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熱播的諜戰劇《瞄準》,不免又落了狙擊手滿天飛的俗套,不過其中穿插的戰場背景,倒是有一定歷史原型的,那就是所謂“楚軍”的廖杰第十兵團在關鍵時刻毅然陣前起義的劇情。
廖兵團拒絕執行上峰要求炸毀荊江大堤的命令,如此既保住了下游幾百萬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也讓蔣軍“以水代兵”的陰謀破產,否則的話,那必將是第二個“花園口慘案”。
北伐戰爭打到長江中游地區后,原湖北的地方武裝“鄂軍”很快就被黃埔系吞并了,所以肯定沒有什么鄂軍、楚軍的名號了,這段真實的歷史,其實發生在當時的湖北地方保安部隊身上。
而第十兵團司令廖杰的人物原型,則是黃埔六期的湘軍將領周上藩,時任“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少將副參謀長兼保安第6師師長。
沒錯,所謂的“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正是老蔣給愛將宋希濂專設的職務,理論上說,宋希濂從西北調任華中時,職務是“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官,是總司令白崇禧的副手。
但是老蔣為了讓黃埔嫡系能夠鉗制桂系老二,不僅將宋希濂的部隊擴充為兩個兵團的建制,還單獨給他劃出一片防區,組建了這個綏靖公署。
1949年5月中旬,林彪指揮第四野戰軍主力從平津地區拔營南下,大軍迅速推進到襄陽、天門一線,渡江殲擊白崇禧的大戰一觸即發。
一、宋希濂企圖在宜沙地區負隅頑抗。
眾所周知,宜昌和沙市(今屬湖北省荊州)是長江中游的要點,是進入川東的咽喉所在,當然也是宋希濂企圖堅守的重點城市。
在四野第十三兵團進至鄂中地區之前,宋希濂已將所部主力第15軍部署在宜沙地區,其中以第15軍之67師負責守備沙市,同時還拼湊了湖北保安第6師、第7師、第9師、第11師等地方部隊,作為二線兵團配合正規軍在荊沙地區的防務。
宋希濂并非無能之輩,在部署防務的同時,也做好了一旦形勢不妙立即撤往川東的兩手準備,那么第一時間跑路的當然是自己的嫡系正規軍,而四個保安師那就是阻擊解放軍推進和掩護嫡系撤退的炮灰。
為此,宋希濂特別命令湖北保安第6師也進駐沙市,同時任命少將師長周上藩為“長江中游江防司令”。
宋希濂
周上藩恢復軍職其實僅僅四個月時間,1929年黃埔六期畢業后,他曾在程潛的第6軍服役,抗戰時期官至第六戰區的少將副師長,對長江中上游的地形地貌自然是非常熟悉的,由于抗日作戰有功且曾經負傷,抗戰勝利前已官至戰區直屬挺進縱隊的中將指揮官。
但是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因為發表主張國共合作的言論被軍統特務偵知上報,遭到撤職查辦。
雖經同僚斡旋,周上藩最終逃過了牢獄之災,但卻因此失去兵權整整賦閑了三年多。直到老蔣宣布第三次下野的1949年1月底,在老長官程潛、郭懺(土木系大將,抗戰時期第六戰區參謀長)、周喦等人的說情和擔保下,何應欽的“國防部”發布了“撤銷處分、降級少將恢復任用、戴罪立功”的命令,周上藩才得以重回軍旅,混上了保安部隊的師長職務。
別看此時周上藩手里的兵不多,戰斗力也不強,可是他負責的防區卻很要命,因為號稱“水上長城”的荊江大堤主要段,就位于沙市地區。
二、白崇禧陰謀“以水代兵”重創四野大軍。
荊江大堤始建于東晉年間的公元345年,是直接保護荊北平原500萬人口和800萬畝良田的重要水利設施,同時承擔著周圍許多城鎮和其他重要資源的防洪安全任務。
荊江大堤起自萬城附近較高地帶,一路向東綿延100余公里,隨著云夢澤淤積和演變,此處在舊社會頻繁發生決口和水災,從明初到清末的352年間,荊江大堤潰口高達34次,大概平均每十年發生一次。
