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我對普寧的印象,來自于普寧豆醬。從很久之前,普寧市民各家各戶就有自行釀制豆醬的傳統,作為調味佳品等。后來,人們約定俗成稱之為普寧豆醬。咸鮮帶甘的普寧豆醬,尤其是在潮汕牛肉鍋作為蘸料出現,那一口連帶著牛肉都好似升華了。
直到自己親自去了一趟普寧,才發現這地方的特別。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普寧市的戶籍人口不僅在廣東省縣域中排第一,而且在全國縣域中也排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縣。不僅人口多、而且密度也很大。
之所以普寧市人口這么多,一是因為普寧歷史悠久,文化多元。搜一搜普寧的歷史,足足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文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這里獨特的民俗和文化,有利于人口的聚集和發展。
其次,普寧位于廣東省東部偏南,潮汕平原西部,地處榕江、練江和龍江上游。這地方周邊還有高山、山地阻隔,物產豐富、氣候溫潤宜居,一直以來受戰爭破壞也較少。
今天就帶你們去看看普寧一個古村——果隴村。透過這個寧靜的村子,感受普寧的歷史和文化究竟有多么吸引人。
果隴村,位于廣東省普寧市燎原鎮,由烏堆洋、雞籠山、耘頭、杭溪、軍田等5個自然村組成。現常住人口有兩萬多,雖然在潮汕地區不算很大,但放眼全國,這就屬于大村落了。
如果你去村子里逛兩圈,問上一問。果隴不僅僅人口眾多,還是莊姓獨居。有資料記載,這里是中國最大的莊姓聚居村落。
其實,自南宋末年福建抗元英雄莊公從入住果隴開基至今,果隴村已經有700多年歷史,是真正意義上的古村。當初莊氏祖先到此定居,村子里還有其他十多個姓氏雜居,后來隨著莊氏族人增多崛起,其他姓氏慢慢外遷。自此,果隴變成莊氏一族獨居。
在村子里走走,感覺很舒服,寧靜安詳略帶著塵土的氣息。
歷經幾百年走到今天,果隴村顯得滄桑斑駁,甚至有些地方有點破舊,然而這破舊里另有幾分古樸與凝重。抬手輕撫,無聲的故事在指尖流轉。
比如宋時,果隴村稱漁湖塘口。因為村域是一片洼地,水涸(潮音“可”)見隴,故又俗稱涸隴,后來才改叫了今天的名字。若從空中俯瞰,村里溪河與練江相連,交匯于雙溪嘴,經雞籠山水閘向東流出大海。
果隴的各片建筑組群,就像是大小不一的船只漂浮在水面上,有“果隴是船地”之說。
在整體建筑布局上,果隴村講究格局,橫直有序,整齊大方。
我之前說過,在廣東鄉村,宗祠是很重要的建筑。因為他們至今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而民居大多以宗祠為中心,次要建筑圍繞宗祠展開。
在果隴,水迂迴處皆有以祠堂、公室為核心的民居群落,形成了“果隴十八門頭”。
相比普通民居,祠堂一般會更為精致些。
看到這絢麗的屋脊了嗎?這是嵌瓷,廣東潮汕地區的三大傳統建筑裝飾藝術之一。
嵌瓷是傳統文化中稀有的工藝品種,匠人們以繪畫為基礎,運用各種彩色瓷片,剪裁出表現形象的建筑裝飾,被譽為“永遠亮麗的藝術”。細細看來,一塊塊瓷片堆疊在一起,構成了一只飛舞的彩鳳,活靈活現。
除此之外,金漆木雕、工藝石雕以及書法、繪畫藝術等最大限度的融合,都體現了果隴村濃郁的文化底蘊。
村里的祠堂廟宇,有一些值得好好看。
比如慈悲娘廟。慈悲娘廟位于村中心老寨區域的東側溪邊,坐北朝南,主座是龍虎井格式,是普寧的文物保護單位。
據說,果隴莊氏祖居河南時,深沐娘娘恩澤,四時奉拜。唐宋時無論身至何處,隨身都帶娘娘香火,以佑平安。搬到果隴時,感念慈悲娘娘恩德庇佑,就在官路旁發動善男信女集資興建了一座慈悲娘廟。
后經幾次拓建,加上海外華僑集資重建,這才有了今天的慈悲娘廟,屋脊上的嵌瓷美麗非凡。
不遠處是進士第,同樣坐北朝南。
進士第由正座、東廂、西廂、后廂、后閣及東門樓、東四座等構成方形建筑組群,建筑面積約2800平方米,有房屋100間,當地稱之為“百鳥朝凰”格局。
除此之外,主座前麒麟照壁兩側還建有四座官旗墩,是不是很氣派?
所謂官旗墩,就是用來表彰科舉登科的族人。
果隴是著名的文化之鄉,清道光十五年至光緒年間,出了莊起鳳“一門四進士,六子五登科”的奇跡。后來還出了很多名中醫和書畫家、雕塑家。
莊世平故居也可以去看看。“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這句話莊世平做到了。
莊世平是果隴村人,香港知名愛國銀行家。他的故事很長,我就撿一些重點說吧。
1949年新中國成立,莊世平在香港創辦了港澳地區首個高掛五星紅旗的銀行,也就是南洋商業銀行,是第一個與新中國有金融業務往來的銀行。
從改革開放到臨終前無償捐贈,莊老先生共支持衛生教育等事業超過30億。他一生沒有買房買車,甚至晚年直接將價值2000億港幣的銀行無償捐給國家,子女們沒有繼承到一分錢,他的兒子后來為了維持生計跑去開出租車。
莊世平故居始建于20世紀初,坐東向西,二進,整體布局為傳統“四點金”民居,建筑面積250平方米。不算大,卻足夠我們緬懷永遠的莊老先生。他身故后,享國葬待遇。
最后還有協裕批館。
協裕批館是一座3層混凝土框梁結構小洋樓,由莊世平的祖父莊書良攜其兒子于清朝光緒年間創辦。批館是傳統的民間機構,主要負責信件投遞和錢款匯寄。
果隴村是著名僑鄉,在解放前上溯至清末,僑胞和港澳同胞就是通過批館匯款回國。
協裕批館見證了果隴人曾經的僑批歲月,至今館內還保存有當時隨匯款寄達的信件,大多是寫給妻子的。一份份家書,凝集了沉沉思念。
2015年6月,果隴村被授予“廣東名村”稱號。我想,它確實配得上。
旅游攻略
地址: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燎原街道果隴村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無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青云計劃月度優質賬號、百家榜創作者、CFP/攜程簽約攝影師、知名旅游博主、優質旅游領域創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微博旅行視頻博主。
新浪微博:@琰棱 https://weibo.com/u/17979444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