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橋村,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下轄村,2004年4月,大橋頭、橫山2個行政村合并,新行政村取名為五龍橋村。由大橋頭、李家橫、前孫家、后孫家、應家、王家堰、俞家、唐家、里孫、橫山前等自然村組成。古時,村落之間有白杜河相隔,村民來往不便,便在五港口建造石橋1座,村民們認為五港口為五龍之脈,此橋應名“五龍橋”,村以橋得名。因五龍橋村自然村較多分不太清楚,下面的介紹我只好按門牌來區分了,如有錯誤之處,敬請指正。
五龍橋村
五龍橋村村委會
五龍橋村多河,因此村中有不少古橋,最有名的是“五龍橋”。
五港口,中間為2006年新擴建的甬新河。
五龍橋,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為三孔兩墩石梁平橋,原南北向橫跨于白杜河兩岸。2006年,因甬新河工程而將該橋遷移到現址,為鄞州區文物保護點。
中孔欄板上有橋額:“五龍橋”。兩側欄板間各置望柱,外側浮雕云龍,頂端雕刻獅子,欄板末端設云彩紋抱鼓石,橋欄板外側嵌有古代戲曲人物畫面的石刻雕板。
金峩橋(因整個五龍橋村不是一次走完的,此橋是去年底拍攝的)
金峩橋(民國十六年)
西安橋,民國戊子(1948)重修,二000年元年重修,吳景唐書。
東鎮橋,建橋時間沒拍到,據村民介紹:東鎮橋建橋時間與西安橋差不多。
孫氏宗祠,為清代建筑,鄞州區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
孫氏宗祠,主體坐西朝東,由前后兩進及兩廂組成。前進門廳面闊五間,后進大殿面闊五間,廂房位于天井兩側,面闊三間。
孫氏宗祠大門兩側對聯由董瀾題寫
董瀾,是集士港湖山村十三洞橋董家人,清嘉慶六年鄉試中舉;嘉慶十四年考中進士,名列嘉慶己巳年恩科會試第七名。
前孫家,村民主姓孫,明朝后期遷入定居,以姓得名。因有2個孫家,故分前后。
前孫家古民居
孫氏墻門,坐北朝南,由門樓、堂前、廂房等組成,規模較大。
孫氏墻門門樓
孫氏墻門雕刻精美的須彌座
孫氏墻門石雕
孫氏墻門廂房
已損壞的石窗
后孫家,村民主姓孫,明朝后期遷入定居發族,因有2個孫家,故分前后。
后孫家古民居,坐北朝南,由門樓、堂前、廂房等組成。廂房南端為歇山頂。
廂房
里孫古民居(里孫,村民主姓孫、清初從奉化白杜孫候村遷入定居發族。村以姓氏和方位得名,因已有前孫、后孫,該地處最后,故叫里孫。)
應家,村民主姓應,明時從奉化應家棚遷入定居,以姓得名。
大橋頭,村民主姓蔣,唐末從四明采蓮橋遷入定居發族。村旁有座樂安大橋,以橋得名。
大橋頭蔣氏民居
大橋頭蔣氏祖堂,坐北朝南,由門樓、堂前(敦本堂)、東西廂房組成。
《敦本堂》:橫山蔣氏新建祠堂碑記,此碑立于乾隆五十五年。
廂房
大橋頭古民居
大橋頭臨河民居
大橋頭古民居
村中古民居,坐東朝西,由門樓和前后兩進房屋組成。
門樓朝南
由前后房屋和門樓倒座組成的四合院。
李氏宗祠,為清代建筑,鄞州區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李家橫,村民主姓李,因村前有一條橫河,故名李家橫。)
李氏宗祠,主體坐北朝南,由門廳、大殿及兩廂組成。門廳、兩廂已改建,大殿保存較好,面闊五間。
李家橫古民居
古民居里的標語
古民居里的標語
俞家,村民主姓俞,宋時,從新昌遷入俞家埭,后遷此定居,以姓得名。
唐家,村民主姓唐,清初從茅山唐家匯遷入定居發族,以姓得名。
唐家古民居
王家堰,村民主姓王,明末從甲村遷入定居發族,以姓和古堰頭而得名。
王家堰王氏宗祠,清代建筑,鄞州區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
王家堰王氏宗祠,主體坐北朝南,由前后兩進及兩廂組成。前進門廳面闊七間,大殿面闊五間,廂房面闊三間。
這種洗衣槽看到的比較多,但像這樣形狀比較好看的還是第一次看到。
王家堰古民居門樓
據村民介紹:原來門樓里面有許多老房子,現多數已毀于火災,剩沒幾間老房子。
幸存下來的老房子
王家堰的簡易河埠頭
參考資料:《寧波市鄞州區地名志》、《三普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