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為了在陽光下歌唱,為了短暫的自由,在黑暗里蟄伏多年。蟬,自由飛翔的日子,不過兩三個月,它在歌聲里迎來秋天,結束生命,毫無怨言。
《詩經》里的蟬,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四月遠志開花,五月知了鳴叫。從《詩經》開始,兩千年來,蟬便被詩人賦予不同的情感,在詩詞歌賦里為詩人代言,代詩人吟唱。
同為詠蟬,在不同作者筆下被賦予不同的寓意。蟬本身并無情感,詩人借蟬抒懷,或思鄉,或自喻清白,或感嘆悲涼身世,或感慨不平遭遇。
正如清代施補華在《峴傭說詩正像曹丕在》中所寫:“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p>
新蟬寓意思鄉、思念
白居易詩中的新蟬,是思鄉的代言。公元826年,54歲的白居易,身在蘇州。六月初三的夜晚,因病休假的他,聽到夏日新蟬的嗚叫,不禁想起昔日洛陽城里,自家樹上的蟬嗚。因蟬鳴引發的思鄉情,化為優美的詩句: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生。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乍聞愁北客,靜聽憶東京。我有竹林宅,別來蟬再鳴。不知池上月,誰撥小船行?
江南的六月,荷花飄香、荷葉上的露珠在清晨墜落水中,風吹柳枝,搖曳一樹情思。蘇州美景,觸發了白居易思鄉的愁緒。因為夏日的第一聲蟬鳴,他失眠了。他想念洛陽老家的竹林,想念園中的小池塘,此刻,月色里,是否有人泛舟池上?
聞蟬動客思,是歷代詩人的共鳴。白居易借新蟬引發的故園之思,由景及情,渾然一體,清新自然,與孟浩然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意境,可謂異曲同工。
陸游筆下的新蟬,輕快是他閑居生活的寫照。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壯志未酬的陸游,閑居故鄉山陰,暫時拋卻煩惱苦悶,將自己融入初夏風景,一絲清涼,幾分閑暇,躍然紙上。
唐代詩人貫休筆下的新蟬,終夜鳴叫,清脆的聲音,不知故人是否能聽到?新蟬終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雜,故人聞不聞。詩中的新蟬,為思念代言,清新唯美。
白居易和劉禹錫筆下的新蟬,是鏈接兩人真摯友誼的橋梁,那份思念與牽掛,如山間清泉,流淌于筆端。初夏時節,槐花飄香,新蟬初鳴。白居易有感而發,寫給劉禹錫一首《聞新蟬贈劉二十八》,詩中寫道:蟬發一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白發生頭速,青云入手遲。無過一杯酒,相勸數開眉。
劉禹錫把對故鄉的思念,對好友的想念,融入詩詞。他在《酬樂天聞新蟬見贈》中說:碧樹鳴蟬后,煙云改容光。瑟然引秋氣,芳草日夜黃。夾道喧古槐,臨池思垂楊。離人下憶淚,志士激剛腸。昔聞阻山川,今聽同匡床。人情便所遇,音韻豈殊常。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鄉。
白居易與劉禹錫分別十年,古時交通不便,二人相隔千里,再見渺茫無期。蟬聲年年相似,人卻年年不同。白居易因而感嘆:人貌非前日,蟬聲似去年。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聽罷無他計,相思又一篇。
白居易的相思,似流水,源遠流長,詩詞寫了一篇又一篇。劉禹錫的思念,何曾少過?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分別十年后,白居易和劉禹錫在洛陽重逢,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白居易的好心情,在《開成二年夏聞新蟬贈夢得》一詩中一覽無余。十載與君別,常感新蟬鳴。今年共君聽,同在洛陽城。晚年的白居易和劉禹錫,因都患眼疾、足疾,古時醫療條件有限,無法根治,二人看書困難、行動不便,白居易感慨,幸虧耳朵未聾,還能聽到蟬聲。且喜未聾耳,年年聞此聲。
唐代韋應物,聽聞新蟬鳴叫,引發思鄉情,有感而發:徂夏暑未晏,蟬鳴景已曛。一聽知何處,高樹但侵云。響悲遇衰齒,節謝屬離群。還憶郊園日,獨向澗中聞。
初夏,蟬破土而出,告別黑暗的日子,在陽光下歌唱兩三個月,在秋風里離開。秋蟬叫寒了春水,催黃了綠葉,誰道秋下一心愁?因此,秋蟬成為悲秋的主題。秋天,更能觸動詩人善感的心靈,借秋蟬抒發孤寂、寥落、失意。
寒蟬凄切,代言詩人心聲,寓意悲秋、悲涼的身世
寒蟬悲鳴,秋草枯黃,在寒蟬的襯托下,秋景更為悲涼。寒蟬與秋意結合,構成一幅獨特的秋景圖。詩人寫蟬,借蟬表達自己的情感,透過聲聲蟬鳴,讓讀者體會到詩人內心的真實情感。
柳永筆下的蟬,是悲秋的代言?!队炅剽彙防铮s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秋天的雨后,傍晚時分,長亭送別的戀人,難舍難分。秋蟬的鳴叫,凄涼而急促,將蕭瑟的秋景襯托得更為悲涼。