而一旦荊江大堤決口,則荊沙地區周圍幾百里就會變成一片澤國,其狀甚慘。比如清乾隆53年(公元1788年)長江曾發生大水災,當時荊江大堤的萬城段便出現潰決,直接淹沒了江陵城。
而時間到了1949年的夏天,由于長江上游暴雨不止山洪爆發,致長江水位居高不下,荊江大堤的重要性愈發突出。
對這一點,坐鎮武漢的白崇禧心里自然也是門清的,面對席卷而來的四野大軍,白崇禧深知正面對決肯定不是對手,于是“小諸葛”盯上了荊江大堤。
白崇禧
之前的1949年4月間,當四野先遣兵團抵達長江北岸地區時,白崇禧并不怎么驚慌,畢竟肖勁光麾下只有兩個軍12萬人馬,然而當林彪率四野主力大舉南下時,白崇禧知道武漢是肯定守不住了,于是提前撤離。
不過桂系主力和附屬部隊放棄武漢后僅僅退至賀勝橋一線,因為白崇禧還有一個企圖反擊的陰謀,那就是利用荊江大堤的特殊位置來作文章。
白崇禧的計劃是:當四野大部隊向荊沙地區進攻時,首先用海軍兵艦阻擊解放軍南渡,隨后下令炸堤,進而水淹荊北平原,從而使四野主力既無法順利渡江,又因為后有澤國難以撤退,然后集中桂系主力和宋希濂的部隊同時反撲,重創林彪于這一地區,計劃不可謂不毒。
這個陰謀未必能挽救桂系軍事集團覆滅的命運,但是肯定會給我軍南下造成巨大的麻煩,更重要的是,一旦決堤,必將使荊北平原數百萬百姓遭受滅頂之災。
注意白崇禧身后的地圖
三、策反周上藩成為當務之急。
既然敵我雙方都很清楚荊江大堤的極端重要性,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我襄南地委和地下黨“荊沙工委”從1949年初開始,即布局對敵人的策反工作,以便在關鍵時刻能夠保住大堤,迎接四野大軍南下和解放荊沙地區。
黨組織經過認真的排查和摸底,確定以處在關鍵位置、又有一定進步思想的周上藩為爭取對象,隨即緊鑼密鼓開始工作。
地下黨派出的第一位特使,是周上藩的黃埔同窗、曾經的結拜兄弟成鐵俠,湖南寧遠人(今屬永州市),也出身于唐生智的湘軍,1947年在長沙秘密入黨(后成功策動湖南寧遠起義)。
成鐵俠有膽有識,孤身一人潛入沙市并約見了周上藩,在城郊的地下黨聯絡點內,在周上藩的家里,多次與這位“周司令”進行密談,經過耐心地勸說,周上藩表現出一定的合作誠意,但是在舉旗起義問題上仍然猶豫不決。
1949年2月間,周上藩奉命去武漢參加白崇禧召開的“江防緊急會議”,會后有暇,與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共同前往長沙,拜見了老長官、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程潛將軍,并執晚輩禮問詢對時局的看法。
彼時程潛已有起義打算,但不便明說,只是意味深長地囑咐道:“老蔣大勢已去,你和宋希濂的人馬不足30萬,并且士氣低落,抵抗也是枉然”。
周上藩也是聰明人,對老長官的話自然心領神會,逗留長沙期間,他又與陳明仁單獨進行了晤談,也萌生了起義想法的陳明仁,表示他的觀點和程潛基本一致。所以此番長沙一行,對周上藩的影響很大,其思想斗爭也愈發激烈。
周上藩從長沙返回駐地沙市后,平津戰役已經勝利結束,他收閱了傅作義起義的通電和我黨表示歡迎的復電全文,思想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在此期間,他因此仍然與地下黨保持著聯系,但是宋希濂重兵在側,且保密局特務橫行,周上藩并未下定最后的起義決心,尚處于觀望期。
至1949年的4月中旬,我襄南地委城工部接到中原局通過武漢秘密市委傳來的三條指示:1、要堅決保護荊江大堤;2、要保護城市,保護機關、工廠、商店、學校等公物財產;3、在敵人退卻時必須立即進行接管工作。
為了認真貫徹以上重要指示,襄南地委城工部和荊沙工委決定抓緊時機,繼續做好策反周上藩的工作。
