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剛剛過去,困擾老百姓的,除了假貨,還有高昂的藥物。
市場低迷時,游資和熱錢沒有去處,金融投機像期貨那樣盯上了中藥。
去年七月,藥通網對亳州、安國、成都、玉林幾大交易市場常用大宗藥材價格進行調查,有超過200個常規品種年漲幅超過50%,100個常規品種年漲幅超過100%,25個常用大宗藥材年漲幅超過200%。通過對中藥材天地網的中藥材行情進行調查,部分情況更為嚴重。
新聞截圖
2023年7月8日,中國中藥協會發布倡議書,一方面高度關注藥材長時間的異常上漲,另一方面積極呼吁行業共同抵制哄抬和操控藥材市場的行為。
磐安白術從2019年的6元漲到69元;
浙貝母從2019年的14元漲到50元;
當歸上半年總計漲幅超過300%,批發價每公斤400元;
天然牛黃已經高達每公斤80萬元,綜合折算超過黃金;
全球性通脹弱化、醫藥需求上漲、勞動力成本降低等等,都會影響中藥價格,但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新聞截圖
三十年前的夜總會,二十年前的煤礦,十年前的地產,稀釋了一輪又一輪閑散的龐大的游資,但在社會總體增量放緩的今天,囤積居奇才是資本最理性的選擇,形形色色的外行涌入中藥賽道,卷起了這一輪行業風暴。
“炒貨”收益遠超資金使用成本和其它投資領域,而全行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利潤空間下降,促使囤積炒作成為核心盈利手段,人為造成貨源局部壟斷價格暴漲。
多地金融和投資機構也趁勢而入,開展供應鏈金融、倉單質押,甚至“加杠桿”為囤貨炒作提供便利。
看起來是下游的藥廠、藥企和藥店進貨成本在大幅提高,實際上高出來的部分都會被層層加碼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這條產業鏈上沒有贏家,只有吃不起藥的普通人。
中藥市場
作為商品,中藥應該有自己的價值流通屬性;作為產品,中藥可以去盡量滿足產業漩渦里各方參與者的利益;但作為藥品,中藥不能以奇貨可居的姿態面對它的直接需求者。
“但愿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才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醫藥的共識。
有位從業幾十年的老中醫說,按照收入和消費水平計算,1800年來,黨參和當歸從來沒有如此昂貴過。
中藥零售市場
想起《我不是藥神》里男主去印度購買低價仿制藥時的情節,對比當下這種金融炒作中藥的行徑,不禁有一種“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的震撼。
什么時候,我們退化到用老百姓救命的錢來牟利了。
1995年,印度加入WTO,為了保護8億人的用藥權利,當時明確提出一個令人震驚的條件:“凡是國際上昂貴、高效的藥物,我們都可以直接獲得許可、仿制和生產,因為我們窮人多,他們吃不起你們的藥!”
這條嚴重違反專利精神的不平等條約讓西方人大為震驚,他們堅決不同意,認為這樣做就違背了平等貿易的精神。
這源于圣雄甘地曾告誡印度當政者的一句話:“當你有疑問時,決策應該考慮到最弱小和最貧窮者的利益。”
此后,這段話成了印度制定內外政策的政宣牌。
《我不是藥神》劇照
對于藥材價格上漲,市面上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時刻提醒我們要客觀、理性看待當前藥材價格上漲,認為價格高低由市場供求杠桿來調節。
但經濟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市場規律不能簡單套用在醫藥領域。
當我們不再冷冰冰地從產業利益結構和經濟學價值原理去看待中藥暴漲,而是以一種人文關懷和對人間疾苦的悲憫去觀察和糾正這種異象時,可能我們才找到了中藥真正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