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法令,宣布扎盧內日下課,以新帥瑟爾斯基入替。
這一舉動在當時被許多人不解,被認為是冒著極大風險。
不管怎么說,時至今日,西爾斯基履新已近兩月,效果正逐漸體現出來。
首先是在戰場上。
坦白講,西爾斯基上任時,烏軍情況并不樂觀,尤其是在世界矚目的阿夫迪夫卡地區,守軍已舉步維艱,堅守下去幾成奢望。
今天再看,誠然阿夫迪夫卡已不在烏控制之下,但它并非俄軍強攻下來的,而是烏軍后撤主動放棄的。
區別在哪呢?
之前,烏軍重兵屯于阿夫迪夫卡,試圖再打一場巴赫穆特性質的戰役。但是隨著俄軍加強航彈、柳葉刀、FPV穿越機等兵器的運用,無法壓制俄空天軍的烏軍除了補給線被壓制以外,還要承受每天轟炸造成的損失。
下一步怎么走?眾說紛紜。
西爾斯基新官上任,馬上在阿夫迪夫卡地區采取了一系列動作。比如將第三突擊旅緊急調往阿夫迪夫卡增援,將豹式坦克部署到阿夫迪夫卡,以及宣稱要重新鞏固戰線,奪回一些重要地區等等。
當時外界有許多質疑的聲音,正如《福布斯》報道,烏克蘭不應該在阿夫迪夫卡發動反擊,這可能會讓第3突擊旅陷入災難:“烏克蘭需要第 3 旅,它不能浪費在被摧毀了一半的城市的保衛戰中。”
西爾斯基不為所動,還親自視察阿夫迪夫卡,表示要在此把俄羅斯的血放干。
西爾斯基是什么人?與扎盧內日不同,西爾斯基畢業于蘇聯最高軍事院校莫斯科高等軍事指揮學院,是一名接受完整蘇聯軍事教育的軍官。他與不少俄羅斯的將軍們根本就是師兄弟關系,有些甚至直接就是同學。
之前,他在巴赫穆特形勢不利之時,堅持投入更多兵力和資源。雖說讓瓦格納遭受重創,但也讓烏軍承受了損失。這讓他在一些烏軍口中被稱為蘇聯式的屠夫將軍。
阿夫迪夫卡?依西爾斯基的指揮風格,以對手對他的了解,加之其新官上任,理應有打好總司令第一仗的想法,在阿夫迪夫卡再來一場巴赫穆特式的會戰并非不可能。也有人認為,在烏軍彈藥緊缺之際,西爾斯基和澤連斯基是想用悲壯的防守,來喚起歐美加大援助的決心。
于是俄軍興沖沖擺好“圍三闕一”之陣勢,就等烏軍增援進場,來一波殺一波。
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這只是西爾斯基的虛晃一槍,實際上,派去第三旅的目的并非是增援,而是去解圍掩護撤退的。
如今再進行復盤,能看得更加清楚:
2月10日,新上任的西爾斯基在互聯網公屏高呼“絕不放棄阿夫迪夫卡”,“將積極打破阿夫迪夫卡外圍包圍圈”。
2月14日,援軍被緊急部署到阿夫迪夫卡地區;
2月17日晚,西爾斯基宣布了從阿夫迪夫卡撤軍的決定;
2月18日,烏軍發言人德米特羅?利霍維表示,烏克蘭武裝部隊已完成了從頓涅茨克地區的阿夫迪夫卡撤軍的工作。
顯然從西爾斯基上任伊始,從阿夫迪夫卡撤軍就已經是確定的事,西爾斯基玩了一手暗渡陳倉。至于為什么,他也進行了解釋:
“我們從阿夫迪夫卡撤出了我們的部隊,因為敵人在突擊部隊的力量和手段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由于不斷被制導空中炸彈轟擊,我們防御的完整性受到了損害,這使得敵人逐漸向前推進。我們的炮兵彈藥不足也起了負面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這不允許有效的反炮擊戰。為了避免被包圍并挽救人民的生命,我決定離開阿夫迪夫卡。”
當然俄羅斯的支持者會嘲笑西爾斯基出爾反爾,實際上在戰爭中互聯網只是雙方的一個工具而已,兵不厭詐的事兒已出現了太多。與成百上千的生命比起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總之結果就是,烏軍在阿夫迪夫卡成功避免了陷入被包圍和殲滅。今天再看,有誰還懷疑這個決定嗎?
