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燃起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熊熊大火。
坐在紫禁城里的咸豐皇帝獨坐愁城。他可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剛剛登基為帝,就遇到這樣的煩心事。年方20歲的他,雖然雄心勃勃,意圖勵精圖治,中興日暮西山的大清王朝,但眼前一大堆陳谷子、爛芝麻的事情,哪一件都不輕松,哪一件都讓人傷透腦筋。這次金田起義之后,他最初并未放在心上。可是,在派出了幾路人馬前往平定,都鎩羽而歸之后,他難免心慌了。
咸豐皇帝
怎么辦呢?
他想到了父親道光皇帝的做法,也“照葫蘆畫瓢”,依樣而做:召集文武百官來商議,請大家一起出主意。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人多力量大,沒準有人能夠想到切實可行的辦法。
然而,大清承平已久,一幫文武官員過慣了太平日子,壓根都想不出對付太平天國運動的辦法來。他們在咸豐皇帝面前要么唯唯諾諾,要么一聲不吭,反正就是拿不出主意。
就在這時候,曾國藩站出來,體現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給咸豐皇帝下了一道折子,提出了不少建議。他認為,朝廷的當務之急,是要用對人。只有使用精忠報國、勇于任事的人,才能夠承擔起平定太平天國的重任。
曾國藩
咸豐皇帝見有人出來提建議了,姑且不論這些建議對不對、可不可行,光是這份精神,就值得鼓勵。他便問:“愛卿覺得哪些人是精忠報國、勇于任事的人?”
曾國藩說出了五個人的名字。他們分別是李棠階、吳廷棟、王慶云、嚴正基、江忠源。這五個人是什么來頭,竟然能夠得到曾國藩的賞識和推薦?
李棠階是河南沁陽人,道光二年的進士。他是著名的理學家,一生潛心理學。曾國藩對他的學問佩服得五體投地,又認為他當年做學政時,回到家里竟然沒有什么錢,清正廉潔,品行非常優良。所以,曾國藩推薦他作為皇帝日講的備選人選,輔佐皇帝增長學識。
李棠階像
吳廷棟是安徽霍山人。他雖然不是進士,僅僅以拔貢(各省選拔文行兼優的舉人到國子監學習、深造)步入仕途,但他的學問根基深厚,與曾國藩等人關系很好。曾國藩對咸豐皇帝說,吳廷棟不欺屋漏,才能干濟,遠識深謀,可當大任。
王慶云是福州閩縣人,是道光九年的進士,當過貴州學政、文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講學士、通政使司副使等職,是曾國藩的同事和好友。他善于理財,辦事干練,是曾國藩理想中的治世能臣。
嚴正基是湖南溆浦人,是曾國藩推薦五人中年齡最大的,比曾國藩年長26歲,當時已經67歲了。嚴正基也非進士出身,以舉人身份進入仕途,在河南、江蘇等地當過知縣、知府等職。他長期在基層摸爬滾打,懂得民間疾苦。在擔任鄭州知府時,他嚴懲耽于酒色,玩忽職守的河官,及時疏浚河道,在洪水襲擊之際保住了開封,挽救了10余萬百姓性命。曾國藩與他交集不多,但深知他是一位踏實辦事的官員,極力向咸豐皇帝推薦。
江忠源是湖南新寧人,是五人中年齡最小的,比曾國藩還小1歲。他考取舉人后,屢次參加會試都名落孫山,干脆回家耕讀。在太平天國運動還沒有爆發時,他就有過興辦團練平定湘桂邊境的農民起義的經歷。曾國藩與他是好朋友,非常欣賞他的才能,認為他必將是一名統兵大將。
曾國藩沒有看走眼。這五人確實都是品學兼優的人才,而且憑借他們的能力,也得到了咸豐皇帝、同治皇帝的賞識,在仕途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李棠階當過工部尚書、禮部尚書、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等職,參與軍機中樞大事,稱得上是朝廷重臣。吳廷棟做過山東布政使、大理寺卿、刑部侍郎等要職。王慶云歷任陜西巡撫、山西巡撫、四川總督、工部尚書、兩廣總督,是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嚴正基做過河南布政使、湖北布政使,為從二品。江忠源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里表現得比較耀眼,官至安徽巡撫。不料在防守廬州時,因城破殉國,年僅42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