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因為有自身意識而存在。人的意識就是人的各種認識。人類的一切認識,要么屬于對表象的認識,要么屬于對本質的認識。
什么是表象?什么是本質?表象就是表面現象。本質就是內部的根本與實質。萬物是表象,大道是本質。
人類的一切學問,自然也就要么屬于表象學,要么屬于本質學。比如:道學、理學、心學、哲學、科學等,它們要么研究萬物表面現象,要么研究萬物本質。
什么是理學?什么是心學?什么是道學?什么是佛學?什么是儒學?什么是哲學?什么是心理學?什么是諸子百家?什么是現代科學?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文化?
這些看似千差萬別的學問,其實在本質上都屬于萬物的表象與本質。
古人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人活一世,人的一生不過就是在做五件事而已,也就是:學、問、思、辨、行。
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需要學習。學習什么呢?
人的一生無非就是要學習道學、理學、心學、哲學、科學、民主、文化等。這就叫“博學之”。
假如自己一個人學不會,就需要向懂得的人去詢問和請教。這就叫“審問之”。
問出的結果,就只是別人的思考所得而已。要想把那些在學與問中所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就必須再進行自己的一番思考。這就叫“慎思之”。
自己思考的結果是對還是錯呢?有可能對,也可能錯。于是還需要進一步分辨與明確,自己所思考獲得的那些知識,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這就叫“明辨之”。
當辨明哪些是真正正確的知識之后,就可以堅定、篤定的執行了。這就叫“篤行之”。
假如人們在沒有辨明哪些認知是真正正確的之前,就開始火急火燎的執行了,其結果基本上就只能是聽天由命了。
所以,很多人才會經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是天道,假如人們一開始就遵道而行,那還會有什么不成功的道理呢?
世人常說知行合一。然而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之中,大多都是邊知邊行。很少有人能夠在學、問、思、辯之后,再進行實踐行動。
所以,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大多都擁有糾錯的能力,或者擁有不自大、不自以為是的品質。如此才能保障其行動的正確性。
人們的行動只要符合天道,則必會有果。
世間普通人很多,學問高深的人卻很少。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學、問、思、辨、行,都不容易做到。很多人或許在學與問的第一步就難住了,至于后面的思與辨甚至可能完全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學、問、思、辨、行,是人學習的五個步驟,缺一不可。假如缺少了哪一步或幾步,那就基本上不是在真正的做學問,也就不太可能會有真正的大收獲。
人一生的所學所思,無非就兩個方向:一是文科,二是理科。
理科,就是理工科學,也可以叫它現代科學。
除了現代科學之外的其它一切學問,都可以稱之為文科,也就是人文學科。
儒學、道學、佛學、心學、理學、哲學、心理學、民主、文化等,都是人文學科。
人類的現代教育明確的劃分了文科和理科。人們為了升學、為了生計、為了進入更好的學校,不得不選擇文科或理科。
然而,人的真正成長與成才,不僅需要理工類的學問,也需要人文領域的學問。
理工科學,偏向于改造物質現實世界;而人文則偏向于改造、豐富和強壯人的內心世界與思想世界。
物質現實世界,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
人的內心世界與思想世界,卻看不見、聽不見、也摸不著。
它們一個是人的身外世界,一個是人的心內世界。因此,理科是有關于物質現實世界的學問,文科是有關于人類自身心靈世界的學問。
所有的學問,都只不過是有關于人與萬物的學問而已。
那些除了理工科學之外的學問,包括所謂的神學、玄學、道學、心學等,其實都應該算是有關于人文領域的學問。更準確地說,它們都是有關于人類自身內在心靈的學問。
這些學問之所以神秘莫測、晦澀難懂,就在于人類的心靈其本身就看不到、聽不見,也摸不著。
宇宙天地萬物包括人,都擁有內外表里兩層,也可以說是表象與本質兩個方面。
人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所觀察的對象無非就是表象,或者本質。
人的外在表象,是身;人的內在本質,是心。
宇宙天地萬物的表象,就是萬物真實存在著的形體;而宇宙天地萬物的本質,則是道。大道無形,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代表著一切的本質。