《少年游》里,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深秋時節,年華老去的柳永,在長安路上借秋蟬感慨身世之悲涼,失志之哀怨。長安古道上,他騎著瘦馬緩緩行走,高高的柳樹上,秋蟬不停地嘶鳴。秋蟬嘶鳴之亂,可見詩人觸景生情,心情之雜亂,悲哀、凄涼,迷茫無助,一起涌上心頭。
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柳永獨自走在秋天的野外,夕陽西下,飛鳥隱沒在長空之外,舉目四望,一片凄涼,找不到棲身之地。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白云飄去無蹤跡,往日的歡樂一去不返。年輕時一起飲酒的朋友,早已不知去向,這些年蹉跎歲月、一事無成,落魄的柳永,感嘆自己不復少年時?!?/p>
蟬所代表的意境,恰是柳永悲苦的一生。宋玉文中的寒蟬,亦是悲秋的代言者。宋玉的《九辯》,激發了文人悲秋的靈感。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風蕭瑟,草木凋零,秋日離別,登山臨水更為傷情,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燕子南飛去,寒蟬無聲息。
寒蟬與秋景,有景有物的畫卷里,既能看到詩人歷經滄桑后的失意之悲,又有時間流逝的感慨,離別的傷感,再加上羈旅聞蟬,蟬鳴凄切,怎一個悲字可以訴說?唐代劉禹錫,也曾在詩中感嘆:蟬韻極清切,始聞何處悲。人含不平意,景值欲秋時。此歲方晼晚,誰家無別離。君言催我老,已是去年詩。
寒蟬與悲秋的結合,讓詩人的情緒表達又有了新的出口。
饑蟬哀鳴,寓意懷才不遇卻品格高潔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的秋天,三十五歲的李商隱,在重陽節拜訪令狐绹不遇。此時的令狐绹,身居高位,李商隱之前多次向其陳訴舊情,希望得到提攜,但每次都遭對方的冷遇。面對令狐绹的冷漠,李商隱在他家的墻上題了一首詩:曾共山翁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學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蘺。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
駢體文專家令狐楚,是令狐绹的父親,非常欣賞李商隱的才華,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資助他的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結交。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迅速,李商隱對于令狐楚的感激之情,在詩中盡顯: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夜半傳書后,不羨王祥有佩刀。
令狐楚去世后,令狐绹不念舊情,不愿提攜李商隱。李商隱行至夔峽,感慨于自己漂泊無定的生活,寫下了這首詩。
《蟬》李商隱 唐代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棲高枝,李商隱以此自喻,暗指自己的清高,不愿隨波逐流?!氨疽愿唠y飽,徒勞恨費聲?!毕s每日飲清露,難以飽腹,終日哀鳴也是徒勞,并不能擺脫困境。很顯然,李商隱把自己的境遇,借蟬表達了出來。
詠物詩,因詩人不同的心境,同樣的物可被賦予不一樣的色彩。比如,閑居故鄉山陰的陸游,在初夏時,閑來無事,酒至微醺,一改往日詩詞壓抑、苦悶的格調,寫了一首輕快清新的烏夜啼。詞中寫道: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馀天。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可見,蟬的寓意因人的心境而定。李商隱因為清高而清貧,雖多次陳情,希望得幫助,卻都是徒勞。因此,他筆下的蟬,雖居高卻難飽,徒勞恨費聲,有了和他一樣的情緒。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李商隱不說人無情,卻言樹無情。
一夜蟬鳴,直到五更天欲亮。此時,蟬聲嘶啞,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枝葉碧綠依依舊,并未因蟬聲“疏欲斷”而動情。很有意思,令狐绹對李商隱的處境無動于衷,態度冷漠,冷處理不理睬。李商隱很失望,卻又不能明言令狐绹無情,心內的憤懣不滿,借蟬寫了出來。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崩钌屉[離家多年,輾轉多地當幕僚,在各地當幕僚,官職卑微所以稱“薄宦”。漂泊的生活,讓他懷念家鄉。此刻,恐怕故鄉田園的草,與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
思歸心切的李商隱,借蟬發聲: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居高難飽,自己何嘗不是家徒四壁、懷才不遇、窮困潦倒?由蟬及己,人與蟬對照的寫法,從兩者的相同點入手借詠蟬言志,寫出詩人的感慨,寄托其高潔的品格。
李商隱的這首五律《蟬》,一改悲秋詩歌里秋蟬寄寓凄涼,卻無內涵的意象,賦予秋蟬全新的形象,是詠懷詩中的經典之作。
