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地處四川成都府城核心位置的大明蜀王府內,突然傳出一陣震耳欲聾的炮銃聲。時任四川總兵官、左都督陳懷,被這突如其來的火器聲嚇得肝膽欲裂。蜀王府內住著蜀王一大家子,若是蜀王朱友堉有什么閃失,他陳懷搞不好就得下去陪著,是以立馬調兵戒嚴。一番忙亂后才發現這是一場誤會,乃是蜀王殿下命人放銃而起。
經過調查,陳總兵發現王府的炮銃來自四川都司。于是他就此上疏朝廷,要求對涉案官員進行嚴懲。明宣宗朱瞻基很快做出批示,嚴令陳懷對此進行徹查,相關人員一個都不許放過。
“丁卯……四川總兵官左都督陳懷奏:‘蜀王府中忽舉炮銃,不知何為?察之,蓋四川都司私與王府者。于法當問。’上令行在都察院取長史、承奉詰之。敕懷凡四川都司堂上官皆責死罪狀,而械送其首領官赴京。”(《明宣宗實錄》)
明代火銃
炮銃屬于管制武器,即便貴為擁有軍事特權的藩王,也不可輕易沾惹。何況大明近數十年來前有燕王朱棣奉天靖難,后有漢王朱高煦樂安舉旗,藩王在朝中本就身份敏感。蜀王朱友堉為何還要在府中冒大不韙呢?
大明首位世孫
朱友堉(音yù),生于永樂四年(1406年)九月十三日,蜀悼莊世子朱悅燫的嫡長子,蜀獻王朱椿長孫,生母世子妃劉氏。關于他的故事要從其父朱悅燫說起。
朱悅燫,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二十九日,蜀王朱椿嫡長子、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九孫,生母蜀王妃藍氏。蜀王妃藍氏來歷非凡,是涼國公藍玉之女,也就是說朱悅燫是藍玉的親外孫。
即便如此,藍玉案并未影響到他的繼承人身份。朱椿對這個嫡長子很是喜愛,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聘用方孝孺來給朱悅燫開蒙。
別看方孝孺在建文朝混得風生水起,可在洪武朝那叫一個慘。洪武二十五年,有人向明太祖舉薦方孝孺,朱元璋在考校過后任命他為漢中府教授,讓他去府學當老師。對此,《明史》給出的解釋是老朱要把他留個好大孫,才故意進行壓制,然而漢中府地處偏僻,府學教授還是個將將入品的從九品,屬于真正的芝麻綠豆官。即便要壓制也沒必要這么狠吧。之所以會如此,只能說明太祖壓根沒看上他,估計這與朱元璋對江南士人集團感觀不佳,及方孝孺還是受“胡惟庸案”牽連而被流放的宋濂得意門生不無關系。
好在朱椿曾也曾求學于宋濂門下,與江南士人集團多有聯絡,當他為朱悅燫擇取啟蒙老師時,有人向他推薦了方孝孺。于是乎方孝孺就成了朱悅燫的老師,與朱椿也形成了亦師亦友的關系。方孝孺“正學先生”之稱中的正學二字,便因朱椿賜予其成都住所名額而得。
建文朝,方孝孺平步青云,蜀王朱椿也因此受到了優待,沒有如周王、齊王、湘王、代王一般遭到削藩,小日子還算滋潤。
然而世事難料,建文四年(1402年)歷經四年靖難大戰,北軍戰勝南軍,燕王朱棣將大侄子踩在腳下,君臨天下。
建文帝劇照
靖難期間,朱椿與大多數藩王一樣保持了中立,可因著方孝孺等關系,四哥極有可能會認為他偏向大侄子,何況老爹雖然通過藍玉案對老泰山藍玉一黨舉起屠刀,可出現漏網者在所難免,誰能保證這些人在關鍵時刻不會為他所用。
自知處于嫌疑之地的朱椿反應很快,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稱帝,九月初二遠在萬里之遙的朱椿貶義趕到南京,朝覲新帝,承認其合法性。