不料這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5月初根據湖北省主席朱鼎卿的提名,周上藩在原來的職務上,又被任命為湖北省第四區(荊沙地區)行政專員兼保安司令,手上權柄更重,政治態度亦有所動搖,直到5月下旬仍無起義的切實行動。
四、周上藩終于決定棄暗投明。
此時情況已經非常緊急了,襄南地委城工部長何定華同志從所獲得的情報斷定:白崇禧已經下達了總破壞令,敵人在潰敗之時不僅會大肆破壞城市,也肯定要炸毀荊江大堤。
因此,城工部又指示正在荊沙外圍做敵軍工作的傅師同志,利用他曾是周上藩的老部下,且與周上藩有老交情的關系,抓緊做周上藩的工作。
傅師接到指示后,先后五次給周上藩寫信,轉達何定華部長對他的諄諄告誡,勸告他:“知時務,立即懸崖勒馬棄暗投明。應清醒地看到,革命的洪流奔騰向前,勢不可擋。明智地看清時代潮流,迷途知返,盡快結束為反動政權賣命的歷史,效法傅作義將軍,棄暗投明,投向人民的懷抱”。
傅師在信中特別向周上藩指出挖掘荊江大堤的嚴重后果,一再叮囑他切實保護荊江大堤,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希望他派員到解放區與我黨上級領導機關取得聯系。
與此同時,我地下黨雙管齊下,又指派荊沙當地的地下黨員、大昌裕鹽號的副經理王少卿同志,協助進行對周上藩的策反工作。
王少卿在6月份連續半個月的日子里,幾乎每天晚上都找各種借口登門,與周上藩懇談,介紹解放戰爭的形勢,宣傳我黨對起義將領的政策,以及保衛荊江大堤讓周邊無數百姓免遭“人禍”的重要性。
經過這些同志艱苦而細致的工作,又眼見四野大軍滾滾而來,周上藩終于打消了顧慮堅定了態度。
1949年6月底的一天,周上藩鄭重對王少卿表態:“起義大事我定付諸實現”!他同時表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保住荊江大堤,起義之事可推遲一步,總的策略是“先保大堤,然后伺機起義”。
五、周上藩下死命令保衛大堤。
周上藩深知荊江大堤關系到江漢平原數百萬生靈之安危,接受地下黨的護堤任務后,他立即將自己兼任師長的保安第6師全部布置在荊江大堤沿線,又命令手下最信任的第16團迅速開往萬城布防,負責防險護堤。
為了防備反動當局的其他部隊和單位派人掘堤,周上藩特別給保6師各部下了死命令:
“沒有我親自簽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掘堤,所有任何高級指揮部的掘堤命令,即使我的總指揮部蓋上了關防公章,而無我親筆簽字的掘堤命令,也一律拒不執行,違者處死!如有人敢坐視堤潰,或見險不救者,也一律嚴懲不貸”!
同時,周上藩還派親侄兒周城峨趕往解放區,與襄南地委城工部取得聯系,匯報了護堤和準備起義的相關情況,并提供了一些重要情報。
程子華
1949年7月6日起,四野以程子華第十三兵團為主,動用第38軍、第41軍、第49軍、第39軍等四個主力軍,以及湖北軍區的兩個獨立師共25萬兵力,正式發起了消滅宋希濂集團解放宜昌、沙市地區的“宜沙戰役”。
宋希濂發覺情況不妙,于7月9日下令所部主力火速西逃,我四野部隊隨即展開追擊和截擊作戰,期間共殲敵15000余人。
潰逃中的宋希濂給周上藩發來急電,命令保6師就地展開,掩護他的正規軍撤退,而一俟所有部隊撤退完畢后,必須要“挖掘荊江大堤,阻止共軍前進”。
宋希濂還特別通知周上藩,華中軍政長官公署(華中剿總改稱)直屬的爆破專家組,已奉命秘密從武漢調往荊州以西20余公里的萬城,準備配合周上藩所部,隨時炸堤。
白崇禧、宋希濂顯然已經是要狗急跳墻了,形勢萬分危急,周上藩當機立斷,于1949年7月13日下午,特別召見駐萬城第16團的代理團長李國章。
當他問到李團長對部隊起義的態度時,李國章坦然說:“黨國高官貪婪,部隊無餉發,軍心已散,搶劫人民糧食又失民心,司令如愿起義,我誓死隨從”!
