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的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獨介子推不愿受賞,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避山里,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
韓翃〔唐代〕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長安城處處落紅飛舞,寒食節東風吹拂柳枝。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唐代〕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烏鵲啼叫發出聒噪聲音,昏暗樹木下,誰家在清明寒食節日里哭泣?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古墓重重疊疊,上面已長滿綠草。
棠梨花掩映白楊,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亡者在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瀟瀟的雨聲里回去了。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李清照〔宋代〕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
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
黃昏疏雨濕秋千。
寒食清明時節,蕩漾明媚春光。玉爐中的沉香即將燃盡,醒來花鈿掉落在枕邊床上。
海燕還未回,兒女們玩起了斗草游戲。江梅已過,柳絮隨風蕩漾。黃昏時分下起了稀疏小雨,打濕院中秋千。
《寒食》
孟云卿〔唐代〕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二月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貧困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為了明天祭奠子推。
《夜深》
韓偓〔唐代〕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切膚的輕寒刺面的風,梅花如飄雪,杏花正紅。夜深斜搭上的秋千靜靜懸著,煙雨朦朧中,隱約可見那座樓閣。
據作者《香奩集》記載,詩人在往歲的寒食節,曾與一位女子有過一段情緣,但后來彼此分開了。在《寒食日重游李氏園亭有懷》說得更加明顯,這首詩顯然是因懷念那位闊別三千里的情人而作。
《寒食寄京師諸弟》
韋應物〔唐代〕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雨中寒食節更顯得寒冷,我獨自坐聽江上黃鶯鳴叫。端著酒杯賞花時又想起了杜陵家幾個弟弟,寒食時,杜陵這一帶已是野草青青了。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張先〔宋代〕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吳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競賽著小龍船,游春少女們成對地蕩著竹秋千。有的在水邊采集花草天晚依舊留連。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來牽如蟻線。游女們走了遠山逐漸昏暗,音樂停下庭院顯得寂靜一片。滿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無數的柳絮飄過得無影也無羈絆。
《寒食雨二首》
蘇軾〔宋代〕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自從我來到黃州,已度過三個寒食時際。年年愛惜春光想將它挽留,春天自管自歸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于連連陰雨,綿延兩個月氣候蕭瑟一如秋季。獨臥在床聽得雨打海棠,胭脂樣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寒食詩》
云表〔唐代〕
寒食時看郭外春,野人無處不傷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來哭人。
清明前夕,春光如畫,田野上到處都是心神憂傷的掃墓人。仔細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眾多新墳,這些新墳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掃墓人吧。
《瑣窗寒·寒食》
周邦彥〔宋代〕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
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
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
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游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
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
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
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柳蔭深處傳出烏鴉啼鳴,掀起小簾,朱門之內,身穿單衫凝神佇立。半畝大的庭院里開滿了桐花,靜靜籠罩庭院,陰雨更使人愁思萬端。雨滴灑落臺階上,徹夜未停。何時故友相逢與我在西窗下剪燭,談心。今夜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風吹得燈火昏暗,說不盡少年羈旅的無限凄慘艱難。如今我已年老,時有垂暮之感。春游嬉戲的地方,旅舍酒店煙火不舉,正巧是全城禁火過寒食節。
《寒食寄鄭起侍郎》
楊徽之〔宋代〕
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
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難成醉,地迥樓高易斷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別離心緒向誰言?
清明時節我獨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門戶綠柳隱映。隔水淡淡煙靄中,看得見佛寺修竹成蔭, 一路上細雨蕭疏, 經過的村莊落花陣陣。
天氣寒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讓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樓只見天高地迥, 我思鄉念友更容易極度傷心?;赝始疫h在千里以外,滿懷離情別緒又去講給誰聽?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竇鞏〔唐代〕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水面上薄煙散去,望見岸邊許多戶人家,美麗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游覽,馬蹄踏著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著花瓣。
《寒食》
趙鼎〔宋代〕
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煙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徑籍青苔臥,莫管城頭奏暮笳。
幾扇柴門的村落里,也還是要插幾根楊柳枝條,標志出每年的節令。寒食傳統雖然沒有傳到遙遠的廣東,但清明上墳奠祭祖先的禮儀還是和中原一樣。時至今日,漢唐兩代的王陵巨冢,已經沒有人前去祭祀;而山邊溪間的小路上仍生長著許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臥在青苔上,莫管關城門的號角聲是否響起來。
《寒食城東即事》
王維〔唐代〕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蕩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里。踢出的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秋千爭相飛出綠楊林。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宋之問〔唐代〕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在被放逐的道路上碰到了寒食節,眼看今年的春天將要在愁苦中過去了。可憐我在長江邊回首北望,卻看不到在洛陽的親朋故舊。箸望著北極星,我思念君王,而自身卻將被放逐到遙遠的南海之濱。我思念著北方的故園,那的柳條還剛剛抽綠呢!
《壬辰寒食》
王安石〔宋代〕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身居他鄉的鄉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節,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白頭發像是要掙脫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經顯得蒼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樂啊,只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做一個打漁和砍柴的農民。
《寒食》
沈佺期〔唐代〕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天下家家熄滅火焰,整個大地都已不見炊煙。不知道哪里的火,能夠溫暖我這凄涼的游子之心。
《阮郎歸·西湖春暮》
馬子嚴〔宋代〕
清明寒食不多時。香紅漸漸稀。
番騰妝束鬧蘇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
三三兩兩叫船兒。人歸春也歸。
清明、寒食節過了沒多久,百花慢慢凋謝了。為了挽留春光,翻騰衣柜,找出春天穿的衣服,紛紛出城來到蘇堤,盡情游玩,想留住春天的腳步。
大雨后,花朵被雨水洗灑而褪去鮮艷之色,柳絮飄落于泥中,被沾住而無法揚起,賞花的女子似乎沒有受到什么影響,一步也沒有移動,兩個、三個游人結伴乘著船兒回去了,春天的腳步聲也漸漸遠去了。
《寒食還陸渾別業》
宋之問〔唐代〕
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洛陽城里,花兒開得如雪一般,而陸渾山中的花,才開始發芽。早上剛剛辭別了河橋那掠過楊柳吹來的風,晚上又臥在這伊川桃李間的月色中。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鮮的時候。在寒食節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山野間的老人安居樂業,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