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里沈光耀的媽媽千里迢迢的來到學校,勸歸兒子并讓他背家法,其中有句家訓“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燃爆了很多人的淚點。
小時候記憶中,同族里幾十位爺爺奶奶、叔叔伯伯,或者外婆家舅舅姑姑、表哥表姐們,每年只有兩件事能讓他們聚齊,一是過年,另一個就是祭祖。
無論工作多忙,在祭祀這件事情上,都要統統讓位。
親戚們的關系并不全都和諧,有的甚至對簿公堂,老死不相往來,但是每到清明或者中元,大家一定會像一家人一樣,和和氣氣,虔誠的祭拜祖宗。
無論是日進斗金的生意人,還是地位顯赫的公務員,或者是起早貪黑的販夫走卒、泥瓦工人,不管他們在從事什么職業,祭祀面前,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貴賤之別。
從外地回來的哥哥姐姐們,無論能待多久,都是一定要去祖墳上燒紙祭拜的。
長大了才明白,因為那一天,他們被同一個祖先的血脈親情深深維系著,因為他們有個共同的心愿:慎終追遠、尋根問祖。
《無問西東》劇照
一根清香裊裊生煙,長輩們開始振振有詞的念叨著,感覺那一瞬間,他們真的能隔空溝通一樣。長輩們會告訴祖先,都有誰誰誰來看你了,哪家的孩子是從外地回來的,會告訴祖先祭品里有他喜歡吃的東西,會提醒他燒過去的錢不要舍不得花,換季了買個新衣服穿上,還會讓他保佑哪個晚輩學業有成,保佑哪個親人工作順利,缺什么了就托個夢說一聲······
盡是些家長里短的絮叨,就像是平時的聊天一樣,透過這些語言,感覺去世的人就像活脫脫站在你旁邊一樣。
舅舅會一再叮囑:做菜(祭品)的時候認真一點,炒香些。
叔叔會提醒我:三爺爺年輕的時候愛吃鹵肉,你給多分一點。
小姨會拉著我說:大舅以前牙口不好,你把水果給剝碎一點。
我調皮的把整個蘋果丟在架起來的柴火上,一向疼我的小姨會不客氣的罵我,呵斥我拿起來一片一片往上放。
那時候不理解,反正都是火燒了,剝不剝開有什么區別。
長大了才明白,那種儀式感來源于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親人的追思。
燒完帶來的紙錢后,媽媽會帶著我走到離墳地稍遠的地方,重新點一把火,燒點紙錢,嘴里嘟囔著“無兒無女的、車碾馬踏的、客死他鄉的,都過來領個錢,祝你們也開開心心的過個節”。
原來那些燒給孤魂野鬼的紙,寄托著他們寬容待人的善意,代表著他們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就像生活中那樣,善待每一個普通的陌生人,這不僅是你的善意,更是你的良知。
現場實拍
長大后常年在外地,祭祖這件事逐漸成了奢望,盡管每年只能回家一兩次,但每次回去,母親都一定會讓我抽出時間去祭拜一下祖墳。
奶奶去世后的第一個清明節,我是在三亞過的,沒辦法親自去拜祭,就朝著西北方(西北角為乾卦,代表生門)燒了點紙,迎著故鄉吹來的風,虔誠的磕了頭。
最近看到網上推出云掃墓、代祭祀,線上購買祭祀品,還出了各種各樣的軟件,委托別人去掃墓,自己在手機上直播觀看。
可笑至極,愚蠢至極。
祭祀在古代是儀式感非常重的事情,是對生命的敬畏,是對先人的尊重和懷念,以保祖先庇佑后人人丁興旺、富貴發達、安康長壽。
躺在床上動動手指就當完成了祭祀,軟件里花100塊錢訂朵虛擬鮮花就想完成一種傳承,花錢找人去掃掃墓就算是看望過逝去的親人。
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連常懷敬畏之心都變成流量和服務了。
圖片來源網絡
強調祭祀的虔誠態度,就是祭祀本身的意義。
他能讓一個孩童從小就要感念祖先功德,也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敦睦親族,讓人在血緣的感召下,能夠見面交流,刷新彼此的情感。
故有遠行,必先辭墳,這是告別。
異鄉歸家,去祖先墳塋展省,感念祖先護佑,這是感恩。
回鄉祭祖,察看祖先墳塋是否完好,有沒有遭雨水沖毀和動物的破壞等。
此時必哭著離開,因為前路遙遠,此一去,關山萬里,世事難料,是否能再回到故鄉,還不知道,所以內心惶惑憂懼。
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幾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吧。
就像《朱子家訓》里的那句: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我們固執的堅持每一個正在失溫褪色的傳統,只是為了盡量保留雜亂生活中那點僅剩的儀式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