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奔流到海不復回。這一去不復回的黃河水,波瀾壯闊,大美無邊,卻一路充滿了九曲十八彎。
人生恰如這一去不復的黃河水,永遠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永遠都會面臨著無盡的逆境和挑戰。
這些逆境可能是來自于生活中的困難,可能是來自于工作中的壓力,還可能是來自于復雜的人際關系的種種糾葛,又或者是來自于自身的健康問題等等。
然而,處于逆境之中,并不意味著永遠失敗或者失去了希望。相反,逆境是促進我們成長和進步的階梯。是我們成長和進步的必經之路。
既然逆境無法逃避,那么我們就只有勇敢地面對逆境,克服困難,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才能最終走出逆境。
通過逆境的磨煉,我們可以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我的認知能力和價值觀。
那我們要怎么樣做才能走出逆境呢?可能千萬種人有千萬種方法,不過不管什么樣的方法,最為重要的法寶還要數保持積極的心態。
本文即將與大家共享與交流的詩詞,每一首都是先賢們在逆境之中寫下的,每一首都稱得上是逆境之中保持積極心態的千古好詩詞,現在我們就來看看。
采桑子·重陽
現代·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毛主席此詞作于1929年,此時的他遭受了諸多重大打擊,甚至還遭到了部下的反對。除此之外,他還身染瘧疾,在養病期間還差點被捕。
這一年的重陽節,秋高氣爽,晴天萬里,黃花開遍天地之間。毛主席不禁神飛萬里,夢游他方,詩興大發,創作了此詞。描繪了重陽節的景象,抒發了心中的理想。
本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開篇,句式豪邁,氣勢恢宏,讓人感受到偉人的不俗。
他感嘆人生的短暫和易逝,與此同時,又贊美天地的恒久不變;重陽節年年都會到來,象征著生命的循環和時間的流轉。
接下來“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中的“戰地”指的是閩西農村根據地,當時那里外有敵人包圍,內有地主民團的擾亂。
詩人通過描繪戰場上的黃花(菊花)的芬芳,寓意著在艱苦的環境中,革命者的精神依然堅韌不拔,充滿生機。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詩人以秋風與春光作對比,突出秋風的剛勁有力,雖然它不如春光那樣明媚,但卻有著獨特的壯美。這既是對自然景象的描繪,也是對革命斗爭的贊頌。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這兩句將秋景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秋天的江天雖然彌漫著寒霜,但這廣袤無垠的景象卻勝過春光。
這里,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革命前景的樂觀和堅定信念,抒發了詩人對人生、對革命的深刻感悟。
詩人以天地恒久、人生短暫為引子,通過對戰地黃花的贊美,表達了對革命者的崇高敬意。
通過對秋風和春光的對比,揭示了革命斗爭的艱辛與壯美;最后,通過對寥廓江天的描繪,展現了對革命前景的樂觀和堅定信念。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公元826年,大唐的“永貞革新”失敗后,不被頑固派和藩鎮勢力所容納的劉禹錫飽受排擠和打擊,最終屢遭貶謫。
他的《秋詞二首》就是在被貶過程中所寫下的。它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反對了傳統觀念中秋天的蕭瑟和寂寥。
詩的第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表達了人們每逢秋天都會感到寂寥和悲哀。這是一種傳統的情感表達,很多人都會用秋天來象征生命的凋零和消逝。
然而,劉禹錫并不認同這種看法。他在第二句“我言秋日勝春朝”中明確表示,他認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這是對傳統觀念的反叛和挑戰,也是詩人個人情感的表達。
接下來的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通過描繪一幅秋天晴空中的鶴在云層中飛翔的畫面,進一步表達了他對秋天的熱愛。
劉禹錫這種對秋天的熱愛,通過以豪放的筆觸贊美了秋天的美好,打破了傳統觀念中秋天的蕭瑟形象。
它鼓勵人們從新的角度去看待秋天,發現其中的美麗和價值。
同時,這首詩也展示了劉禹錫個人情感的獨立和自信,他不愿被傳統觀念所束縛,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種桃杏
唐 白居易
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遠誰能念鄉曲,年深兼欲忘京華。
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
這首《種桃杏》是白居易著名的一首詩。它表達了詩人那種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即無論身處何地,只要內心平靜,就能把所在之地當作家鄉。
“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這句話是詩的主旨所在,它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處,只要內心平靜,就能適應環境,找到歸屬感。
這是一種超越地域和物質限制的精神境界,是對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更是對處于逆境中的人們的一種鼓勵。
“路遠誰能念鄉曲,年深兼欲忘京華。”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遠方和過去的懷念與遺忘。
路途遙遠,讓人無法時常念及家鄉的小曲;歲月悠長,讓人逐漸忘卻了京城的繁華。這種懷舊與遺忘的情感交織,反映了人生中的無常和變遷。
“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在忠州生活的打算和期待。
他打算在這里度過三年時光,種下杏樹和桃樹,等待它們開花結果。這種平淡而充實的生活態度,展現了詩人對人生的積極面對和樂觀期待。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表達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懷舊與遺忘的情感交織以及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傳達了人生中的智慧與哲理。
它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地,都要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坦然,珍惜當下,積極面對生活。
行路難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這是李白的最為著名的一首《行路難·其一》。它描述了詩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和迷茫,以及他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這兩句用極度夸張的手法,描繪了筵席上美酒佳肴的豐富和珍貴,展示了詩人曾經的奢華生活。
然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卻表現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彷徨,他對物質上的享受早已無所謂,早已看淡如水,而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迷茫才是他的痛苦之源。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進一步描繪了詩人面臨的困境,他想要前進,但是卻被重重困難所阻擋。這里用黃河和太行山作為象征,表示詩人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
而“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悠閑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夠擺脫現實的困境,找到屬于自己的寧靜和幸福。
但是,“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又表現了詩人對于人生道路的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應該走向何方。
最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他相信總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也是詩人對人生道路的堅定信念。
整首詩以豪放的筆觸,表達了詩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挫折、迷茫、向往和希望,展現了他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5】
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這是清代著名畫家鄭燮非常有名的《竹石》,它通過描繪竹子在巖石中的堅韌生長,表現了竹子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首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描繪了竹子在青山之中扎根的情景。它緊緊地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形象地表現了竹子堅韌不拔的精神。
第二句的“立根原在破巖中”揭示了竹子生長的環境。竹子的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巖石之中,這表明了竹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力,能夠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第三句“千磨萬擊還堅勁”描繪了竹子在生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磨難。盡管經歷了千萬次的磨難和打擊,但竹子仍然堅韌有力,不屈不撓。
最后的一句“任爾東南西北風”是整首詩的高潮。無論是東南風還是西北風,都無法撼動竹子堅定的意志。
這句話既表現了竹子應對各種環境的適應力,也表現了竹子無畏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竹子在巖石中的堅韌生長,贊美了竹子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同時,這首詩也寓意著人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應該像竹子一樣堅韌不拔,勇往直前。
您是怎樣看待這些寫在逆境中的詩詞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精彩的留言。好讓大家共享詩詞之美。
*文中圖片皆是來源于網絡,若有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