鑒于朱椿在四川極得民心,本人又表現的相當上道,不管朱棣內心有何想法,為穩定時局,只得繼續信用這位弟弟,當然敲打也是少不了的。
“丁酉,蜀王椿辭歸,賜敕諭曰:‘賢弟天性仁孝,聰明博學。聲聞昭著,軍民懷服。然蜀地險要,夷獠雜居。奠安綏撫,付托甚重。凡百自愛,以副兄懷。’賜椿鈔二萬錠,其從官賜鈔有差。”(《明太宗實錄》)
對幾位侄子也不吝冊封。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十五日,16歲的朱悅燫被冊封為蜀世子。永樂二年四月初四,朱椿其余四子不拘年齡幾何,統統被封為郡王。
為洗脫嫌疑,朱椿不僅本人積極向四哥靠攏,屢屢赴京朝覲,作為繼承人的蜀世子朱悅燫也肩負起了親善朝廷的職責,于永樂元年(1403年)、永樂二年(1404年)和永樂三年(1405年)三次赴京朝覲四伯。
朱悅燫繼承了朱椿文雅好學的性子,為人“端謹嗜學”,是以雖是明成祖頭號大敵方孝孺的學生,可對這位侄子依然非常欣賞,歸國之時每每給予厚賜。永樂三年(1405年)九月來朝時,朱棣冊封鎮守遼東的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劉貞孫女劉氏為蜀世子妃,為侄子解決了婚姻問題。蜀世子夫婦歸國時,明成祖嘉其“純雅”,勉勵他好好讀書。
蜀世子金印
只可惜這位各方面都無可挑剔的蜀世子壽數不永,永樂七年(1409年)六月初四不幸早逝,年僅22歲。七月二十四日明成祖接到訃報,不禁大為嘆息,特意打破慣例為其輟朝三日。
朱悅燫共有三子,皆為嫡出,分別為朱有堉、朱友坿(音fù)和朱友壎(音xūn)。父親去世時,朱有堉年僅4歲,朱友壎更是才出生數月,還未獲得賜名。可按照明朝支系倫序的繼承原則,只要朱悅燫一系沒有絕后,便可將蜀王繼承權牢牢握在手里,故朱有堉接替父親成為蜀王的當然繼承人,《明實錄》多次以“蜀世孫”相稱,比如明仁宗即位后賞賜諸藩:
“……寧王權、代王桂、沈王模各白金千兩,鈔一萬錠,纻絲四十表里,錦十匹,羅二十匹,紗二十匹;唐王瓊烴、魯王肇煇、晉王濟熿、蜀世孫友堉、平陽美圭各白金五百兩,鈔六千錠,纻絲二十表里,錦六匹,羅十匹紗十匹。”(《明仁宗實錄》)
可見朱有堉在永樂年間已經被冊封為蜀世孫,是大明首位世孫。
蜀藩繼承人之爭
作為大明宗室最高法典的《皇明祖訓》只有冊封親王世子,而無冊封親王世孫的條款,明成祖冊封蜀世孫應當是活用《祖訓》中皇太孫條款而來: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并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女皆封郡主,賜誥命。”(《皇明祖訓·職制》)
皇子作為皇帝的子嗣,擁有不拘年齡封王的特權,其余人等即便是皇太子之子都得年滿十歲才可封王,何況是更遠一層次的親王之孫。朱有堉受封蜀世孫必然在其十歲之后,而且那個時代嬰幼兒夭折率居高不下,這就給了有心人可乘之機。
朱椿共有六子:長子蜀世子朱悅燫,次子華陽王朱悅燿,第三子崇寧王朱悅燇(音jùn),第四子崇慶王朱悅炘(音xīn),第五子保寧王朱悅(劭火),第六子永川王朱悅烯。除朱悅燫外皆為庶出,其中朱悅燿乃次妃金氏所生,在其余諸子中身份最為尊貴。若大哥在世,無論是身份,還是受寵程度都壓他一頭,自然不敢有什么歪念頭。可大哥離世,只留下三個年幼的侄子,由不得他不對蜀王之位生出覬覦之心。何況即便,他本來不動心,四伯也會設法讓其動心。
