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藝群
書畫的創作和鑒賞中我們常說這幅作品有韻味,韻味即“味道”是也,也是大家經常說的“金石氣”.“書卷氣”。
所謂“味道”從字意上講是“滋味”.“趣味”。“味道”通常指味覺所體會的滋味,包括酸.甜.苦.辣。也可抽象的指情味或意味。包括感覺,知覺.視覺.聽覺或氛圍等。在不同的語境中,“味道”還可以用來形容趣味或情趣。如常年出門在外的人,回到久別的故土,換起了久別的情感常說這是家鄉的味道。使得抽象的情感得以具體化和保留,并對童年的回憶和兒時母親恩愛的懷念。
“味道”還有對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中,“味道”還賦予了某些象征意義。通過理解和品味這些文化中的“味道”,我們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承。
〝味道”一詞最早出自漢.蔡邕巜被州辟辭讓屠蟠》:“安貧樂潛,味道守真”。晉.潘岳《揚中武誄》:“鉤深探賾,味道研機”。清.曾廷枚的《朱子語類》卷五七:“兩箇都是此樣人,故道得合味道”。
表達〝味道”的經典詩句也有,唐.沈彬《題蘇仙山《郴州城東有山為蘇耽修真之所,名蘇仙山》中記“味道不來閑處坐,勞生更欲幾時休”。宋.姚勉《和友人春韻》中也有記載:“諂賀豈堪隨味道,高眠且只學袁安”。
當今人們在欣賞一幅書畫作品時對書畫的品評也常用有“味道”一詞來表達和形容,來審視審讀來評判評議。看線條的靈動,看墨與色的融通,看留白的空靈,看章法布局的氣韻。從審美層面與精神狀態上體現出的一種形象特質審視。
“味道”還常作用于對學識的修養和人文精神追求標準來認同,也構成了對書畫品評的標準和美學審視的態度。從上述的幾個范疇來講,筆墨丹青的歷練和學養需要人們對自身修養的加強,出神入化的“味道”金石氣書卷氣就自然而生,氣韻自然生于筆端。
“味道“有看得見的有看不見的,看的見的是筆法.墨色.字形.詩句。看不見的有情感.風神.韻律等。這是靈魂之所在,也就是常說的“味道”,如老子所言:〝得道是也”。萬物歸一,道法自然無我,徃往就出在“靈魂上”。筆者以為要創作出神品,要匠心獨運在“有我”與“無我”意境上營造出“精神”與〝氣韻”。游于藝者,觀物,觀我,觀天,觀地,觀照天地間的偶合,是天地間的“道”和“理〞。“味道〞意者存于心而化于形,其中有味耳乃大道。
明人大書畫家董其昌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隨手寫來,皆為山水傳神矣”。文人詩性的表白,激昂的情緒,心游太古的凝重,遷想妙得的境界,又能從天地之間提取精華,物我俱化,物我融一的一種升華今世的得意表達和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也。
作者簡介:
張藝群,號聞石。1957年生,籍貫北京通州。曾供職于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中國文聯資料館。1983年曾在北京書畫研究社學習。1993年被評為國家圖書館館員職稱。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屆藝術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中國書協辦公室主任,歷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外聯部主任、硬筆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通州區政協文史學習委員,北京通州區潞城鎮文聯顧問。
責任編輯:方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