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來了,清明的天氣也與時俱進地飄起了蒙蒙細雨,江南的陰雨,江南的清明多了些哀思,也充滿了詩情畫意,在詩人的眼里,江南的清明,是愁聞一霎清明雨,在畫家的眼里,江南的清明,是煙雨朦朧霧如紗,
現實中的清明常常會引起人們的思念,也會讓人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出現了清明踏青出游的習俗。
歷史上的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個節氣的名稱,成為祭祖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傳說,晉文公把寒食節后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源于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說到清明自然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今天不詳說清明的故事了,倒是想說說關于清明杏花村的故事。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說到這首詩,就想起了這杏花村在哪里?唐時杜牧隨意的一首說清明的詩,流傳至今竟也引起了多個地方對杏花村的爭奪,細想下來,認可了杏花村也就是有關財源滾滾的目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眾說紛紜。誰都有誰的道理。
關于杏花村,尤以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流傳最廣,江南一帶可謂家喻戶曉。此詩當作于唐武宗會昌六年(846),時杜牧為池州刺史。關于杏花村到底在何處,歷來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或說在山西汾陽,或說在湖北黃州,或說在江蘇南京(金陵),亦有以為詩人虛擬者。然而,諸說之中,以池州說最為可信。池州貴池西郊,有杏花村。據方志記載,唐會昌間,有黃公名廣潤者,在此釀酒出售。店內有井,水似甘泉,人稱“黃公廣潤玉泉”。而杜牧會昌年間,恰有出守池州的經歷,借本地風光,組織成詩,為水到渠成之事。
另《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根據各種分析,應該是池州和南京最靠譜,原因是杜牧做過池州刺史,另外杜牧前往池州時曾路過金陵。路過南京的杏花村。而最不靠譜的就應該是山西的汾陽。據考杜牧從來沒有到過山西汾陽。
山西汾陽屬于華北,而詩中“清明時節雨紛紛”,算是江南多雨的現象,不是黃河以北地區的氣候。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自春季開始,北半球白晝漸長,南方暖氣團逐漸北移,在陽歷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陸的江南地帶,與北方冷氣團交會,造成這一時段的蒙蒙春雨。但在北方,清明時節仍為干冷的天氣,不會有“雨紛紛”的情形。
那年參觀六朝博物館看到過這么一幅介紹
這里介紹的是六朝時期金陵人(南京人)當時的主食,飲品,和酒水。新豐酒,金陵春。
據說這金陵春酒和那首“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就有關系,據此還有專家考證,那杏花村就在南京,雖然有多處都在爭這杏花村。
有關南京杏花村有資料介紹。
“村中人家多植杏樹,間竹成林,春來花開,青旗紅樹,掩影如畫”,故名 杏花村。古村落已廢。昔日位于今南京城西南隅,鳳臺山、花露崗南側低丘地帶。春秋戰國時,毗鄰長干里鬧市區,此地亦為人煙稠密之地。
三國東吳間,江南手工業興盛,村里絲織和釀造作坊鱗次擳比。東晉義熙年間,建康(今南京)已手工織造出云錦,釀造出香醇的美酒。
南朝劉宋間,在建康設有錦署,上品佳釀“金陵春”在全國堪稱“一地之長,一方之秀”,已膾炙名人之口,杏花村則以出售“金陵春”佳釀聞名于世。進入杏花村,酒肆門前酒旗飄,以招攬顧客,在村內酒令飛揚,每每醉飽而歸,故是時有“來到杏花村,不飲也醉人”之說。
晚唐大詩人 杜牧,時任池州刺史,于大和七年(833)春,由宣州赴揚州淮南節度使府,途經江寧(今南京),以吟詠七言絕句,描述他沽酒的場景。詩人以這種清雄俊逸的筆觸,抒寫了現實廣闊的題材。富有鮮明特色的《 清明》詩,一時唱響了大江南北,千百年來,世人傳誦不衰,杏花村亦隨詩文而名揚四海。
基于攀龍附鳳之工,全國相繼出現了十九處“杏花村”。其中最為著名的,亦是為杜詩爭議不休的有六處,除了南京杏花村之外,還有山西汾陽、山東水泊梁山、安徽貴池、湖北麻城和江蘇豐縣等處的杏花村。
隨著歷史的風風雨雨,金陵(南京)的杏花村亦飽經滄桑,至元末,村內遭受一場戰火,杏樹林被摧毀殆盡,僅剩“老樹數株”。明代又進行大面積復植,逐步恢復舊觀,可惜,當清軍進入,杏花村又重遭毀壞。以后,杰出名家 吳敬梓不忍林區被損,又興工補植100余株,致使杏花村留住了舊日的風采,仍為人們觀賞的勝境,沽酒的雅處。
“杏花沽酒”名列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至清代晚期,杏花村已日漸荒圮,后蕩然無存。1958年,因興建南京第一棉織廠,被占用而廢棄。。。。。。
杜牧路過南京時除了這首清明詩以外,還有一首同樣膾炙人口,流傳久遠的詩,讀后同樣會讓人感慨萬千,那就是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游宴的場所,“秦淮”也逐漸成為奢靡生活的代稱。詩人夜泊于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扯遠了,打住吧。。。越扯越遠。
作者簡介:軍號聲中長大,出生河北,15歲到貴州,少年軍工,三線建設,國防工業,25歲南京工廠,35歲完成深造,39歲下海經商,45歲失業下崗,55歲正式退休,65歲結束經商,退出江湖。沒有投過稿,沒有出過書,00年代開始蕩漾在網絡,寫文,被多家官媒轉載引用,也被有關政府機關和基層部門引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