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重心境:一是清靜無為;二是積極樂觀;三是消極頹廢。人的心境,就是人的心態。
始終追尋樂觀積極的心態,就是所謂的快樂心理學。積極樂觀的極致,就是清靜無為。
人人都有一顆心,可是心究竟在哪里呢?又怎么樣才能把握己心呢?
人生最大的錯誤莫過于在最需要奮發圖強的時候,心中卻總是提不起力氣,而選擇了得過且過。
人生本沒有那么復雜,但是在加上一顆飄忽不定的心以后,人生的命運便再也無法掌控。
很多時候,只要心中充滿著積極樂觀的情緒,很多目標與愿望就都可以慢慢實現,但是自己的心中卻偏偏常常充滿著怒憤、苦悶和哀愁。
很多時候,只要能夠靜下心來,腳踏實地,美好的愿景就可以一步步實現,但是我們的心中卻偏偏總是充滿著煩躁、苦悶和不甘。
常言道:態度決定一切。
所謂態度,其實就是指人的心態。一個人在自己獨處的時候、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在忙碌的時候、在閑暇的時候、在遇事的時候,總會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心態。
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會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與生存狀態。
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有的人會感到輕松、自在、愜意;有的人則會感到寂寞、孤獨、無聊;還有的人或許會感到煩躁、苦悶、痛苦。
同樣是獨處,不同的人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就是因為他們在獨處時的心態不同、心境不同。
一個人的心境與心態,時刻都在受到自己的想法與念頭的影響,也在受到外部的人、事、物等的影響。好人、壞人,難事、易事,好事、壞事,都會給人的心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即使面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心境。
很多時候,心境對了,事也就辦成了,人也就融洽了。
人生的成敗,人生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苦悶憂愁等,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的心境決定的。
當人們的心境正確的時候,一切人和事都可以有條不紊的進行下去。
當人們的心境不正確的時候,人們就會進入一種所謂的精神內耗之中。于是在現實中的一切人和事,也都會跟著變得舉步維艱。
人活一世,無論是做任何事,還是與任何人相處,都需要做兩方面的準備:一是自身準備,二是外部準備。
自身準備,就是心境準備、心態準備。
假如你想要去創業,那么你內心的態度與期望,就是自身準備;資金、人員、行業、項目等的考察與選擇,則都是外部準備。
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自身準備的重要性都要遠遠高于外部準備。
假如人的內心是急躁的、是貪婪的、是充滿幻想的,那便注定其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是一定會遭遇挫折的。甚至會把易事變成難事,把好事變成壞事,把可能的事變成不可能。
假如人的內心是平定的、是公正的、是實事求是的,那么他的事業大概率會是一帆風順的。甚至他還有希望把難事變成易事,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心境、心態是每一個人分分秒秒都在使用的東西。它就像鼻孔呼氣,人雖然會時常忽略它,卻也時刻離不開它。
無論何時何地,每一個人都必然處于某一種心境之下。但是人們卻很難發現自己當時當下的心境與心態。它比呼氣的鼻孔更容易讓人忽略。
人們也同樣很難發現:自己的思想、認知與行為等,也只會跟著自己的心態而起伏變化。
古人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當一個人處于某一種心境之下,就猶如身處于大山之中一般,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片天地而已,而看不到大山的全貌。
常言道:“身在福中不知福。”
身處于點點滴滴幸福之中的人們,也無法發現幸福本身應該是什么樣貌。
大山的范圍包含極廣,幸福的感覺也包含方方面面。而人的眼睛在某一時刻就只能看到某一隅之地而已;人的內心在片刻之間也只能感受某一事某一物的好處罷了。
倘若一個人的心態不對,即使他處在幸福的包圍之中,也有可能會感受到不幸福;一個人即使身處于峻美的大山之中,也能看到平凡與普通。
對于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態,就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
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態之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
這就好比是一對戀人,當你在愉悅的心態之下,就會感覺對方可愛、姣好、靈動;