蜀王府復原模型
明成祖因慘遭侄子削藩而暴起發難,上臺之后卻延續了削藩政策,與建文帝不同,他對付各藩采取了軟硬兩種手段:對如遼藩、代藩等自身不爭氣的宗藩,以此為由直接動手削藩;對秦藩、晉藩等對皇權有所威脅的宗藩,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進行削藩,常用的一招便是挑撥離間從內部培養代理人進行分化,秦藩、晉藩、周藩無不享受到了這一待遇,唯獨秦藩因為內部團結以至于失效。
前文說過,蜀藩對皇權同樣存在一定威脅。于是乎野心勃勃的朱悅燿便成了四伯分化蜀藩的最佳人選。朱椿估計早就預料到了這一狀況,故對三個長房孫兒看得很緊,每個朱悅耀留下一絲一毫動手的機會。
永樂十四年(1416年),蜀藩突然爆出一樁丑聞,崇寧王朱悅燇因“獲罪于父”,選擇跑路前往長沙投靠親叔叔谷王。結果因為神似堂兄建文帝,被叔叔當做奇貨,對外宣稱建文帝未死,且托庇于自己羽下,自己要護駕討賊。
朱椿被嚇出一身冷汗,為求自保,艱難的選擇了大義滅親,向駐蹕于此的四哥告急。明成祖的回信更是讓他直呼僥幸,原來四哥對谷王的不臣之舉早已了如指掌。很快朱悅燇被押解回成都,交蜀王親自管束。永樂十六年(1418年)八月,朱悅燇突然去世,年僅26歲,死后朝廷連個謚號都沒給。
阿越分析,朱悅燇應當是朱悅燿的同伙,且在二哥的蠱惑下實施了某些謀害侄子的舉措。理由很簡單,朱椿對諸子還算寬容,除謀害世孫這等重罪之位,別無其他使得他必須出逃,乃至讓老爹記恨一輩子連死后哀榮都不愿幫他爭取之事。
要知道,朱悅燿因為意圖奪嫡,素來不為朱椿所喜,還離譜的插手護衛軍人事安排,擅自自己的心腹為千戶,給予冠帶。朱椿知曉后為之大怒,打算押解入京交四哥處置。結果在世孫的再三求情下,氣消之后還是將他放了。所以朱悅燇所犯之事可想而知。
“悅燿,蜀獻王第二子。素放肆不順,為父所惡。一日檀除所愛卒為千戶,制冠帶給之。獻王聞知大怒,叱衛士捽至庭罵之曰:‘禽犢爾及耶?’杖之百余,將械送于朝。世孫友堉懇求獻王自治之,得免械送,猶縶其手足囚之數月。友堉又屢為救解,乃釋之。”(《明仁宗實錄》)
澧州文廟
朱友堉不計前嫌替恣意妄為的二叔求情,可朱悅燿并沒有因此記侄子的好。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十一日,蜀獻王朱椿薨逝,享年54歲。壓在頭上的大山傾倒,侄子尚且年幼,這給了朱悅燿機會。老爹尸骨未寒,華陽王殿下就急不可耐的向原晉藩平陽王、現任晉王朱濟熿看齊,修書一封遞到四伯案頭,控告朱友堉犯有“悖逆、怨誹十數事”。
獨鎮四川、實力強大的蜀藩一直是明成祖欲除之而后快的削藩對象,奈何蜀秀才實在太過優秀,讓皇帝找不著下手的機會?,F在蜀藩內亂,自然不會放過,甚至陰謀論點這其中很可能有他的首尾。
于是乎,明成祖不顧自己在外親征,派人赴成都召蜀世孫入京,待自己班師再行處置。當年廢黜晉王朱濟熺的那一幕即將再現。然而朱棣終究沒能與這位侄孫相見,他于永樂二十二年六月在班師途中駕崩。
新即位的明仁宗,做了二十年的太子,期間多次監國,老爹出征期期間負責維持朝廷運轉及籌措軍需,可以說明成祖五征漠北的功勛有很大一部分屬于他,故而網友戲稱朱棣是“明仁宗的征北大將軍”??伤奶又徊⒉环€固,時刻需要提防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奪嫡,又如何會支持華陽王?
