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宇宙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每一個生命個體,也相當(dāng)于是一個獨立的微型宇宙。
生命個體與宇宙整體相比,二者一個極大,一個極小。
宇宙有三才:天、地、人;人也有自身的天地人三才,那就是:情緒如天,思想如地,行為是人。情緒、思想與行為,就是人類自身的天地人三才。
每一個人都在分分秒秒地活著,歲歲年年,日日夜夜,一如往常。
在這分分秒秒的一生中,有的人歡樂,有的人愉快,有的人自在,有的人亢奮;也有的人或怒恨、或憂愁、或苦痛、或傷悲、或驚懼。
人的一生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不一而足。為什么會這樣呢?這都是因為什么才造成的這一切呢?人的一生就不能平和、喜樂、自在的度過嗎?
人生之所以充滿著不確定,充滿著酒色財氣、喜樂憂愁,這都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顆不安定的心。
心是人類一切的主宰。心是人類一切的根本。心是人類一切的源頭。
有什么樣的心,就會有什么樣的思想;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
人的行為由自己的思想決定,人的思想由自己的心理決定。
人的思想是由自己的一個個認(rèn)知堆積而成的。人的心理是由自己的一個個情緒左右的。
人的認(rèn)知就是人時時刻刻的看法、想法與見解。人的情緒就是人分分秒秒的心理狀態(tài)。哪怕是在睡夢之中,人依然會有最原始的認(rèn)知狀態(tài)與心理狀態(tài)。
人的認(rèn)知與心理,決定著人的一切行為、一切想法和一切感受。
心靈對于人類的作用,就像芯片對于手機的作用一樣。
每一個人天生都自帶一顆芯片、自帶一顆心。心就猶如芯片。
手機芯片的性能,從它誕生那一刻開始,就已經(jīng)確定。而人類的那一顆心,在它剛剛誕生的時候,卻就像一顆種子,才剛剛萌芽。
自然界中的種子,需要陽光、空氣和水分的時刻澆灌,才能不斷生長,直至成長為參天大樹。
人的心靈,也需要行為、情緒和認(rèn)知的不斷填充,才能逐漸成熟,直至成長為一個卓越的人、一個可以獨當(dāng)一面的人。
每一個人自從他降生那一刻開始,就行為不斷、情緒不斷、認(rèn)知不斷。
每一個人都只擁有身心二物而已。行為是身體行為,情緒、認(rèn)知皆源于心靈。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情緒心理,是魂;認(rèn)知思想,是魄。魂魄就是人類心靈的全部。一魂一魄方為人,就猶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魂是心理,陽魄是思想。
古人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
宇宙有天地人三才。人的心靈也有三才,那就是行為、情緒和認(rèn)知。
情緒如天,認(rèn)知如地,行為是人;三者合起來就相當(dāng)于天地人三才。
宇宙,是現(xiàn)實世界;心靈,是精神世界。人有三大世界:現(xiàn)實世界、心靈世界、思想世界。心靈世界與思想世界加在一起,就是精神世界。
人的一生不過就是: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扭轉(zhuǎn)自己的思想、掌控自己的情緒。假如你可以做到這三條,就算稱之為圣人又何妨呢?
然而,人的行為就像脫韁的野馬,又豈是那么容易控制的呢?
人的思想也需要開悟,才可以真正擺脫狹隘,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xiàn)開悟呢?
人的情緒則需要清靜無為、禪靜無垢,才能悠然自得、愜意舒暢,可是誰又能真的保持己心的超然自在呢?
人的行為能夠改造人的思想,也能帶動人的情緒。
一個好的行為,就會塑造出好的思想,也能帶來安定的情緒。
一個壞的行為,就能塑造出壞的觀念,也能帶來不安定的情緒。
但是人的行為對思想與情緒的影響終歸是有限的,它相當(dāng)于是以下伐上,是由末流而追逐本源。其結(jié)果大多必定都是徒勞無功的。
所以,一個人如果要想以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來提升自己的思想、安定自己的情緒,那必定是事倍功半。
幾千年來,那些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們,似乎都是采用的此法。他們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卻又不明確禮究竟代表什么。
假如人們?nèi)プ鲆患拢椭挥斜砻娴男袨椋瑓s又不真正地明了它,便就意味著其思想不通透、不通暢,其情緒自然也就很難安定、安寧。
宇宙有天地人三才;人也有自身的天地人三才,那就是:情緒如天,思想如地,行為是人。人與天地相比,天地是本源,人是末流。
故而情緒、思想是本源,行為是末流;切莫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所以,人所真正應(yīng)該關(guān)心的對象,是自己的情緒與思想,而不是自己的外在行為。
過度關(guān)注與在意自己的外在行為,反而會讓自己變得放不開,甚至畏首畏尾、情緒低落、思路不暢。長此以往,反而容易形成壓抑、低迷的性格。
試問誰不想有一個開朗、樂觀的性格呢?
開朗樂觀性格的養(yǎng)成,是情緒、思想、行為等三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人們大多并不明白應(yīng)該如何才能控制情緒,如何才算塑造思想,何時才應(yīng)規(guī)范行為,所以人的性格大多都是模仿于父母,與父母很相似。
人的行為可以看得見,人的思想可以猜得到,人的情緒可以感受得到。
因此,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在提升自我的過程中,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首先關(guān)注人的情緒,其次推測人的想法,最后才是觀察人的行為與行動,再然后才是聽取人的言語。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大多都只是直接聽取別人的話語與言語。于是人間自然就少不了很多欺騙和被騙。
孔子說:“始吾與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與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人的言語、行為、思想和情緒,是四個完全不同的事物。它們四個雖然緊密相連,一般情況下也都會始終保持高度一致性,但是也總會有相互背離的時候。
倘若自己不仔細(xì)探察,難免就會被欺騙。
因此,當(dāng)人們在面對那些對自己比較重要的事情的時候,至少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不僅僅要聽取對方的言語,還要更進一步地觀察對方的行為與行動。
倘若自己有能力,還可以更深入地推測其想法,感受其情緒。
宇宙有天地人三才,人也有三才。人只有身心二物而已。心又分魂魄。因此,人的三才就是身、魂、魄。
魂有情緒,魄有思想,身有行動,此即為三才。
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如塑造自己的思想與三觀;塑造自己的思想與三觀,不如安定自己的情緒。
心魂誕生出情緒;心魄誕生出思想;身體產(chǎn)生出行動。說話、閉嘴、動嘴,睜眼、閉眼、聆聽,也都是一種身體行為或行動。
心理情緒、思想認(rèn)知、行為行動,其實就是身、魂、魄。
靈魂魂魄就是人心,就是人的精神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