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中英關系正面對新的拐點,盡管英國在香港問題上長期指手畫腳,但中英貿易額還是非常強勁,強烈互補,英國商界也加速與中國合作,發展更多的互惠措施。
然而英國的媒體還是普遍對中國懷有敵意,在英國社會散播一種莫名其妙的仇華論調,貶低中國的一切,背后其實是被香港一些“黃絲游說團”影響,也就是唱衰香港,認為香港在國安法和二十三條立法之后,已經陷入水深火熱中,香港和中國大陸的發展不可持續,只有一步一步衰敗。英國媒體從右翼的《經濟學人》到左翼的《衛報》,都是帶著濾鏡來看中國發展,但也不斷被現實打臉,尤其是很多長期在中國經營的英國企業,對此非常不滿,認為英國媒體都是意識形態掛帥,坐井觀天,看不到中國的最新變化。
因而中國的破解之法就是開放英國人來華免簽,而是要和德國﹑法國等歐陸國家一樣,可以來華免簽,讓更多的普通百姓可以來中國旅游、經商、學習、親歷其境,目睹中國的巨大變化,打破主流媒體傲慢與偏見的有色眼鏡,還中國的真面目,推動中英人民更多地深入交流。
中國留英學生正處于歷史的最高點,也是首現年齡層越來越低的發展。很多中國富裕階層將子女送到英國念初中,一條龍念到大學和研究生。粗略地估計,中國留英學生(涵蓋小留學生)約三十萬人,可見中國人對英國式教育的重視,影響力巨大。
其實英國的知識界長期對中國非常關注,牛津和劍橋的精英也長期研究中國,如近年在中國綜藝節目《非正式會談》出現的牛津大學留華學生歐陽森(Harry Moore)和劍橋大學留華學生白若汐(Imogen Page-Jarrett),說普通話(中國國語、華語)都是字正腔圓,一點都沒有外國人的腔調,展示英國新一代對中國的強大興趣,可以全情投入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
當然他們都不會忘記他們的先輩、劍橋大學的中國通李約瑟教授(Joseph Needham)曾經窮一生的精力,編著了十多冊《中國科學技術史》(臺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China),解答為何在中國古代如此發達的科學成就,卻在后來衰落,與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擦肩而過。這都成為中英學界的重大課題,也顯示兩國學者的獨特緣分。
英國社會其實都重視中國在基建的巨大成就,在卡梅倫擔任首相的時代一度醞釀要中國投資和提供技術興建HS2高鐵,連接倫敦和伯明翰與曼徹斯特直達利茲。但印度裔首相蘇納克(又譯辛偉誠)上臺后,卻將計劃縮水,先是傳出將高鐵減半,只是從倫敦建到伯明翰,但后來整個高鐵項目又在環保團體和某些政治勢力的干擾下,不了了之。近日卡梅倫回國重回政壇,擔任外交大臣,對此念念不忘,不滿高鐵項目就這樣無疾而終,爭取背后發功,希望可以挽狂瀾于既倒。
因此這也是中英關系的重要時刻,如何訴諸民意,讓英國民眾認識真實的中國,而不是被少數精英和媒體所扭曲。對北京來說,最簡捷和高效的方式,就是單方面開放英國免簽,讓英國人可以自由入境,讓他們親眼看看中國高鐵如何四通八達,長達四萬多公里,而英國計劃興建的HS2,全程才約二百公里,是中國的二百分之一左右,肯定能讓英國舊貌換新顏,提升英國國家競爭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