其次,西爾斯基上任帶來的是烏軍戰術的新變化。
這個轉變是發生在撤退之后的。烏軍并沒有在阿夫迪夫卡遭到毀滅性打擊,但自撤退以后我們能發現,烏克蘭不再執著于反攻或是收復失地。甚至在整個戰場上,烏軍與俄軍正面對抗的強度也下降了不少。換句話說,現階段烏軍在有意識避免與俄軍硬剛。
至于為什么,我相信還是與彈藥不足有關。直到這幾天,俄軍的炮火仍然以6:1的優勢領先于烏軍。缺乏炮彈就難以進行反炮擊,在這種情況下,硬拼是不明智的。
適當地茍一茍,是為了爭取時間等待援助到來。這個策略看來接近成功了,根據目前美國方面的進展,4月份在美眾議院投票表決新的援烏法案已經不可避免,無法再被任何“技術性因素”推遲。一旦通過,停滯已久的美國對烏軍援將重新開啟,包括美國軍工業幾個月新生產的武器彈藥在內,大量武器彈藥將涌向烏克蘭。
而更實際的消息來自捷克,捷克日前已經找到150萬發炮彈的貨源,預計第一批炮彈會在1個月內送到烏克蘭。烏軍只要撐過了這段最低谷時期,彈藥供應就將不斷得到改善。加上他們的火炮在射程、精度、先進彈藥、戰場火力控制系統等方面的優勢,屆時俄烏兩軍炮兵火力對比將會發生逆轉。
不過在這段時間,俄軍的損失卻一點也沒減少。
3月29日,西爾斯基在訪談中透露:今年2-3月(截止3月26日),俄羅斯損失坦克超過570輛,裝甲戰車約1430輛,火炮系統近1680套,防空系統64套。由于防空部隊的努力,敵人在空中的活動也減少了。 2月份短短10天內,擊落了13架俄羅斯戰機,其中包括兩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A50預警機。
這些數據我無法全部去證實,不過我們對比烏克蘭棄守阿夫迪夫卡后俄軍已確認的損失,發現至少在飛機方面確實如此:俄空天軍已有2架A-50、1架伊爾-76軍用運輸機、1架SU-24M轟炸機以及23架蘇-34和蘇-35戰斗機被擊落。此外還有西爾斯基沒提到的黑海艦隊3艘大型戰艦被擊毀。
西爾斯基曾這么說:
“我從未與數量上和我們如此懸殊的敵人作戰過;他們總是用人數壓垮我們。這決定了我們的主要原則是避免正面攻擊、正面行動。總的來說,你只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優勢和劣勢。了解敵人、研究他、利用他的優點和缺點是件好事。”
如何利用敵人的缺點?西爾斯基給出了答案,即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戰術,正面對抗艱難的情況下,就集中使用低成本的無人機和無人艇,配合西方提供的巡航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攻擊俄羅斯軍隊的大型艦船和戰斗機、預警機、轟炸機等價值不菲的作戰武器。
這就搞得俄軍很難受,俄軍希望的是多來幾個阿夫迪夫卡,在地面上死磕,因為他們不懼傷亡。但是打掉他們這些價值連城的武器是很痛心的,像A50、軍艦等數量本來就少,打一架少一架;有些即使還能生產,也經不起這個消耗速度,俄軍的戰爭潛力將受到極大削弱。
近來俄羅斯顯然被打急了,頻頻出動圖95對烏進行全境轟炸,試圖“以眼還眼”便是例證。
說到戰爭潛力,西爾斯基還有更狠的,這就是第三招,即烏克蘭對俄境內目標,尤其是煉油廠、油庫等能源設施的襲擊急劇增加。
說起來這未必全是西爾斯基的決策,因為在年初烏軍已開始增加對此類目標的襲擊。不過到西爾斯基上任以后,在整個二月份,烏克蘭進行的一連串襲擊已影響了俄羅斯近五分之一的原油加工能力。在俄羅斯緊急搶修之下,3月初該行業開始復蘇。可惜到了3月,俄羅斯煉油廠再次持續遭到烏克蘭打擊,據摩根大通估計,烏克蘭的攻擊導致俄羅斯每天約90萬桶煉油產能關閉,恢復可能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
這就是烏軍的新戰術,持續襲擊俄煉油廠、油庫等目標,降低俄方將石油收益投入戰爭的資金流,以削弱俄羅斯經濟實力。
俄羅斯本土的防空系統如同擺設,烏克蘭無人機如入無人之境,屢屢得手。對于這招,俄羅斯簡直是咬牙切齒,但又無計可施。正如上文所說,只得屢次出動圖95遠程轟炸進行報復。
不過話說回來,這招并不是無節制的濫用,否則烏克蘭早把俄羅斯油廠炸光了。因為空襲能源設施是一柄雙刃劍,它會導致全球原油市場失去平衡,使原油價格溢價的風險增加。這會為全球政局帶來不穩定性,比如有可能會威脅到現任美國總統拜登贏得新一屆總統任期的機會。
而且也不排除,俄羅斯有破罐子破摔的可能,萬一他與伊朗以及也門的胡塞武裝談判,更活躍地攻擊途經紅海水域的船只,從而切斷石油供應。這樣一來,就可能會造成全球性的能源危機。
如果是這樣,且不說烏克蘭會在世界上招來反對的聲音,更實際地講,無疑會大大提高為烏克蘭提供援助方案的通過難度。
所以別看表面是戰爭,背后有很多政治的考量。烏克蘭的襲擊必須考慮到諸多因素,不能是無腦的狂轟濫炸。
就目前來講,烏克蘭戰略的目的,是在近階段減少硬碰硬的情況下,以這種方式牽制俄羅斯的注意力,來維持戰場的均衡,來等到西方的軍援到來。
中國有句話“換帥如換刀”,或許同樣適用于西爾斯基。以往人們傳說他是個蘇聯式的指揮官,不過從西爾斯基上任至今的表現來看,這并不是一位只知道結硬寨、打呆仗的將軍。再退一步講,即使這些決定并非他單獨做出的,也能表明他是個懂得變通,具有更強靈活性的人,或許這與他曾負責烏克蘭軍隊與北約的合作有關。
所謂“屠夫將軍”的稱號或許并不公正,西爾斯基曾說“人是第一價值,然后才是海馬斯、MLRS、防空、火炮。”目前看來,誠非虛言。
而更難得的是,這三招至少在目前來看,都是對烏克蘭有利的選擇,還把俄羅斯打急了眼。
我相信,等到烏軍彈藥充足,等來美國援烏法案的通過,等來F16、金牛座等武器,才是西爾斯基大顯身手的時機。說實話,對于曾指揮了基輔保衛戰和哈爾科夫反擊兩場大捷的這位將軍,我對他的正面行動還是比較期待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