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太大,但我也沒想到更好的標題。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是公眾號“深圳發布”上看到的,上面說2023年深圳首次成為新能源汽車第一城,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量178.6萬輛,超過了上海的128.68萬輛和西安的98.38萬輛,位居全國第一位。
注意是深圳首次成為全國第一。
我一直說半導體和汽車就是國運,以前深圳在這兩方面都是很差的,但是這幾年不斷補課,發展勢頭還是不錯的。
實際上在2021年,深圳市的新能源汽車產量還只有29.95萬輛,到2022年就變成了87.47萬輛,到2023年更是變成了178.6萬輛,幾乎每年翻一倍。
而這顯然主要來自比亞迪的貢獻,其帶動深圳市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業產值增長了85.3%。
當然老實說我不是很關心深圳產業的發展,我更為關注的是全國范圍內的均衡發展,畢竟中國只有八千萬人生活在一線城市,即使加上成都,重慶,武漢,南京,蘇州,杭州等強二線城市也就是總共兩億人,還有十二億人口生活在一二線城市之外,這才是中國人的基本盤。
于是我查詢了下全國各地新能源汽車產量的變化情況,發現新產業的發展很是會對各省的經濟發展格局產生改變的。
山東省濟南市,由于比亞迪項目和吉利項目的量產,2023年就實現了新能源汽車產量的大爆發。
2023年1—7月,濟南市新能源汽車累計整車生產195322輛,其中比亞迪121600輛、吉利69800輛、中國重汽1722輛、山東豪馳2200輛。
實際上濟南比亞迪汽車工廠在2024年的產量最重達到了24萬輛,濟南吉利的全年產量我沒有查到,但根據1-7月的產量推算全年至少在10萬輛以上,也就是濟南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經達到34萬輛以上的水平。而政府工作報告把2024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目標訂在40萬輛。
濟南在2022年及之前是基本不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今天濟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兩大主力比亞迪和吉利的新能源汽車工廠,都是2022年底才投產的。
其中吉利原本在濟南有燃油車工廠,2009年10月10日,濟南生產的第一輛轎車——吉利首款C級車“吉利帝豪EC825”成功下線。
2020年,濟南與吉利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引入新能源車生產線,位于高新區的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車項目總投資112億元,計劃年產純電動乘用車10萬輛。
2022年11月,該項目首款車型——A000級純電動車型下線。
吉利濟南整車廠的10萬輛產能,可提供大約1000個就業崗位。
比亞迪新能源車制造是近年來濟南市招商引資的最重大成果之一,
2021年8月,濟南與比亞迪簽署全方位合作協議。
同年12月底,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及零部件產業園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動工。僅過了不到一年,2022年11月30日,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項目首臺整車下線,創造了極快的量產速度,首臺下線車輛為宋Pro DM-i。
比亞迪新能源車項目分兩期,總產能為30萬輛一年。
一期占地3623畝,總投資150億元,總建筑面積185萬平方米,除了整車制造外,還配套電動總成、電機、汽車飾件、車燈等零部件廠房。
主要生產車型為海豚、宋L、騰勢N7。
項目二期將于2024年年底前投入使用,主要建設核心零部件生產車間及世界級賽車體驗場項目。
當地政府為迎接比亞迪項目落地,單獨針對比亞迪項目成立智能車服務專班,2023年濟南比亞迪實現了整車產量超過24萬輛。
到2024年1月,濟南比亞迪乘用車基地員工有一萬三千多人,而等二期項目全部完工后,將總共帶動就業崗位三萬多個。
在比亞迪,吉利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帶動下,2023年,濟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4%,創“十三五”以來歷史新高。
濟南市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了34萬輛以上,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傳統汽車工業強市武漢市,武漢市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為30萬輛。