人類的所有學問,不過就是有關于人與萬物的表象和本質的學問。
表象,代表了一切真實事物;本質,代表了一切無形的事物。
理工學科既研究萬物的表象,也研究萬物的本質。而人文領域的學問,則大多都是關于人與萬物本質的學問。
道學,就是用來思索宇宙天地萬物的本質。
心學,就是在探索人類內在心靈的本質;
理學,其實應該只是道學的一個分支;萬物皆擁有其自身的細致紋理。理,就是萬物微觀層面的道。
佛學,講究慈悲,引人向善,它所探尋的東西,在本質上應該也是人的內在心靈。
儒學,講究仁義禮制,它既研究個人的內在本質,也研究在社會之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本質。
所有的學問,其所追尋的目標,無非就是表象和本質,或者現實和根本。表象就是現實,本質就是根本。
現實表象,就是我們的現實世界,它們永遠都是真實不虛的東西。但是,如果與萬物的本質本性相比,現實世界又是易逝、易變、虛弱不定、脆弱不堪的東西。
萬物本質永恒不移;萬物表象也就是現實世界,卻倏忽易變。
比如花朵,幾天可逝;比如蜉蝣,朝生暮死;比如夏蟲,不可語冰;還有滄海桑田等,不過就是時間跨度長了一點而已。
這些都是易變的現實世界,故而可以稱之為表象。
表象就是指物質現實世界,就是萬物真實存在的外在形體。它幾乎無窮無盡,就像宇宙無窮無盡一般。就算窮極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把它們全部看完。所以人們才會轉而追尋萬物的本質。
道學、心學、理學、佛學、儒學、哲學等,都代表了一種本質。既然都是本質,那么它們自然都應該是相通的。
孔子說:“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故命,性之始也。”
形是表象,道是本質。命是道的分化,性是形的歸納。無論性和命是什么,它們在本質上,還是指內在的大道和外在的形體這兩方面而已。
其實,諸多學問都是關于表象與本質的學問而已。
道學、理學是關于萬物內里的學問;心學、佛學、儒學是關于人的內里的學問;哲學是關于人的思想的內里的學問。
它們都是有關于那些看不見的本質的學問。所謂的內里,其實就是指本質,而不是指表象。
世間的一切學問,要么是研究本質,要么是研究表象。表象易變,而本質不移。道學、心學、理學、佛學、儒學、哲學等都是在探究某一領域的本質而已。
幾千年來,那些人類之中的大智慧者,都紛紛在探索人與萬物的本質與根本。至于世間萬物、萬千表象,也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他們探尋萬物內在真相的不可或缺的素材與依據。
牛頓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誰才是巨人呢?
當然是幾千年來那些曾經探尋人與萬物本質的人。假如你能夠學習和繼承他們的思想與學問,那么無疑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巨人們的思想與學問,并不是什么人隨便就能繼承下來的。假如你都不明白你所要繼承和學習的東西究竟是什么,那還怎么繼承呢?還怎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一切學問,都是有關于本質或表象的學問。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明白自己所學習的東西,究竟是有關于萬物本質的學問,還是有關于萬物表象的學問。
如果人們就連這一個問題都不能明確,那么自己很有可能就會一直稀里糊涂地學著那些深奧的學問。其所得必然會很有限。
明確學習目標之后,還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便是最合理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步驟。
學的本質是記憶;問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思的本質是頭腦思維的運用;辨的本質是思想頭腦對是非對錯的選擇;行的本質是實踐對理論的最終檢驗。
人類的一切認識,要么屬于表象,要么屬于本質。
萬物與大道相比,萬物是表象,大道是本質;
陰陽之中陰與陽相比,陽是表象,陰是本質;
五行八卦與大道相比,五行八卦是表象,大道是本質。
人世間的一切學問都是關于表象與本質的學問。
道學、心學、理學、佛學等,都是對人與萬物本質的認識。
現代科學,既研究表象,也研究本質。
認識本質自然要比認識表象困難得多。然而世人大多都喜歡拋開表象談本質,這又使得人們對萬物本質的認識變得更加困難。
假如人們對萬物的表象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更何談本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