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生機盎然,正是相聚共學的美好時節。2024年3月30日,第二十七屆中國醫師協會介入心臟病學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胸痛中心大會開幕式現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以“中國介入醫學發展及未來展望”為主題帶來精彩演講。葛院士以介入醫學的核心理念為原點,逐步拓展至泛血管醫學的前沿進展,再深入剖析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發展歷程與當前現狀,并詳細介紹了我國在冠心病和瓣膜介入治療領域的創新性成果與卓越表現。整場演講內容豐富、邏輯嚴密,為與會的廣大醫師呈現了一幅關于中國介入醫學發展的生動畫卷。
01
介入醫學:以微創之力 拓寬生命之路
葛院士指出,介入醫學作為一門在醫學影像引導下進行的非直視診療學科,是與內科、外科并駕齊驅的第三大學科;也是心臟、血管、腫瘤等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且具有微創性、可重復性、定位準確以及并發癥少等諸多優勢。針對不同類型的疾病,介入醫學展現出多樣化的治療手段。對于冠心病、缺血腦卒中、外周動脈疾病等以血管堵塞為特征的病癥,介入醫學以“疏”為治療原則。對于腫瘤、動脈瘤、出血腦卒中等以增生或破裂為特點的病癥,介入醫學則采取“堵”的治療方式。此外,對于動脈夾層、動脈瘤、結構心臟病等結構異常疾病,介入醫學則以“修”為治療理念。面對介入醫學的廣闊發展前景,我國積極制定介入醫學發展策略,推動新技術、新器械的研究與創新,并構建新規范,以提升治療手段的安全性、高效性、精準性及醫療服務水平。
02
泛血管理論開啟介入醫學發展新篇章
葛院士表示,泛血管醫學理論指導下的介入治療,成為探尋血管疾病真實世界之門的“金鑰匙”。泛血管,指的是人體內錯綜復雜的血管網絡,涵蓋動脈、靜脈及淋巴管等,其中也包括腫瘤血管。泛血管疾病的特點在于它們都以血管病變為共同標志,對心臟、大腦、四肢以及肝臟、胰腺等重要器官構成嚴重威脅。這類疾病廣泛涉及腦動脈、頸動脈、冠狀動脈、主動脈、腫瘤動脈、腎動脈及下肢動脈等多個關鍵部位,對人體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因此,針對泛血管疾病的共性特征,迫切需要加快介入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步伐,注重創新器械的研發與臨床試驗的轉化工作,普及適宜技術,并強化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合作與醫工協同,以此構建高效的合作平臺,推動診療技術的不斷進步。
03
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發展特色與重大突破
葛院士介紹,自1977年經皮腔內冠脈成形術(PTCA)開展以來,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不斷革新,從BMS時代的支架植入,到藥物洗脫支架(DES)的應運而生,再到完全可降解藥物支架(BRS)和藥物涂層球囊(DCB)的出現,每一次進步都為患者帶來了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在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發展道路上,中國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過去40年,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經歷了“起步”、“蓬勃發展和突飛猛進”、“不斷完善”三個階段。在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的介入治療方面,自2005年中國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俱樂部(CTOCC)成立以來,以CTOCC平臺為基礎,通過不斷精確的器械選擇、病變部位判斷和手術時機把握,CTO介入手術的成功率不斷提高,如今中國CTO介入治療已經站在了國際前沿。
在當今醫療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國智造同樣以其獨特的創新力和雄厚實力,為全球心血管疾病診療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突破。其中,微光多模態心血管OCT——Cornaris P80,堪稱中國智造在腔內影像與功能學檢查方面的杰出典范。Cornaris P80不僅搭載了頂尖分辨率的腔內影像平臺OCT技術,更融合了包括斑塊穩定性評估(IPA)、冠脈功能學(VFR)以及人工智能輔助診斷(ICA)在內的多項尖端技術。這也意味著臨床醫師僅需進行一次簡單的OCT掃描,便能迅速獲取全面且精準的診斷數據,從而極大提升了冠心病腔內影像的診斷效能。更為欣喜的是,Cornaris P80還創新性地集成了中國原創的斑塊穩定性評估工具——徑向壁應變(RWS)。這項革命性技術能夠有效預測未來急性心肌梗死風險,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治療指導。