除了濟南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新能源汽車受益者,那就是江蘇常州市,該市2023年竟然生產了67.8萬輛新能源汽車,其中理想大約37.6萬輛,比亞迪則超過30萬輛。全年總共出口了11.7萬輛,例如比亞迪的元Plus,海豹。
目前常州市是理想2023年在全國的唯一批量量產的生產基地,另外理想在北京也有個工廠,于2024年3月開始量產,在網上引起激烈討論的MEGA車型就是在理想北京工廠生產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濟南一樣,常州也是這幾年才引進的理想和比亞迪,常州很早就有黃海新能源車,但是產量很小,后來引進理想汽車在常州建設基地并于2019年11月投產;
同時2019年比亞迪在常州設廠并于2022年常州基地一期投產。2022年比亞迪常州工廠生產了18.1萬輛新能源車,2023年產量達到30萬輛。
去年在國內新勢力車企的產量中,理想是排在第一位的,今年以來賽力斯的問界成了第一位,但理想仍然是前兩位的水平,顯然理想的發展對于常州市的發展將有相當程度的帶動。
而在長三角區域內,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僅次于上海的是合肥市,超過了常州。
2023 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量是 74.6 萬輛,同比增長 1.4 倍,躍居全國前五,合肥集聚六大整車企業,包括江淮、蔚來、大眾、比亞迪、長安等。
但實際上合肥比亞迪的產量在2023年占了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的大部分,2023年接近50萬輛的產量,占了合肥的三分之二。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于3月15日-17日在北京舉行,合肥市副市長袁飛在會議上發言著重談到了比亞迪和大眾,
這兩年,比亞迪把全國最大的制造基地放在合肥,年產能130萬輛,今年(2024年)估計保底80萬輛以上的規模。
大眾經過這幾年的建設,把合肥作為大眾新能源汽車的制造、研發、銷售的總部,基本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合肥。
老實說上面的最后一句話我覺得影響還挺大的,因為不管是一汽大眾還是上海大眾,對于長春或者上海來說都具有相當的意義,如果大眾確實如上面所說把新能源汽車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合肥市,這顯然對于長春和上海的汽車產業來說都并不是什么好事。
他提到,比亞迪項目從開工到整車下線僅用時10個月,創造了合肥速度。“我們跟比亞迪的合作從開始洽談到簽約只用了23天,從簽約到開工4000多畝地用了42天,從開工到第一輛新車下線用了近10個月的時間,這個速度也是讓比亞迪覺得非常驚訝。”
袁飛透露,預計今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將超過120萬輛,穩居全國前列。
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是全國第四位,而前面的前三位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深圳,上海,西安了,不過這三個地方都各自有自己的問題,深圳和西安的新能源汽車產量都主要來自比亞迪,上海則主要來自特斯拉,其次是上汽的新能源汽車。
特斯拉2023年全球產量(不是交付量)為184.6萬輛,其中上海工廠生產了95.77萬輛,相比之下美國的兩個工廠(加州弗里蒙特工廠生產了55.5萬輛,得州工廠生產了14.6萬輛)加起來才70.1萬輛,柏林工廠產量為18.7萬輛。
這里面美國加州弗里蒙特工廠還是特斯拉整車最早大規模量產的工廠,但現在產量被后來2019年第四季度才開始量產的上海工廠大大超過。
特斯拉對于上海也有特殊的意義,2023年上海128.68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里面,特斯拉占到了74.4%。
而實事求是的說,上汽的新能源車轉型至今并不太成功,這也導致了上海在這幾年特斯拉產量一路猛漲的情況下,依然被深圳超過。
西安則是高度依賴比亞迪,但比亞迪又在全國(如本文已經提到的濟南,常州,合肥等)各地大規模興建整車工廠,這就導致了2023年西安新能源汽車98.38萬輛的產量比起2022年的101.52萬輛還降低了。
西安除了比亞迪之外,還有吉利的汽車工廠,根據《陽光報》的報道,2023年,西安吉利全年累計交付整車超過25萬輛,產值超300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全年累計交付新能源車輛7萬輛,產值117億元,同比增長252%。
也就是說西安2023年的新能源車產量里面差不多93%是比亞迪,從數據也可以看出,吉利新能源車產量的猛增并未能阻止西安總體產量的下降,2023年西安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產量是下降的(2022年西安制造了101.52萬輛新能源汽車,其中99.5萬輛由比亞迪西安工廠生產),這跟比亞迪在全國各地的布局有關系。
