕上了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雖然顧榮華舍不得爺爺奶奶,但這是國家的號召,而且,顧榮華內心里也想去外面見見世面。
就這樣,顧榮華和同學們一起來到了江西農村,開始知青生活,從此,她的人生也發生了徹底改變。
從繁華熱鬧的大都市來到偏遠山村,這讓顧榮華內心里充滿新奇,這里的空氣新鮮,視野開闊。
幾天后,顧榮華換上了勞動衣服,開始拿起了鋤頭到田里干活,新鮮感過去之后,很快她就感覺到了枯燥和無味,除了每天辛苦的勞動,還有娛樂生活的缺乏,更重要的是想家的情緒越來越濃,這些讓很多女知青都在晚上偷偷哭泣。
然而,顧榮華從小就是一個堅強的人,當她看到知青們個個情緒低落,她就刻意讓自己樂觀起來,同時帶動大家積極面對每一天。
顧榮華的堅強樂觀很快就讓她成了知青里的主心骨,她出色的表現也贏得了很多男知青的愛慕。
這其中就包括一個叫趙根發的男知青。
趙根發同樣來自大城市,長得英俊帥氣,在朝夕相處中,她經常主動幫助顧榮華干活,在各方面積極照顧她。
在聊天里得知顧榮華是孤兒后,趙根發更是內心里充滿同情。她深深知道顧榮華只是表面上堅強樂觀,實際上內心里缺乏溫暖和依靠。
于是,在結束一天的勞作之后,趙根發時常找顧榮華談心聊天。在朝夕相處中,顧榮華也越來越信任趙根發,把她當作自己的大哥一樣。
在那種枯燥的環境下,她們之間的友情就實現了突破,逐漸發展成了戀愛關系。
當然,在那個年代相對保守,她們也只是私底下心心相印,并不敢公開戀情。
有了愛情的助力,她們的知青生活多了動力和美好期盼,兩個人甚至籌劃著一起參加高考,共圓大學夢。
然而,突然有一天,顧榮華發現自己每個月準時的例假沒有來,想到一個月前,她們發生過一次越界的激情,更讓顧榮華惶恐不安。
這可是一件大事,在思想保守的農村,如果被人發現自己未婚先育,不僅要受到別人閑言碎語,更會影響她們的前途。
顧榮華第一時間找到趙根發,把自己懷孕的消息告訴她。年少不經事的趙根發同樣慌了神,如果讓別人知道這件事,她們無論如何都沒法在這里立足。
兩個人經過商量,決定必須要瞞下去。
在沒有更好辦法的前提下,顧榮華也只能同意。
一開始,顧榮華通過穿著寬松的衣服來掩蓋自己懷孕的事實,可是肚子越來越大,再這樣下去早晚有一天瞞不住。
兩個人再次聚在一起悄悄商量解決辦法,最終趙根發提議,想辦法離開這個都是熟人的村子,到別的地方躲避風頭,而后再想辦法。
就這樣,趙根發開始四處托關系聯系調動事宜。在她的努力下成功實現了目的,組織上把她們調到了江蘇南通的一個村子。
兩難選擇,狠心棄女
從江西來到江蘇,她們的身份依舊是知青,可在這里人生地不熟,沒有人知道她們的過往,她們終于可以松口氣了。
然而,同樣是在農村,根本沒有引產的醫療條件,總有一天孩子要降生。
到那時,她們未婚先育的事還是會暴露,依舊難逃被處罰的命運,甚至考大學、安排工作都將化為泡影。
無奈之下,顧榮華只能向組織請病假掩人耳目,準備偷偷把孩子生下來。
為此,趙根發為顧榮華在縣城租了間房子,讓她一個人住在里面待產,而自己則繼續回到農村勞作生產。
只有在周末時候,趙根發才能抽空回去陪陪顧榮華,享受二人世界。
很快,顧榮華就到了預產期,并且在出租屋里順利誕生了一個女寶寶,雖然女兒的出生有些見不得光,但初為人母,還是讓顧榮華內心充滿喜悅。尤其是自己的女兒長得白凈可愛,更讓她發自內心的憐愛。
而趙根發也忘記了偷偷生女的煩惱,經常抱著可愛的女兒愛不釋手。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越來越大,矛盾逐漸顯現,她們不敢隨便把孩子抱到大街上,只能偷偷地在家里養。因為一旦被人發現她們未婚先育,將面臨難以承受的后果。
而且趙根發作為一個單身男性,經常請假去縣城,同樣引起了別人的懷疑。組織上很快就接到了舉報信,聲稱要調查趙根發。
從一個要好的朋友那里得知這一消息,趙根發嚇得靈魂出竅,如果被組織上核實她有私生女的事實,那一切都完了,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她們的這種行為是不能容忍的。
于是趙根發慌慌張張地跑回了家,見到顧榮華把自己的擔心和盤托出,然而顧榮華也沒有主意。
時間緊迫,容不得她們多想,最后二人達成一致意見,必須盡早把孩子送出去。
可是在這個遙遠的山村里,她們沒有親戚朋友,更不敢隨便把孩子托付給別人,孩子能送到哪去?