04
TAVR技術突飛猛進,中國理念引領世界發展
在心臟瓣膜病介入治療領域,尤其是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從PARTNER到CoreValve系列研究不斷地證實了TAVR療法的可靠性,為其廣泛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球擴瓣和自膨瓣的適應證逐漸從極高危患者向中危、甚至低危患者拓展。全球范圍內,TAVR的手術量也快速增長,甚至已經超過了傳統的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SAVR)。截至2023年11月底,中國大陸地區TAVR手術量累計達到37552例,呈現出強勁的逐年增長態勢。
在中國,TAVR器械的發展歷程也充滿了挑戰與突破。雖然全患者人群適用性的目標尚未完全實現,但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根據國內外多個瓣膜指南建議,TAVR的適用年齡層正在逐步放寬,意味著更多患者將有機會受益于這項創新技術。而我國在二葉瓣介入治療領域甚至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15年,《TAVR中國專家共識》就率先將二葉瓣列入適應證,展現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先見之明和實踐勇氣。此外,在TAVR技術創新方面,我國也實現了主動脈瓣反流專用器械從經心尖到經股動脈的重大轉變,并持續深化冠脈阻塞預防及通路保留方案。同時,對于年輕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與新型瓣膜材料的探索,尤其是具有諸多優勢的多聚合物高分子瓣膜,也為心臟瓣膜介入治療的未來發展帶來廣闊前景。
05
中國原創走出國門,引領世界“護心”之旅
在心血管介入領域,PCI和TAVR技術所取得的成功無疑為二尖瓣和三尖瓣介入治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自2003年MitraClip誕生以來,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介入修復治療便踏上了新的征程,而相關器械的研發更是如火如荼。特別是對于HErEF合并MR患者,TEER治療展現出了卓越的效果,甚至被歐美指南列為外科手術高危、解剖合適MR患者的適應證。
新一代TEER器械的性能提升,學習曲線和手術時間的縮短,都標志著這一技術的日益成熟。其中,ValveClamp作為世界首個經心尖二尖瓣夾合器,已在全國50多家醫院超過 400 例患者推廣應用,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全國多中心上市前臨床試驗CLAMP-2研究結果顯示,急性成功率高達97%,1年有效終點率達87%(遠超目標值),88%植入1個夾子,平均時間19分鐘。同時,ValveClamp于2018年榮獲國際心血管創新大會(ICI)最佳創新獎,并于2023年9月獲批上市,成為我國首個上市的國產二尖瓣反流微創介入治療器械。更令人欣喜的是,ValveClamp已經走出國門,開啟了“一帶一路”護心之旅,為更多患者帶去希望。
06
成就奠基信心,未來仍需砥礪前行
葛院士在總結時指出,盡管TEER療效顯著提升,日趨接近外科手術水平,但當前僅少數二尖瓣反流患者適宜介入治療,距離普及全患群的目標尚遠。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療雖起步稍晚,卻進展神速。經導管三尖瓣修復技術的崛起,為心血管醫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此外,經導管肺動脈瓣置換與瓣中瓣置換(TVIV)等技術的持續革新與應用,更為經導管瓣膜治療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經導管瓣膜治療技術已取得顯著進展:PPVI超過2萬例,TTVI突破1萬例,TMVr累積達18萬例以上,而TAVR更是超過135萬例。全介入治療依然是介入醫師們堅定不移的目標。同時外科手術將持續發揮其重要作用,為介入治療提供堅實的后盾。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與完善,相信中國介入醫學的發展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未來。
審核:王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