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和烏萊(Ulay),《時間關系》(Relation in Time,1977)。? The Mail & Guardian
利維坦按:
如果讓你回憶并歸納你的那些前任,你會總結出他們身上具備的某些共同特征嗎?這對有些人來說或許很難回答,即便是總結出類似“善良”、“敏感”這類的形容,總也感覺大而無當,畢竟,這些詞語安在很多陌生人身上也都同樣適用。
等等……難道可以說這些人喜歡的類型很泛泛嗎?相信他們肯定不會這么覺得,總有某種難以歸納的“神秘”因素,讓他們對自己中意的類型陷入癡狂。不過,要搞清楚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對于什么是“類型”,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它可能正是你過往認知與經驗的一個鏡像。
當我問朋友,“你喜歡什么類型的?”時,似乎沒有人對這個問題感到特別驚訝,而且相當多的人毫不猶豫地做出了回應。幾乎每個人都給了我非常具體的答案。諸如:熱情、友好的書呆子;感情上很疏遠的人;強勢、圓臉的女性;敏感的怪人。
他們中的一些人,準確地向我描述了他們一直喜歡的那種伴侶類型;有些人可能只是試圖把一群形形色色的前任們整合成一個合乎邏輯的模式。無論哪種情況,我都感到,他們對自己的戀愛類型有很多思考。
在美國文化中,“類型”的概念——即我們在伴侶身上反復被吸引到的一系列身體、心理或其他特征組合——似乎已經根深蒂固。但這種概念并不被推崇。相反,“類型”經常被描述為一種固化的缺陷,一種我們時常陷入、但不應該陷入的模式。畢竟,不斷在約會生活中重復同一種人類模板……聽起來相當乏味。
《周六夜現場》2021年惡搞真人秀相親節目名為《你喜歡什么類型?》,其中的笑料,很大程度上在于,節目的單身女性始終莫名其妙地喜歡明顯很爛的男人。現實中的戀愛和《周六夜現場》的惡搞也差不多;參賽者經常說出諸如“理論上他是我的菜”、“她不是我通常喜歡的類型”這樣的話。他們可能一開始會追求并不太喜歡的人,但最終,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選擇了他們最中意的類型。現實生活中,情緒教練、網紅、治療師和記者都在勸告單身人士,要“和自己類型之外的人約會”;顯然,這種思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取得什么成效。
許多人都有關于自己戀愛偏好的敘述。但我想知道,“類型”是否真的會指導我們的約會——如果是的話,這是否真的是一件壞事。如果你用它來給人貼標簽,或者將人的身體特質異化成一種性幻想,那是不健康的。但我認為,對約會對象的開放態度和你對某些個性特征的反應之間,可能存在著調和的方式。因此,我和一些心理學家進行了交談。
? The Atlantic
他們告訴我,"類型"的確存在,但可能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樣。它并非什么神秘的屬性,會讓你不知不覺地被對方吸引;相反,它可能有著你可以清晰追溯到過去關系中形成的根源。搞清楚這些根源或許對你會有幫助。
情侶彼此之間往往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1],研究人員發現,被試與前任伴侶在吸引力、智商和教育志向等方面有相似之處(無論關系是隨意的還是嚴肅的,這一點都成立)。
另一項2019年的研究[2],分析了被試的前任和現任伴侶,并發現了在“五大性格特質”中的一致性:宜人性、盡責性、外向性、神經質和經驗開放性。一些研究甚至表明[3],當涉及到特定的身體特征,如眼睛顏色時,人們可能有穩定的喜歡“類型”。
但是,這種現象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群體分層”來解釋:我們更有可能遇到并與身邊的人交往,而身邊的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精英大學的學生傾向于與同學約會;天體物理學家可能更傾向于與其他科學家成為搭檔。例如,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4],當他們限制了被試就讀學校這一條件時,被試對某些特質(如智商和學術抱負)離散選擇偏好的程度顯著降低了。
假設,約會應用程序可以幫助你與不太可能居住在你附近、不在相同群體中或參加相同活動的人建立聯系——但這并不總是意味著人們會這樣使用它們。研究者們發現,即使超出了身體接近的范圍,我們仍然有可能與與我們相似的人約會。
他們將這一令人沮喪的發現稱之為“同類配對”(Assortative mating,又稱為“選型交配”):人們傾向于和教育背景、收入等因素上與自己匹配的人結成伴侶。
? The Independent
這可能與我朋友們告訴我的那些特定的、明確的、私人的傾向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當我們談論“類型”時,我們指的是一組清晰、具體和個人的品味。但人們所說的偏好并不總是與他們的真實偏好相符。
“人們對自己的了解不是特別充分,”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心理學家克勞迪婭·布倫博(Claudia Brumbaugh)告訴我,她研究過戀愛傾向。研究表明,當涉及到實際關系時,人們最終重視的品質相當基本,并且在不同文化中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善良、智慧、外貌吸引力。布倫博猜想,如果人們被提示選擇一個類型,他們可能會想到一些相對獨特的,比如“藝術家”。而實際上,吸引他們來到伴侶身邊的特質此時可能不會浮現在腦海中——因為它們實在是太顯而易見了。
