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汽車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的時代,每一個品牌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最近,飛凡汽車裁員傳聞的爆出,更是將這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品牌推向了風口浪尖。
飛凡不能非凡,智己不能自給。
一系列做法來看,上汽已經放棄飛凡品牌。
上汽玩雙品牌戰略是有前科的。歷史上榮威與MG的競爭便是一個例證。兩個品牌推出同一款車型,最終榮威勝出,MG則逐漸淡出市場。當前情況似乎與之相似,智己汽車在競爭中占據上風,而飛凡則逐步退出。只是這種退出不是完全地消失,而是以其他方式融入整個集團。
一開始上汽的想法是智己做30萬以上的市場,飛凡做20到30萬區間,榮威做20萬以內。這個布局在傳統汽車領域確實是有可行性的,并且這個構想是基于2022的電車價格體系,但是誰能想到,僅僅過了兩年,電車市場整體的價格低了這么多。
上汽的多品牌不僅僅沒有形成合力,反而讓飛凡和智己都不同程度遭受到內部競爭的壓力。
從當年榮威雙標戰略中的R標,到獨立運營的上汽R品牌,到改名飛凡汽車,再到未來的保持獨立運營,輕資產運作,飛凡汽車一直在經歷劇烈的變化。
目前上汽集團產品序列里已經沒有舒適區,高度依賴合資產品線的利潤在加速萎縮,轉型之路也走得并不順暢。而在上汽自主產品線里,上有智己價格擠壓,下有榮威名爵品質進階,飛凡夾在中間,顯得非常尷尬。
早在飛凡還是R汽車的時候,先不論先發優勢,單單是來自集團內部的多少次背刺,就足以將這個品牌推向深淵。
其中飛凡與智己較長時間的賽馬,雖然在品牌上有一些區分,但價格上并沒有顯著的錯開,實際上陷入了同門之爭,到后面演變成資源的浪費。
上汽一直沒有想清楚的一點是除了旗下智己的高端化方向,飛凡如何在消費者心中確立一個明確的市場定位,僅僅做低于智己而與榮威并行發展的低級別品牌,顯然是不行的。
而與榮威品牌的并行之路,如何化解內部沖突,是技術路線還是在20萬以下的曖昧價格帶上做區分,兩個品牌的交叉地帶越發模糊不清,這不是為難潛在的消費者么。
尷尬的定位,讓飛凡走得步履維艱。
其實,飛凡系列的車整體都不錯,但是R7發布在電池價格最貴的時候,定價高也就算了,還沒怎么做宣傳,第二臺車F7基本上就是智己L7的翻版,整體產品力性價比都更高,可惜在營銷和渠道方面依然沒有足夠的投入,導致了兩臺車都在降價后才開始起量。面對2024年的新產品,又有點力不從心了,最后希望能夠繼續更新產品線,加大渠道運營,這樣才有機會走回主流。
題外話,起初聽到飛凡名字,我還愣了半天,10年前萬達老王搞過一個電子商務公司就叫飛凡,起初聲勢浩大,結果不到3年就黃了。再看英文:Rising, 上一個叫Rising的還是殺軟瑞星,曾經的裝機必備到現在幾乎消失。雖然聽起來有點迷信,但起這倆不吉利的名字似乎冥冥中就注定最終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