蟬居高枝飲清露,寓意高潔傲世、淡泊明志
李世民稱帝后,虞世南深得賞識,成為朝中重臣,任弘文館學士。虞世南經常被太宗邀請,參加一些典禮活動。一天,李世民邀請虞世南和弘文館的學士們,一起欣賞海池景色。大家一起談詩論畫,當李世民問到詩詞新作時,虞世南讀了自己寫的《蟬》。
蟬 虞世南 唐代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的這首五言絕句,為其受太宗的知遇之恩而作。短短二十幾個字,通過對蟬的姿態、習性、居所、鳴聲的描寫,贊頌了蟬的清高風雅、不同凡響的品德,暗喻自己品格高潔,不憑借外力,自能聲名遠揚。
表達了對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全詩托物比興,詩人以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形象完整豐滿,韻味含蓄深長,描寫動靜結合,細致入微。
首句“垂緌飲清露”,明寫蟬的形狀與食性,暗寫蟬生性高潔。蟬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熬q”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時常以“冠纓”指代貴宦,身份顯貴之人。此處的“垂緌”暗示顯貴身份。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鳴響亮,蟬聲遠傳。梧桐高挺清拔,“疏”與“秋風”相對應?!傲黜憽保s聲長鳴,悅耳動聽?!熬痈呗曌赃h,非是藉秋風”,此為點睛之筆,不落窠臼。常人筆下,蟬聲遠傳,必借助秋風。虞世南別具一格,認為“居高”,而自能致遠。
虞世南的觀點,與曹丕的看法: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不謀而合??梢?,自身品格高潔之人,無需憑借外力,自能聲名遠播。更通俗的說法,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有才華的人,無需權勢地位、外人扶助,自能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正如一生布衣的孟浩然,將山水田園詩打造成個人的品牌,與王維齊名,成為李白的偶像。
唐貞觀年間,虞世南的畫像,懸掛在凌煙閣。他作為二十四勛臣之一,博學多才,高潔耿介,與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出謀劃策,作出貢獻。虞世南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被太宗稱為“五絕”。太宗夸贊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虞世南的這首詠蟬詩,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暗喻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范,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
虞世南不以鯤鵬鷹虎自比,而是以微不足道的蟬自況,可見其淡泊明志。
身居要職的虞世南,在詠蟬詩里側重于“高”。因反對武則天而受牽連入獄的駱賓王,在詠蟬詩里側重于“潔”。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一詩,寫于患難之時,他以蟬比興,以蟬寓己,人與蟬渾然一體,借蟬的高潔品行,暗喻自己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進而抒發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遭時徽纆,意為遭逢時世,被囚禁?;绽g,古代獄具。古時獄分為系縛與桎梏二類。系縛,以繩索為之?;绽g,為系縛的一種。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深秋時節,寒蟬凄切,蟬聲不斷,身陷囹圄的駱賓王,觸景生情,愁思無限。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蟬聲悲切,仿佛在吟誦卓文君的《白頭吟》,此處一語雙關,道出駱賓王的處境。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秋深露重,寒蟬的翅膀因沾露水,負重難飛;寒蟬欲鳴,蟬聲卻被風聲掩蓋。此處詠蟬,正是詠駱賓王自己,詠他眼前的困境。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秋蟬的高潔,無人相信。又有誰能為我這個無辜之人申冤昭雪?可謂卿須憐我我憐卿。寒蟬為駱賓王高唱,他為蟬而長吟。疑問結尾,蟬與詩人已然一體。
可見,“高潔”是蟬的精神,蟬寓意清白、脫俗的高尚品質。
無論是寓意思鄉,思念,悲秋,還是懷才不遇,高潔品質,蟬所代表的意象,無不是詩人情感的投射。
讀的是蟬,品的是詩人的審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