明仁宗一繼位,就命四川按察司副使余信對華陽王的舉報進行調查。毫無意外,四川方面呈送的調查結果為華陽王誣告,同時附言稱叔侄倆的品行如何“蜀人老少所共知”,可見朱悅燿有多不得人心。
九月初三,明仁宗命朱友堉歸國,賜予“白金、紗、文綺、表里甚厚”。十月十一日,朝廷正式冊封蜀世孫朱友堉為蜀王,他由此成為明朝第一位襲封親王的世孫。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冊封成都中護衛千戶李昇之女為蜀王妃。
至于朱悅燿,則被明仁宗一封詔書征召入京。本來,明仁宗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嚴厲敲打一下他,讓他認清現實,結果華陽王殿下倒好,見到堂兄之后非但不知悔改反而繼續誣告侄子。明仁宗被他氣笑了,直接表示既然如此你也不用回成都了,給我滾到湖廣澧州(今湖南澧縣)好好反省去。給出的理由是“鸞梟不可同處矣”,此舉實質上剝奪了華陽王一系對蜀王之位的繼承資格。
上交護衛軍
朱友堉襲爵后繼承了祖父恭敬事上的政策,為人安分守己,對朝廷、對皇帝保持謙恭的態度,屢屢遣使進貢,比如宣德四年(1429年),遣成都右護衛副千戶田禾等一百二十二人赴京進貢方物。
然而朝廷對蜀藩一直保持著戒心,皆因蜀藩獨鎮相對封閉的四川,且手握實力強大的成都三護衛。成都護衛在朱椿受封蜀王后不久就開始組建,遂蜀王入川之后的三十余年中,一直是震懾西番的重要軍事力量。可成也成都護衛,敗也成都護衛,這支訓練有素的護衛軍,歷來被明成祖祖孫視為心腹之患,一有機會就設法削弱。
交趾布政司
永樂年間,重新回歸的交趾叛服不定,成都護衛隨黔國公沐晟多次赴交趾平叛。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主政交趾18年在當地頗有人望的黃福被明仁宗召回,繼任者所用非人,即將被平息黎利得以死灰復燃。
宣德元年(1426年)三月,交阯總兵官榮昌伯陳智和都督方政救援茶籠州(今越南乂安省藍江上游地區)不利,被黎利打得大敗虧輸。明宣宗大為震怒,調集福建、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湖廣及南直隸各衛兵馬外,還從武昌護衛和成都護衛各調兵一千,共計一萬五千人,并廣西弩手土兵三千余人,赴交趾平叛。
后因戰事不利,又于當年十二月及次年三月,兩次從成都護衛選調兵馬,隨黔國公沐晟開赴交趾增援。
奈何,黎利大勢已成,明軍最終不得不撤出交趾。
對蜀藩而言,分兵赴交趾屬于非常操作,它的主責依然是鎮守四川,壓彈川西地區的西番蠻寇。西番歷來叛服不定,蜀獻王朱椿在位時,通過恩威并施堪堪將其收服。宣德初年,朝廷征調松潘衛官兵赴交趾增援,將士們都畏難不愿前往。千戶錢宏與眾人密謀,詐稱番人反叛,率兵搶掠麥匝等部落,導致阿用諸寨蠻人反叛,四川三司聽信地方妄言不經撫徑直調兵征剿,結果被反殺。
交趾亂成一鍋粥,松潘這邊也不太平,明宣宗腦袋瓜子頓時嗡嗡直響。宣德二年四月,派都指揮僉事韓整、高隆入川主持剿撫事宜。次月得知真相的明宣宗又將精通番語的行在鴻臚寺丞何敏升任行在錦衣衛指揮僉事,讓他趕赴四川負責招撫事宜。
松潘“扼岷嶺,據江源,左臨河隴,右達康藏”,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不容有失。故明宣宗預先調集重兵分兩路對松潘形成夾擊之勢一旦招撫失敗,立刻進兵剿捕。由都指揮僉事蔣貴、韓整、高隆,松潘衛指揮吳瑋等負責,共調集左近衛所精銳官軍、土軍兩萬人在川北待命。任命都督同知、寧夏總兵陳懷為總兵官,會同都督僉事劉昭,率領肅王府護衛一千人、慶王府護衛一千人、陜西都司官軍八千人、陜西行都司官軍八千人,以及寧夏諸衛官軍二千人,合計兩萬大軍,赴洮州待命。
松州古城
其后,招撫失敗,明軍大舉進兵,克復松潘衛和疊溪所(今四川茂縣西北),一舉蕩平叛亂。
