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創始人萬叔。
果不其然,這部中國科幻史上至今為止最偉大的作品,在奈飛的改編下,評論兩極分化。
另外,毒殺國內三體宇宙奠基人林奇的兇手,今天也被判了,死刑。
拍手稱快,罪有應得。
以下是正文。
在這里先問各位一個問題。
關于六小齡童批評周星馳亂改西游記的事,你怎么看?
你支持周星馳還是六小齡童?單選
支持大話西游周星馳
支持央視六小齡童
都看,無所謂
投票
你看,很多年前的爭議,現在換了個皮,繼續爭論。
具體的改編內容,哪里哪里改了原著,是不是毀了原著,外面有無數的自媒體消息對比過,萬叔就不放出來了。
把告知信息這個生態位讓給別人,創始人筆記專注各類觀點和視角的碰撞。
很有意思的是,為什么每次改編,電視劇也好,書也好,都會有這么大的爭議?
兩極分化。
尤其是網飛這么牛逼的公司,號稱花了一個多億美元的拍攝成本(肯定沒有),就不能照著原著,拍一部大家喜聞樂見的劇集么?
還真不能。
萬叔跟你講講里面的邏輯。
商業跟愛好不同。
商業的書、電影、電視劇,都要有對象感的。
說人話就是,你的客戶是誰,你的定位是什么?
你這個作品出來,是想給哪些觀眾看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自從有春節檔以來,最賺錢的春節電影是哪個?
流浪地球?
賈玲減肥記?
都不是,最悶聲發大財的,是熊出沒。
每年一部動畫片,搬到屏幕上,——累計75億元
而且這個業務穩定,幾乎沒有風險,和未來還可以再戰20年。
和那種拍一部,失敗了就破產的高風險投資相比,簡直不要太香。
為什么熊出沒這么好?
是因為拍得好嗎?是因為大牌明星嗎?
都不是,是因為他們抓到了小朋友過年也想看電影的需求,在供給上卡住了這個生態位。
說人話就是,牢牢地抓住了一幫小學生。
這就是定位的力量。
如果你還沒聽懂,再講個例子。
新能源新勢力(理想、蔚來、小鵬)里,三家選擇了不同的技術路線。
小鵬走自動駕駛,純電路線。
蔚來走換電路線。
理想科技感最差,走增程路線。
前兩個好理解,那什么是增程?就是只有一塊小小的電池,比如開100公里。
開100公里怎么夠啊?
那就加油。
增程的意思,就是還有個油箱,把油燒了發電,用電來驅動車。
一箱油,加一個小電池,就能開幾百公里了。
碰見科技迷,都會說,切,這種半吊子產品,肯定會被淘汰掉。
對嗎?
從技術層面來講,這技術確實很詭異。而且大概率會被不斷發展的新能源技術純電車徹底取代。
但從商業上來看呢?
理想汽車依靠較高的單車售價,在2023年實現了超千億元的營收,總營業收入達到1238億元,同比增長173%。
相比之下,蔚來同期總營業收入為556億元,同比增長13%;
小鵬汽車總營業收入為307億元,同比增長14%。
震撼吧?
售價最高,科技水平最差的理想,反而營收最高,把其它兩家遠遠拋在身后。
因為定位問題。
和搞科技概念不同,理想的用戶瞄準的是家庭車、保姆車,那些有錢有閑殷實的中產家庭。
李想本人之前是汽車之家的老板,對有錢的男人喜歡什么樣的車,實在是太有洞察了。
純電還是純油,省不省油,根本不是他們考慮的點。
而空間大、舒適感強,冰箱彩電大沙發的配置,擊中了買家的痛點,用真實的銷量給出了市場答案。
數據和聲量不一樣。
互聯網上,每次喊得最大聲的,不一定就是真正利益攸關的。
萬叔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看完黃崢的公眾號文章,才明白數據是屬于神的權力》,是創始人筆記寫得最好的文章之一。
講黃崢為什么不聽用戶的反饋,喬布斯為什么不聽用戶的反饋,為什么頂級的產品經理,都有自己超越常人的認知?
因為他們的回路、反饋,是數據給的。
而數據,本來是屬于神的權力。
站在消費者、評價者,尤其是吃瓜群眾的角度,可以大肆喊好或者不好。
自媒體也可以為了流量,為了迎合大眾的審美,把觀點推向極端。
但如果你站在一個商人的角度,站在生產者的角度,你就應該知道,你唯一關心的,是你的潛在用戶怎么想?