深圳則幾乎完全依賴比亞迪生產新能源汽車,所以比亞迪的發展情況以及放在深圳制造基地的產量占比情況,決定了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走勢,比亞迪現在計劃把汽車工廠搬到深汕合作區。
3月22日,工信部發布2024年第2號公告,正式同意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深圳新能源乘用車工廠遷址至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并進行擴建。原有生產地址將不再生產乘用車產品。
新能源汽車產量高度依賴比亞迪(占比90%以上)的城市除了前面提到的西安,深圳,還有長沙市,2023年長沙市新能源汽車產量72.69萬輛,基本來自比亞迪的貢獻,比亞迪的騰勢車型,就全部在長沙比亞迪生產,不僅如此2023年廣汽埃安在全國的第三工廠也開始在長沙建設,首期產能為20萬輛/年,當前仍在建設中。
根據媒體報道,2022年(前年)在湖南全省49.6萬輛新能源汽車總產量中,長沙比亞迪占88.7%,據此計算2022年長沙比亞迪生產新能源車為44萬輛,而根據長沙晚報的報道,當年長沙的新能源車產量為44.72萬輛,所以我們可以認為2022年長沙比亞迪占據了長沙98.4%的新能源車產量。
如同深圳和西安幾乎就憑著比亞迪就進入全國新能源車產量前三位一樣,長沙也就單憑比亞迪就實現了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位居全國第五位。
另外鄭州市也依靠著比亞迪實現了新能源車產量大幅增長,2023年新能源車產量31.6萬輛,增長了350%多,其中比亞迪產量就達到了20萬輛,另外鄭州還有宇通等汽車企業。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和重慶了,廣州2023年實現了65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08%,廣州的新能源車產量主要來自廣汽埃安,它現有兩個工廠都在廣州市,在長沙的第三工廠還在建設中,2023年廣汽埃安累計交付了48萬輛新能源車。
另外一個是大家熟知的小鵬汽車,它雖然總部在廣州,但在去年之前所有的車都是在廣東肇慶生產的(最早還有通過海馬汽車鄭州工廠生產小鵬汽車,后來合作停了),2023年第一季度小鵬的廣州工廠投產,產能為12萬輛,這也為廣州的新能源車產量帶來了很大幫助。
另外小鵬還在武漢有個第三工廠,已經在2023年下半年投產。
下圖是肇慶的小鵬汽車生產基地。
重慶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50.03萬輛,這里面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賽力斯了,該公司在2023年的產量并不大,新能源汽車銷量151798輛,大概15.2萬輛左右的水平,主要還是長安公司貢獻了重慶新能源汽車的產量。
2023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最高的十個城市是深圳,上海,西安,合肥,長沙,常州,廣州,重慶,柳州,濟南。
我統計了下2023年十強城市汽車產量和比亞迪產量占比,部分為估計值:
1:深圳,178.6萬輛,比亞迪產量占比100%
2:上海,128.68萬輛,特斯拉產量占比74.4%,其余主要為上汽新能源乘用車
3:西安,98.38萬輛,比亞迪產量占比93%,其余主要為吉利。
4:合肥,74.6萬輛,比亞迪產量占比67%
5:長沙,72.69萬輛,比亞迪產量占比98.4%(2022年)
6:常州,67.8萬輛,理想產量占比55.5%, 比亞迪占比44.2%
7:廣州,65萬輛,埃安產量占比73.8%
8:重慶,50.03萬輛,長安自主品牌新能源產量占比60%以上,賽力斯占比30.4%
9:柳州,47.6萬輛,上汽通用五菱產量占比90%以上(估計值)
10:濟南,估計大于34萬輛(比亞迪24萬+吉利估計10萬及以上+其他),比亞迪產量占比約67%,其余主要為吉利。
11:鄭州,31.6萬輛,比亞迪占63.3%。
做一些重點和總結:
1:從2023年全國新能源車產量十強的情況看,里面有五個比亞迪產量占了大部分,尤其是前五位有四個由比亞迪貢獻了主要產量。
其余五個城市則有特斯拉,理想,廣汽埃安,上汽,長安占據老大地位,這充分說明了比亞迪的突飛猛進對中國各省市汽車產業發展帶來的巨大改變,一個企業的發展竟然能影響到如此多省市的制造業發展情況。
當然過于依賴一家企業也是有問題的,2023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了30.3%,但西安卻下降了3%,就是因為比亞迪國內其他工廠產量提升造成分走了一部分產量所致。
深圳也一樣,高度依賴比亞迪,那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地位基本就是比亞迪決定了。
從另一方面,比亞迪到處建廠,也促進了國內各區域的均衡發展,像十強里面的西安,濟南,合肥,長沙,以及沒有進入十強的鄭州市,這五個都不是沿海城市,但是都很大的受益于比亞迪的建廠。