周上藩如釋重負,開懷笑道:“今天我調你來有要事授權于你,望你肩負全團重任。首要的任務是保護荊江大堤。現在總部派有特務爆破組潛伏在萬城,在大堤上埋設地雷和TNT烈性炸藥,準備炸堤,你看該如何是好”?
李國章大怒說:“我回去把他們抓起來處死”!周上藩眼見他如此堅決,連連說:”很好、很好,就是不能粗心魯莽。他們要在解放軍渡江時,炸毀江堤舉行反攻,我是江防司令,江北千萬人民生命財產全系于我,弄不好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周上藩又囑咐說:“你在全團有威信,可挑選可靠精壯官兵二三十人,埋伏在團部內外,聽候解放軍打響荊沙戰斗,即緊急通知爆破組來團部開會,就說本師長來萬城視察訓話,檢查爆破準備工作。等他們到了團部,出其不意將其繳械,,不要問話,就地處決”!
李國章團長完全聽懂了頂頭上司的意思,當即領命而去,連夜趕回萬城。
如今的荊江大堤
六、荊江大堤最終有驚無險。
當天夜里,李國章趕回萬城的團部,一邊派出有力部隊對江堤實施嚴密警戒,一邊組織親信官兵成立了20多人的特別行動隊,準備抓捕白崇禧派來的爆破專家組。
至7月14日上午,荊州方向的槍炮聲已是清晰可聞,于是李國章以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的名義,要求爆破組的頭目們馬上趕來團部。
爆破組的特務頭子和技術專家以為要實施炸堤了,遂不疑有詐,五名主要頭目悉數到場,隨即被李國章的特別行動隊當場拿下,爾后所有的爆破組成員也被繳槍羈押。
完成抓捕任務后,李國章又命令守堤部隊,將已經埋設好的大量炸藥、地雷全部挖掘出來,這一刻,關乎荊北平原數百萬人生命和荊沙順利解放的荊江大堤,終于保住了!
正乘坐軍艦溯江逃跑的宋希濂對此還一無所知,在軍艦上還特地發電給周上藩和總部爆破組,命令他們不得耽誤立即炸堤,不料已經得不到任何回音了。
宋希濂感覺有異,再給嫡系第15軍發報,命令該軍在撤退時務必要挾持住周上藩的保6師,以免該部投向解放軍,看來還是有些賊心不死。
然而宋希濂的命令已經得不到執行了,1949年7月15日下午3時,第四野戰軍的各路攻擊部隊全線進至荊沙地區,第49軍僅用六個小時就徹底摧毀了敵人的抵抗,宋希濂所部第15軍等部隊紛紛潰逃,哪里還顧得上“挾持”周上藩?
確認荊江大堤安全無恙之后,周上藩立即率保安第6師、保安第7師等數千人,擺脫宋希濂部隊的威脅,開往松滋縣街河市,在那里,周上藩率兩個湖北保安師的官兵,正式宣布起義。
尾聲:
也是在這一天,連宋希濂本人都差點斃命于流彈之下,根據他本人的回憶:“我在常德獲知宜昌告急的消息后,立即驅車前往津市換乘小火輪,15日晨到達枝江。已有一兵艦在候接,乃改乘兵艦上駛,此時北岸古老背一帶,已均被解放軍占領,兵艦上駛,曾遭到他們猛烈的射擊,有迫擊炮彈百余發,都落在艦的周圍,輕重機槍的射擊密如驟雨,艦上士兵有兩人負傷,沒有裝甲的船艙打出了許多窟窿”。
宋希濂寫道:“事后我常想起,如果當時沒有兵艦來接,我乘小火輪回宜昌,必然在途中被解放軍所截俘,如果當時在古老背的解放軍有平射炮的話,那艘兵艦可能就被擊毀了”。不過呢,跑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宋希濂最終還是兵敗大渡河,被二野大軍所俘。
而周上藩的義舉,不僅打亂了白崇禧、宋希濂在撤退前搞大破壞的行動部署,協助四野大軍順利解放荊沙并挺進江南,也避免一場毀堤害民的慘劇,功莫大焉。
示意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