再說一遍。
潛在的,愿意為你付費的用戶,他們的畫像,他們關注的點。
其它的,都是噪聲。
你比如說我們這個號,80%都是80、90后,25-45歲,一、二線城市居多。
為啥?
因為萬叔講的東西,商業、投資、底層認知、個人成長、階級躍遷,吸引的就是這幫人。
而這樣的人,又會把萬叔的文章轉發分享,覺得萬叔是自己的嘴替,講出了自己想講的話,從而感染更多身邊的人。
而那些情緒粉,沒有觀點和邏輯,只講立場和情緒的,大多數看不下去萬叔這么長的文字。
沒幾天就取關了,所以萬叔也不必迎合他們。
這就是兩情相悅、雙向奔赴。
所以,一個實體產品也好、一個文化知識產品服務也罷。
做得最好的,就賣得最多嗎?
從來都不是。
如果是的話,李一舟的課,也不至于讓這么多人大呼被割韭菜了。
最好的產品,一定是精準的定位了,某一部分人的需求。
定位是產品的第一課。
人生定位也好、商業定位也罷,這是現代社會最最重要的,但又是大部分人都不清晰的點。
而騰訊和網飛的兩部《三體》,恰恰在這方面,都做到了精準。
騰訊的《三體》,和《狂飆》同時播出。
當時的情況是,家里人在客廳看狂飆,萬叔晚上在電腦前看《三體》。
這波受眾,幾乎大部分都是原著粉。
說白了,就是為什么愿意看《三體》,是因為被劉慈欣的書吸引了,從而迫不及待想看它影視化后的樣子。
是萬叔經常說的,從小在課本里看日月潭、看趵突泉,然后去實景地還愿、朝圣的那幫人。
所以騰訊定位極度精準,一板一眼的,幾乎沒有對原著進行改動地,把書本內容進行了影視化創作。
這就夠了,原著粉評價極高。
尤其是前面有個藝畫開天“魔改”的版本,把B站的股票都拖累跌了好多天。
相比之下,網飛版的“三體”面對的是什么人?
或者說,網飛的用戶是些什么人?
如果熟悉他們的商業史,就知道最早他們是租錄像帶起家的。后來搞了個訂閱制的商業模式,一下起飛了。
所以他們的群體,大部分是那種,喜歡看爽片的,以前租錄像帶的那幫人。
你回憶一下,上世紀90年代錄像廳里,哪個不是要么熱血砍殺,要么情情愛愛的戲碼。
你如果搞成大媽減肥、街邊跳舞這類的碟,有人看才怪。
這就是為什么,權游的兩個編劇,要把劇本魔改。
加強科幻內核,強化沖突、懸疑、恐怖、性,降低科學門檻和內心戲。
因為你如果沒看過原著,沒有那么深的執念,你看三體,半天半天沒有肉戲,沒有打斗,沒有奇觀和神跡。
你不會去了解葉文潔的內心,你直接把電視機關掉了。
完了還不忘罵一句:what's the Shit。
就跟前段時間,《沙丘》第二部,在中國上映,不少人評價劇情拖沓、缺乏科幻想象力,一樣一樣的。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看過《沙丘》,甚至都沒看過《銀河帝國》,對太空歌劇這類的題材,幾乎沒接觸過。
所以爽感肯定不如漫威電影。
而歐美觀眾的童年,就是這些小說,現在居然科技搬上大熒幕了,自然是朝圣一樣的去看——我啥也不要,只要還原度夠高就行。
所以,萬叔看網飛的《三體》,大量的魔改,都是平面化人物角色,加強沖突和戲劇性,緊湊節奏。
面向的是,從來沒看過小說原著的,付費的訂閱用戶。
所以你明白了嗎?
你要找清楚,你自己的客戶是誰,他們關注什么,會不會為你買單?
文化在分化、世界在分化,你找到你的細分領域,篩選一幫客戶,風口創造價值,就足夠了。
至于那些不付費的,噪音,怎么對待?
廣州剛評米其林的時候,萬叔有次去其中一家吃飯,門口有倆人路過,指指點點說。
哎呀還米其林呢,分量少得不行,還不如我家樓下那個大排檔……
你猜餐廳的老板聽到會怎么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