不只是比亞迪,像小鵬在肇慶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工廠,埃安在長沙建立第三工廠等等,都是促進區域發展的例子。
2:國內各省市仍然有巨大的機會,那就是如果未來中國會有3-5家新能源汽車巨頭的話,那么意味著在比亞迪之外還會有2-4家巨頭企業,那么抓住這2-4家巨頭企業,并和他們一起成長,會帶來極為巨大的收益。
像我們經常說蔚小理,
其實蔚來和小鵬的體量都還比較小,2023年蔚來才總共交付了16萬輛,而小鵬在2023年總共交付了14.16萬輛,兩個公司加起來才30萬輛的水平,尚不足以在產量上改變國內各省市的汽車制造格局。
像民營企業里面的吉利集團,2023年,吉利汽車全年累計銷量168.7萬輛,其中新能源銷量48.7萬輛,這個數字也不算低,不過其生產分散在多個城市的工廠基地,所以吉利并未成為十強城市里面任何一個的產量第一廠家。
像重慶市的賽力斯,因為和華為的合作,導致其未來的發展充滿了想象力,其旗下的問界品牌已經是中國很有知名度的品牌,并且價格還不低,新上市的M9以50萬人民幣水平的價格獲得了超過6萬個大定訂單。
因此除了已經體量達到幾百萬輛產量的比亞迪,如何正確的識別和堅決的扶持比亞迪之外的2-4家巨頭成長,也會給國內各省市帶來巨大的機遇。
3:在這個十強榜單里面,我們看到傳統汽車工業強市長春市,武漢市都不在這個名單里面,2023年長春市新能源車產量20萬輛,而武漢市新能源車產量30萬輛,已經低于非傳統汽車工業城市濟南市了。
連同樣沒有進十強的河南省鄭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達到了31.6萬輛了。
實際上不只是長春和武漢,同樣上海和柳州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上汽集團總體新能源轉型是比較慢的,導致有上汽通用五菱的柳州成了十強中僅有的兩個產量下滑的城市(另一個是西安),而且還下滑了超過28%。
而上海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的增長嚴重依靠特斯拉,
上海近三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分別是160%、57%、35%,呈現逐漸下滑的態勢。2023年產量從2022年的98.86萬輛增長到了2023年的128.68萬輛,增加了29.82萬輛,其中特斯拉產量從71.1萬輛增加到了95.77萬輛,增加了24.7萬輛。
可以認為上海市2023年的增長主要來自特斯拉的貢獻。
老實說我覺得相比特斯拉,上海本土企業的轉型對上海的意義更為重要,畢竟百余年來上海的民族工業一直是上海的招牌。
類似的還有擁有長安集團的重慶,2023年重慶市汽車產量在全國各省市(不是城市)中高居第二位,但如果看新能源汽車產量,就算按照城市就算重慶也只能排在全國第八位了,落后于西安,合肥,長沙,常州這些城市,如果沒有超常規的增速,則重慶在這個新能源車的排名很難趕上重慶汽車工業在全國的排名。
當然重慶的情況相對還好一些,長安汽車的自主品牌表現在老牌車企中算是不錯的,賽力斯和華為的合作也導致其未來發展有了很大想象力,今年1-2月其銷量就超過了理想,達到5.4萬輛,位居新勢力的第一位。
長春,武漢,柳州,上海,重慶這些老牌汽車工業城市遇到的問題,其實就是新產業崛起過程中會造成的現象,
和中國汽車工業以前有大型國企主導相比,現在崛起的特斯拉,比亞迪,理想,賽力斯等等都是民營企業,國內各省市誰能更好的擁抱這一變化,則誰就能抓住機遇實現轉型,或者從零崛起。
對于傳統汽車工業強市來說,幸而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還沒有最終成型,還有幾年的窗口期,因此不管是既有傳統車企的轉型,還是引進新勢力車企相關產業鏈,都仍然是有機會的。
像2024年2月2日,一汽和比亞迪合資的一汽弗迪動力電池一期項目就在長春投產了,這是三期總共45GWh動力電池的第一期15GWh。
這也是東北地區首個成功投產下線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為一汽的新能源汽車做配套。
這個15GWh是什么概念,全球老大寧德時代2023年的動力電池裝車量為167.1GWh,因此只是一期15GWh的產能規模也并不算小。
最后我想說,新產業的出現,尤其是規模巨大的新產業的出現,不僅將重塑中國內部各省市的經濟實力格局情況,甚至也可以重塑世界各國的經濟格局情況,為啥說政經不分家,政治和經濟本來就是強聯系的,甚至是一體的。
實際上,隨著國產化的推進以及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后各種新產業還會不斷涌現,除了半導體產業,汽車產業這樣的以外,
醫療器械和制藥業也會是兩個巨大的市場,想一想光是發明一個能治愈胃癌的藥物,就能創造多么大的市場,如果能發明一個改善近視的藥物,又能創造多么大的市場。 其他還有機器人,氫能 等等 。
看這些新產業以后在哪里落地和大發展,基本上就能判斷出一個區域未來的前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