成都護衛作為精銳部隊,自然也在征調之列,明宣宗與四月、五月兩次敕令蜀王朱友堉各抽調成都護衛官軍二千人交由韓整統領征討松潘。
朱友堉以鎮守四川為己任,對平定松潘之亂表現的非常積極。當年七月,他興沖沖地奏稱,自己接到敕令后,又調集四千護衛趕赴松潘聽征。加上前兩次調兵,成都護衛赴松潘的兵力已達七千余人,幾乎壓上了半數兵力。明宣宗雖有削弱蜀藩的企圖,可如今成都護衛如此大舉出動,心中難免犯嘀咕,遂給堂弟去信,表面上贊揚他公忠體國,實則隱晦的表達了要求他聽令行事。
“癸巳,蜀王友堉奏:‘昨再奉敕調軍剿捕松潘叛寇。已委指揮李瓘等官領兵四千往松潘聽征?!蠌蜁裢踉唬骸勔寻l軍,深見體國之意。然朕已遣人招諭,若其順服,可免用兵。如其冥頑不悛,朕別于陜西調精兵由他道進。賢弟府中再量調人馬,與前所調者會合。齊心并力,殄滅此寇,庶幾永息邊患。’”(《明宣宗實錄》)
當年八月,明宣宗又“賜書獎勵”蜀王朱友堉,以表彰其“能盡藩職恭朝命”,可內心愈發堅定了削藩之心。更重要的是,通過漢王之亂,但凡敢扎刺的宗藩都已被削藩,也該輪到秦、楚、蜀等聽話又沒什么把柄的宗藩了。
于是乎,宣德五年的炮銃事件成為朝廷削藩的一大借口。當陳懷配合朝廷整肅了四川三司以及蜀藩長史司后,朱友堉意識到,皇帝已經將自己當做削藩的目標。既然“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自己的圈圈報國之心不被理解,那就交出護衛,當一個太平王爺罷了。
秦藩、楚藩接連被削藩,使得蜀藩成為唯一一個保留三護衛的宗藩,更是促使朱友堉選擇放權自保。宣德六年(1431年)六月,他上疏朝廷,要將成都三護衛中的中、右二護衛交還給朝廷,只保留蜀藩最初擁有的左護衛。對此,明宣宗連假客氣不愿做,直接就笑納了。將成都右、中二護衛調往南京,改置為龍虎左衛和豹韜左衛。
“辛亥,蜀王友堉奏:‘成都三護衛請以中、右二護衛歸朝廷,留左護衛官軍供役。’上嘉其能省約,從之。友堉又奏缺官,請調補及留南人為匠。皆從之。上命都督王彧,兵部侍郎王驥持書諭王,所歸二衛皆令赴南京。所過給糧與舟,仍命彧等途中善撫綏。”(《明宣宗實錄》)
然而明宣宗對蜀藩碩果僅存的成都左護衛依然不放心。次月,陳懷再次出來表示“番蠻出沒劫掠而官軍數少”要求從成都三護衛中抽調二千五百人赴松潘駐防。兵部表示,成都中右二護衛亦歸朝廷,另有他用,直接從左護衛抽調吧。明宣宗大為贊同。
阿越說
宣德六年(1431年)九月十五日,蜀王朱友堉薨逝,在位8年,終年26歲,朝廷賜謚曰靖。去世之后,明宣宗只為其輟視朝二日,堪稱冷漠。
蜀靖王一生可謂是歷盡波折。深受蜀獻王喜愛的父親早逝,令他年幼失怙,導致二叔生出了不該有的心思,好在祖父看顧仔細,才沒讓其得逞。永樂末年,在四伯祖的推波助瀾下,蜀藩圍繞蜀王繼承權陷入動蕩,他本人差點被廢。洪熙、宣德年間蜀藩終于進入平穩期,面對朝廷在交趾及松潘的困局,他堅決執行朝廷命令,甚至超額調動護衛軍助戰,可謂是公忠體國。結果滿腔熱血的忠心報國,換來地卻是朝廷的猜忌,成都中、右護衛被削奪尤不足惜,還對碩果僅存的左護衛動手。從削藩到去世,僅僅相隔三個月,很難說蜀靖王不是因郁致病而導致早逝。
成都蜀王陵
蜀靖王朱友堉沒有留下子嗣,蜀藩大宗二世而絕,王位由其三弟羅江王朱友壎繼承。蜀靖王妃李氏及妾侍黃氏選擇殉葬。連妻妾都沒能護佑,朱友堉的一生可謂是一張擺滿杯具的茶幾。
“丙子,蜀王友堉薨。王,獻王之嫡孫,悼莊世子之長子,永樂二十二年十月襲封,薨年二十六。訃聞,上輟視朝二日,遣官賜祭,謚曰靖,命有司治喪葬。王薨妃李氏、侍姬黃氏皆自經。事聞,俱賜祭,命有司治墳,贈黃氏為王夫人。”(《明宣宗實錄》)
相關文章
一派祖師、一代宗師張三豐是否確有其人?蜀獻王朱椿文集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