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目中,一戰俄軍的裝備非常落后,事實真是如此嗎?
軍隊電氣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隊的電氣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從滿足部隊的國內需求到建立電氣屏障。
根據奧地利指揮部的命令,從1915年底開始,在從普魯特河到德涅斯特河的整個戰線上,以及在俄羅斯-奧地利戰線的其他地段,都組織了高壓電閘。電線網必然包括三條,其中一條處于高壓電流下。
為了給電障供電,奧地利人使用了配備有變壓器和直流電轉換器的城市或工廠發電廠,將直流電轉換成交流電。高壓電流(高達2萬伏)通過地下電纜傳輸了幾公里,因此這些站點在俄羅斯的炮火范圍之外。架空線路也被使用--在帶有高壓絕緣子的電桿上。
一戰奧匈37毫米步兵炮陣地
其中一個1000千瓦的工廠位于切爾諾夫策,既用于城市供電,也用于為電鐵絲網供電。為了后一個目的,使用了該站2/3的能量。在Залещики扎列什基附近的Крещатике糖廠發現了另一個容量為1500千瓦的工廠。
每個站都向位于獨立建筑物內或位于壕溝線外一定距離的特殊混凝土掩體中的若干變壓器站供電。從變電站出發,有1500至5000伏的低電壓電流。在一些地區,電流通過分配點直接輸送到線纜,而在其他地區,電流被輸送到沿著溝底的特殊分配電纜,從那里被輸送到鐵絲網。
俄國士兵在敵人的戰壕里發現了電暖器、抽水的電泵、制作雷管的電鉆、電風扇和電動機(例如用于在陣地周圍鋪設的高架道路)。電力照明也很普遍。
電氣化鐵絲網被串在木樁上,鐵絲網沒有絕緣體,而是用釘子連接。地面內和地面上的樁子的兩端都涂有絕緣樹脂化合物。有時樁子的頂部也被覆蓋上這種化合物,以防止它們被雨水浸泡。電障可以放在隔離的地方,也可以放在正常的鐵絲圍欄中--在它們前面甚至后面。
一戰奧匈軍隊準備射擊
引人注目的是,個別炮彈,即使是大口徑的,也不能完全破壞電障。通過形成彈坑,它們往往未能打破電線,甚至在彈坑本身。在擊中電鐵絲網后,炮彈撕裂并纏住了電線,但其各部分之間的接觸仍保持完整。此外,一些被撕裂的電線被接地,使地面通電。
在這種情況下,電鐵絲網繼續構成巨大的危險。此外,為了不因斷線而剝奪電線網絡的電氣化,通常會建立幾個支線,并將網絡分成幾個部分。而只有在障礙物被大炮完全摧毀了幾米的地方,電氣化才不再構成危險。
特殊的剪刀也被用來切割電線,包括通電的電線。例如,Милен米倫少將的 "заградоразрушитель障礙切割器"裝置在俄軍中變得很普遍。裝備有橡膠絕緣體的它被安裝在一支步槍上。這樣的裝置不怕2000伏的電壓,用于躺下,既不影響射擊也不影響刺刀戰斗,而且簡單實用。工程師Романов 羅曼諾夫和Гошкевич戈什克維奇制造的常用手剪也可用于切割電線。
障礙切割器
俄羅斯軍隊也使用了電鐵絲網屏障,盡管規模較小。例如,在里加作戰的北方面軍第12集團軍中,四個汽車發電站為12 公里長的鐵絲網供電(算上電纜超過 50 公里)。這些電網是由專門的電氣工程小組操作。
電鐵絲網在陣地戰期間很有效-在敵人搜索行動中,是部隊偵察兵的一個可怕敵人。
航空
伊戈爾·西科斯基,俄羅斯人,后來成為美國飛機設計師,為國內航空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10-1911年,他制造了幾架C系列飛機。1912-1918年,西科斯基領導俄羅斯波羅的海工廠航空部設計局,1913年和1914年設計和生產了世界上第一架多發飛機-“巨人”、“俄羅斯騎士”和“伊利亞-穆羅梅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共制造了75架西科斯基四發轟炸機。
飛艇中隊的醫生芬尼這樣描述伊利亞·穆羅梅茨:“很少有人認為西科斯基飛艇-不僅是俄羅斯第一架,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大型多引擎飛機-標志著航空新時代的開始。
1914年夏起飛的伊利亞-穆羅梅茨Б-2型
俄羅斯是唯一在戰爭開始時擁有遠程轟炸機航空的國家,即伊利亞-穆羅梅茨飛艇。由于西科斯基創造的飛機,國內航空首次獲得了國際認可。伊戈爾-西科爾斯基的天才比世界上所有其他飛機設計師的創造性思維領先幾年,確保了俄羅斯在重型作戰飛機領域的優先權。
西科斯基最成功的設計產品之一是С-16輕型戰斗機,僅生產了 34 架。該型第一架飛機1915年1月交付,它是一種輕型護航戰斗機
