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清宮劇的小伙伴們,想必對皇帝的行頭不會陌生。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故宮的主人們,出場必定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腳蹬朝靴,那叫一個威風凜凜。
但大家很少注意到的,皇帝身邊許多不那么起眼的小物件,也是大有來頭,甚至堪稱無價之寶。本文所介紹的就是它們中的一員——在古代被稱為“韘”的扳指。
歷史淵源
現存最早的扳指,出土于安陽殷墟婦好墓。要說這婦好可是中國古代數一數二的女將軍,扳指的功能也就與此相關。
《說文·韋部》明確闡述了扳指的功用:“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這說明它是一種護手的工具,早期多用象牙制成,騎射時戴在鉤弦的手指上(一般為右手拇指),用來扣住弓弦。
婦好墓玉扳指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清代為了銘記祖先騎射起家的歷史,皇帝帶頭重視騎射。皇室每年舉行規模宏大的狩獵活動,除娛樂外也有操練軍隊的目的;皇帝還在紫禁城修建箭殿,并親率王公大臣在此習武。
作為練弓射箭時手上戴的工具,扳指也受到重視。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自皇親國戚,下至普通旗人,尊卑不同卻皆喜佩戴扳指,人手一枚,成為風尚。
到了清朝中后期,扳指的實用作用逐漸淡化,演變成為裝飾性大于實用性的藝術品。為了顯示主人的地位,扳指制作時逐漸引入水晶、玉、瓷、翡翠、碧璽等名貴滑潤的原料,有的還飾有紋樣或刻有詩句。
皇帝垂青
乾隆帝平生最愛兩種藝術品,瓷器排第一,扳指排第二。他不僅深刻地理解到扳指的實用性,更在其中融入了皇家的威嚴和雅致。
據統計,在乾隆御詩中,題目帶有“韘”字的便有60余首,其中吟詠玉扳指的更是占了絕大部分。
他常用“瑰奇”“殊珍”這類詞語渲染其材質之美,又用“終不可諼惟令德,佩之無斁豈虛談”等句子表達自己的珍視,可謂是讓扳指在自己手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白玉扳指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乾隆為什么格外喜愛玉扳指呢?我們可以從詩中窺見一二原因。首先,他認為玉有“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其次,扳指既是滿洲家傳,又象征儒家提倡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射”。
這樣一來,玉扳指濃縮了滿漢文明與文武之道,既能時時玩賞于手,又能刻刻警戒于心。
犀角嵌金銀絲夔紋扳指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乾隆御用扳指有固定的款式,膛口大小、內壁厚薄、具體形狀都是為他量身定做的。
乾隆對制作過程也十分關注,常常親自過問步驟,提出具體的建議與要求,甚至在外出避暑時連續七次來回傳遞命令和實物,要求工匠修改。
因此,這些玉扳指大都是由清宮造辦處的玉工承做的,以便皇帝在極其細微的地方參與指導。
畫卷風采
故宮博物院中藏有多幅乾隆戎裝騎馬射箭的畫卷。宮廷畫家郎世寧繪制的《乾隆皇帝大閱圖》描繪了乾隆29歲那年親臨京郊南苑檢閱八旗隊列的情景,其中也有扳指的身影。
畫家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和材料而模仿西方細筆油畫的藝術效果,減弱了對景物、人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處理明暗,線條在起到輪廓線的作用后幾乎被色彩隱去,天空中云彩的畫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葉近乎西方的靜物寫生,只有遠山的結構保留了清宮寫實山水的一些程序。
畫中的乾隆頭戴帥盔,身披鎧甲,佩弓帶箭,神態莊重,英姿煥發,仔細觀察他的右手,便會發現他佩戴著白玉扳指。
郎世寧乾隆皇帝大閱圖軸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今天,扳指在收藏界深受文玩愛好者的熱愛,特別是乾隆時期的玉扳指因為經歷曲折,十分罕見而創下了極高的價格。
扳指也已附加上了財源滾滾、好運連連的象征意義,很多人認為它能保佑自己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富貴不斷。
通過不同搭配,人們也可以借此表達自己的時尚態度和個性特征,從而提升整體形象和魅力。
愿讀到這里的每一位讀者都如佩戴扳指的古人一般,在學習與工作中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生活中盡顯君子風范!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系【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