當你在苦悶的狀態之下,就會感覺對方厭煩、可惡、不可理喻,甚至面目可憎。
人還是那個人,事也還是那些類似的事,當你的心態與心境變了之后,眼中的光景也就跟著變了。
人們之所以會由相戀到結婚,再到離婚,其根源就是雙方心態變了、心境也變了。
當一個人的心境變了之后,其看法、想法、感受、行為等,也都會跟著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改變。于是矛盾就越來越多,于是就會由相互吸引的兩人,變成相互排斥的兩人。
在微觀戰術上講,人的心境就是人每分每秒的內心感受、內心狀態;
在宏觀戰略上講,人的心境就是人內在的道德修養,以及三觀、信仰等。
人的心境在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三種境界:一是清靜無為的心境;二是積極樂觀的心態;三是消極頹廢的心態。
人的心境大多都是:要么積極樂觀愉悅,要么消極頹廢悲觀。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清靜自然、無為自在。
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真正極大的成功,看起來就像有所缺失一樣;真正極大的滿盈,看起來就像將要沖散離失一樣;
真正的極致的有所作為,看起來就像無為;同樣的道理,訥于言不是不善于言論,而是到達了辯駁水平的極致;
也就是說:直的極致是屈;巧的極致是拙;成的極致是缺;盈的極致是沖;有為的極致,是清靜無為。
清靜無為的心境,就是極致的有為心境,而不是不作為、躺平、得過且過。
清靜之道就是無為之道,就是極致的有為之道。
誰才能真正做到清靜無為呢?答案當然是:天地。
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
清,是清靜無為;寧,是安定、安寧、寧靜。清寧就相當于清靜。
天地在得一之后,才能真正做到清靜無為。人也只有在到達最高的心靈境界之后,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清靜無為。
清靜自然、無為自在,就是人類最高的心靈境界。或者說:樂觀積極心境的極致狀態,便是清靜無為心境。
人生在世,無論做任何事,人首先都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因此,社會發展的根本任務、首要任務就是:調動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
然而,作為一個單獨的個人,樂觀積極心境的獲得,不能單純地等待外界的賦予。還需要自己從內而外地主動調整自己的心態。
面對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同樣的難題、同樣糟糕的生活,那些擁有樂觀積極心境的人,總是最有希望走出困境、走向成功、走進幸福。
假如有人武斷地說:樂觀積極的人會失敗,消極頹廢的人反而會成功;那無異于是在說太陽會從西邊出來一樣。
因此,樂觀積極的心態,便是人走向成功的基礎。有了樂觀的心境,不一定必定成功,但是沒有樂觀就一定不會成功。
在人的一生中、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在做人做事中、在工作和生活中,人首先要關注、調整和保持的東西,就是自身積極樂觀的心態。這就叫做快樂心理學。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遭遇挫折、打擊、失敗、背叛之后,往往就會丟失自己最初的那種樂觀積極的心境。人的心境反而會被怒恨、憂愁、苦悶、悲哀所取代。
心態變了、完美的心境丟失了,人的各種看法、想法、思想、行為等,都會慢慢跟著改變。如此之后,成功的可能便會變得越來越低,失敗的可能反而變得越來越大。
人生的意義就是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境。
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而不是有什么樣的人生,就會有什么樣的心境。
心境決定人生;而不是人生決定心境。
人生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境,以到達積極樂觀的狀態,這就叫做快樂心理學。
大辯若訥、大直若屈、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巧若拙;樂觀積極心境的極致,就是清靜無為。
“大”字的含義,就是極致、極點、極大的意思。
心之極靜,則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心之極亂,則歇斯底里、惶惶不可終日,甚至于草木皆兵、驚怖失魂。
千萬人就會有千萬種心境;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即使是同一個人,他也會有不同的心境。可是又有多少種心境才是真正能夠支撐人們走向成功的呢?
總體上來說,人的心境就只有三種:一是清靜無為;二是積極樂觀;三是消極頹廢。
清靜無為的心境可遇而不可求,它是積極樂觀的極致狀態。人生所能夠真正追求的心境,不過就是樂觀積極而已。
始終追尋自身樂觀積極的心態,這便是快樂心理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