,旨在掩護重型轟炸機。
總的來說,護航戰斗機的概念獨立于西方出現在俄羅斯。C-16 飛機有五種型號,設備和發動機各不相同。這架飛機可以配備輪式、滑雪式甚至浮動式起落架。編號201的C-16戰斗機由帝國航空最優秀的王牌之一Юрий Гильшер尤里-吉列舍駕駛。
C-16戰斗機
飛機設計師Дмитрий Григорович格里戈羅維奇于 1914 年研制了M-5 水上飛機,這是一種具有以下特點的雙座雙翼飛機:翼展 11.5 米,機翼面積 30平方米;總重量 660 公斤,有效載荷 300 公斤,時速128 公里。這艘飛艇在俄羅斯艦隊中服役,作為偵察和炮兵校射機。 1915 年 4 月 12 日,M-5 飛機進行了首次戰斗飛行。
后來又制造了一種更重的M-9水上飛機,被設計用來轟炸敵人的船只和沿海設施。1916年,在成功的飛行測試后,水上飛機被采用為服務。最后,格里戈羅維奇還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飛機戰斗機M-11,以及雙浮筒水上飛機M-20。
1916年5月14日的俄海軍航空兵,鏡頭最近的是寇蒂斯F,其余3架為M-5
Глеб Котельников科特爾尼科夫發明了一種表面積為41平方米的航空背包降落傘,并在專門袋中進行了獨創的收納。到1917年,降落傘已經成為配備系留航空器的航空單位的一個組成部分。科捷爾尼科夫的降落傘開始與充氣艇的輔助設備一起使用,降落傘被收納在И.Л.Когутов科古托夫系統的帆布中。
科特爾尼科夫降落傘
海軍裝備
海軍領域的許多技術創新也起源于俄羅斯。其中有世界上第一艘布雷潛艇“Краб螃蟹”號。在德國,類似的布雷潛艇出現較晚,其性能不如螃蟹號。
“螃蟹”號參加了戰爭,執行了一些重要的戰斗任務,在敵方海岸附近埋設水雷。這些任務只能由潛艇來完成。它們的有效性從 "布雷斯勞"號巡洋艦在 "螃蟹"號設置的水雷屏障上被引爆這一事實中得到了證明。
Краб螃蟹號布雷潛艇,1912年8月12日下水,1915年6月25日編入黑海艦隊
Новик諾維克級驅逐艦也是技術上的一個新詞。驅逐艦上的這種推進裝置和其102毫米火炮的武裝都是創新。在Ирбенской伊爾濱行動中,"諾維克 "號戰勝了德國驅逐艦V99號(被毀)和V100號(受損),證明了它對同類敵艦的優勢。在黑海, "諾維克"號和德軍"布雷斯勞"號巡洋艦之間也有一場成功的戰斗。
為了都對付德軍潛艇,俄羅斯水兵用了一系列新手段-深水炸彈、反潛水雷等,當時其他國家的艦隊并沒有這樣的手段。因此,“俄羅斯水手是創造一些打擊潛艇的手段的先驅者,他們在海上戰爭中的作用從一個戰役發展到另一個戰役”。
諾維克號驅逐艦
水雷戰
俄羅斯在使用地雷方面是一個領先的大國,俄羅斯的盟友從中獲益良多。因此1914年10月,應英國人的要求,1000枚水雷和11張水雷的藍圖,一個蛇形拖網的標本及其文件被移交給后者。
英國艦隊中的俄羅斯軍官觀察員М.А.Кедров科德洛夫和М.И.Смирнов斯米爾諾夫特別注意到俄羅斯艦隊在使用雷管和火炮武器方面的優先權。1916年3月,應海軍部的緊急要求,俄國水雷軍官Б.Ю.Аверкиев阿維爾基耶夫被派往英國。 他帶著一套最新的水雷圖紙和樣品。1917年3月,英國人要求提供有關曳光彈、火藥、新無畏艦上的艙室結構、俄羅斯炮彈的類型等方面的信息。
俄軍準備布設水雷
一戰期間,俄羅斯涌現出很多軍工裝備設計家。輕武器設計師尤С.И. Мосин莫辛、Ф.Г.Федоров費多洛夫和Ф.В. Токарев托卡列夫,火炮設計師有Н.В.Маиевский馬伊耶夫斯基(1823.5.11-1892.2.23,俄羅斯彈道學派創始人,1889年晉升炮兵上將)和Н.А.Забудский扎布德斯基(1853.2.8-1917.3.12,1907年12月6日晉升炮兵中將),飛機設計師有И.И.Сикорский西科爾斯基、В.А.Слесарев斯列薩列夫(1884.8.5-1921.7.23,設計雙發轟炸機Святогор)、Я.И.Гаккель加克爾(1874.5.12-1945.12.12)、Б.Ю.Юраев尤拉耶夫和Д.П.Григорович格里戈利耶維奇,艦船設計師有А.Н.Крылов克雷洛夫和И.Г.Бубнов布勃諾夫。
按照俄羅斯的說法,“俄羅斯的工程技術發展與時俱進,在很多方面都領先于盟友和敵人”。
一戰海報-俄國壓路機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