最后,她們做了一個后悔終身的決定,把孩子放在縣城一個部隊大院門口。
那天后半夜,顧榮華抱著自己的孩子,趁著夜色悄悄來到了部隊大院門口,她內心里不斷安慰自己,一定有部隊的好心人收養孩子。
可真正要把孩子放下的那一刻,顧榮華內心里如刀絞一般,畢竟孩子是她十月懷胎,從身上掉下來的肉。
然而形勢緊迫,顧榮華最后還是狠心把孩子放在了角落里的水泥臺階上,一旁的趙根發擔心顧榮華心軟反悔,拉起她就匆忙離開了。
回到家,已經是后半夜了,但她們睡意全無,顧榮華內心里如翻江倒海一般,腦海里一直在想著孩子的情況:有沒有被人撿走?有沒有受凍?
突然,顧榮華站起來,瘋了一般沖出門外,她想要把孩子抱回來,趙根發見狀,趕忙去拉住妻子,勸說她如果現在抱回來她們兩個就永遠回不到城市了,更別奢望參加高考上大學。
可最終顧榮華還是掙脫了,發瘋一般跑向部隊大院門口。此時天色已經漸漸亮了,等顧榮華趕到部隊門口,發現孩子已經不見了。
根據顧榮華在電視節目上的描述,她回憶說,那一刻自己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女兒才兩歲,是生是死,究竟被誰撿走了?她既擔心更后悔。
那一刻,顧榮華已經顧不上什么所謂前途命運,在附近見人就問,有沒有看到一個2歲的女孩。可找了半天沒有一個人給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一天時間,顧榮華滴水未進,到處尋找自己的孩子。
而那邊趙根發則在應對組織上的調查,由于沒有發現舉報信里所說的女孩,調查組只能草草結案。
下午,顧榮華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丈夫雖然應付走了調查組,可卻真的丟了自己的親骨肉。
顧榮華內心里充滿了對趙根發的恨意,她更不能原諒自己。
那些天,顧榮華日漸消瘦,每天只草草吃幾口飯,就繼續出去找孩子。幾天過去了,顧榮華仿佛老了十幾歲。
孩子始終沒有下落,失魂落魄間,顧榮華向趙根然提出了分手,就這樣她們結束了戀愛關系。
重啟新生,內心難安
分手之后,顧榮華繼續在農村當知青。經歷了丟棄女兒的事件后,她內心里時刻都處于自責中,每天恍惚度日。
閑暇之余,她始終沒有中斷尋找自己的女兒,經常到街上悄悄詢問別人。
雖然知道找回女兒的希望渺茫,但顧榮華依舊樂此不疲地奔波著,以減輕自己的愧疚感。
轉眼間,六年過去了,顧榮華終于結束了知青生活,組織上允許她回到上海。
將近十來年的離別,顧榮華的爺爺奶奶見到她時,已經快要認不出來了。
此時的顧榮華面容憔悴,雖然還不滿三十,頭上卻有了很多白頭發,爺爺奶奶知道孩子受了很多苦,因此格外關心她。
雖然面對著自己最親的爺爺奶奶,但顧榮華始終沒有把內心里的秘密向她們訴說。
生活還要繼續下去,很快顧榮華有了新的工作,每天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想用這種辦法來麻痹自己。
期間,親朋好友給顧榮華介紹對象,但她總是表現得很抗拒,相親時,匆匆見一面就再無下文。
別人無法理解她內心里的苦悶,經歷過一次失敗的戀愛,而且還丟失了自己的孩子,顧榮華對愛情和婚姻已經沒有任何興趣。
后來,親人朋友催的緊了,顧榮華實在無法推脫,只能隨便找了一個人結了婚。
結婚之后,顧榮華明確表示自己不會要孩子,而且對自己的丈夫表現得異常冷淡,最終,她們的婚姻沒幾年就結束了。
顧榮華恢復了單身,從那之后,她開始更加強烈的想要找回自己當年拋棄的女兒,為了方便尋找,她辭去了工作,自己做生意。
憑借著上海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加上顧榮華做生意的天賦,短短幾年她的生意就越做越大,成了當地非常有影響力的企業家。
期間,顧榮華從來沒有放棄尋找自己的女兒,可是當時留下的線索太少,手上連張女兒的照片都沒有,她只記得女兒身上的兩個特征,一是女兒手掌上有一條掌紋線比較直,而且比較深,二是女兒腳踝處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胎記。
就憑著這兩點身體特征,自然很難有結果,她的尋女之路始終沒有任何進展。
轉眼30年過去了,年逾六十的顧榮華越發焦急。就在這時,一個朋友突然告訴她一個驚人消息,這個消息竟然和她當知青時的戀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