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科學團隊撰寫的論文《集中式大型光伏及風電電場生態影響研究:進展與展望》《生物多樣性信用的概念、原則、交易和挑戰》,同時在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生物多樣性》2024年第2期上發表。
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驅動下, 我國可再生能源增長勢頭迅猛, 而隨著光伏、風電的大規模發展, 其生態影響問題也引發關注, 但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在此背景下,由TNC中國科學團隊撰寫的《集中式大型光伏及風電電場生態影響研究:進展與展望》一文綜述了國內外集中式光伏和風電電場對環境因子、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研究, 針對此類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相關研究建議,包括完善與統一調查方法、采用先進的生態環境調查技術、加強在物種和生態系統水平上的系統性影響研究等,并建議在光伏和風電場規劃初期關注生態本底調查和生物多樣性評估, 制定相應的生態影響減緩策略。
原文鏈接:https://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10.17520/biods.2023212
研究顯示, 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存在著每年高達7000億美元的缺口。為應對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遏止與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 生物多樣性信用以碳信用為藍本應運而生。由TNC中國項目科學團隊撰寫的《生物多樣性信用的概念、原則、交易和挑戰》一文對生物多樣性信用的定義和相關概念進行了闡釋,與以生物多樣性損失為前提的生物多樣性抵消不同,生物多樣性信用是一種可測量、追蹤和交易的單位, 用于投資對生物多樣性(如物種及其棲息地、生態系統、自然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的項目。
圖1 生物多樣性抵消和生物多樣性信用實現企業對自然向好目標的途徑(改編自Milner-Gulland等(2021)和Koh等(2022))
文章還綜述了生物多樣性信用的原則、衡量方法和市場交易的實踐案例, 分析了目前建立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以期未來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和交易體系, 促進實現生物多樣性積極效益。
原文鏈接:https://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10.17520/biods.2023300
《生物多樣性》2024年第2期封面
兩篇論文均發表于《生物多樣性》2024年第2期。《生物多樣性》創辦于1993年,是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中國植物學會、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