然而,我們并不總是對同一類型、聰明和英俊的人感到吸引。除了他們與你的相似程度之外,你選擇某種類型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們讓你想起了你過去愛過的某個人。
研究人員發現,熟悉度可以增加我們對某人的吸引力[5]。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一個人接觸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但也可能是因為與我們以前認識的某個人相似而感到熟悉。布倫博在依戀理論的背景下研究了這一點,該理論描述了我們過去的經歷如何影響我們形成新關系的方式。
? Colorado Marriage Retreats
她發現[6],當遇到一個與前任相似的人時,他們往往會更焦慮地依戀這個人,更擔心遭拒或得不到他的認可。但他們也可能不太會回避,這意味著他們更愿意交談和敞開心扉。“如果某人有意無意讓我們聯想到了前任,”布倫博告訴我,“我們會感到更安全、更平易近人。”
即使一個新的約會對象讓你想起一個你寧愿忘記的前任,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情侶早期的關系為戀愛建立了一個框架:你會感受到什么情緒,什么行為會被欣賞或忽視。因此,如果你遇到過一個讓你感覺自己很渺小的伴侶,那么找到另一個同樣讓你感到渺小的伴侶,可能會印證你對人際關系的某些看法。你反復對某種“類型”很中意可能不是一種神秘的聯系,而只是心理上的安慰。“我們對所處世界有一種可控制和可預測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布倫博告訴我。
也許正因如此,重復糟糕類型的模式,比我們對伴侶、愛以及與他人交往的觀念被打破更容易。
在這個意義上,“類型”不僅是指你心上人的類型,也涉及到你所陷入的動態關系類型:你如何溝通、表達感情或信任。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研究夫妻關系的教授馬修·約翰遜(Matthew Johnson)發現,伴侶的關系往往具有一致的特點。在一項研究中[7],他測量了被試過去和現在關系中的一些因素,包括關系滿意度、性滿意度和頻率、感知的不穩定、沖突頻率,以及伴侶如何彼此敞開心扉表達對對方的欽佩,并發現了顯著的相似之處。“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方面有一種典型方式,”約翰遜告訴我,考慮到我們傾向于選擇相似的伴侶并且以相當穩定的方式行事,“你會從一個關系到另一個關系得到很多一致性的元素混合。”
因此,如果某人喜歡的類型是“敏感的怪人”,這并不一定意味著他們只喜歡和這些人約會。這僅僅意味著他們過去曾經和一個敏感怪人約會過,這就是他們學會如何在關系中相處的方式。現在,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對與具有這些特征的人相處感到舒服,而他們自己的習慣可能會吸引新的敏感怪人,反之亦然。
從大腦的角度來看,青少年時期是生物學意義上發展記憶的最佳時期。初戀記憶的形成也是如此。? Ula ?veikauskait?
正如布倫博所指出的那樣,這些浪漫的回響可能是危險的。一些研究[8]支持這樣的觀點,即初戀——即使只是看起來愚蠢十足的青少年戀愛——可能會設定一個糟糕的基準,無論是因為你對隨后的關系沒有足夠的期望,還是因為你期望過多。
不過,前任伴侶的不良品質并不總是會驅使一個人去尋找類似的人;也許他們懷念的是那些前任身上的閃光點,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后研究員樸友斌(Yoobin Park,音譯)告訴我。通過反復接觸,你甚至可以學會如何優雅地應對那些你不太喜歡的品質。
當然,這并不是說你應該一而再再二三地和同一類型的人約會。真正重要的是,你意識到你選擇伴侶時的一致性;你考慮這種一致性的歷史原因;而且你對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很誠實。
人們往往把重點放在選擇伴侶的初步決定上,好像責任就在那里結束了,而實際上,與新伴侶約會可能不會根本改變結果。無論你和誰在一起,你的缺點和不安全感都會持續存在。
在你所有的戀愛糾葛中,唯一的絕對常數就是你自己。
參考文獻:
[1]pubmed.ncbi.nlm.nih.gov/28253004/
[2]pubmed.ncbi.nlm.nih.gov/31182593/
[3]psycnet.apa.org/record/2019-00265-002
[4]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17.02069/full
[5]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between-you-and-me/202203/the-role-familiarity-in-attraction
[6]psycnet.apa.org/record/2007-18263-003
[7]psycnet.apa.org/record/2019-10172-001
文/Faith Hill
譯/天婦羅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24/03/romantic-type-psychology/677889/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天婦羅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