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如果路過位于海淀區的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總是不難看到人頭攢動、門庭若市的場面,人們眼神忐忑而又迫切。他們大部分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孕不育患者。作為我國生殖內分泌學研究中心之一,北醫三院也的確給很多這樣的人帶來了希望。而這些都離不開一個人,她就是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締造者——張麗珠。
1988年3月10日,對39歲的鄭桂珍來說,非比尋常。這個女兒,她等了10多年;這個首例試管嬰兒,中國等了10年。
得知新生兒降生的那一刻,張麗珠是直到反復確認之后,才放心下來,露出滿意而欣慰的笑容。在場的很多人,都第一時間爆發出喜悅的歡呼。這一刻,大家看到的更多是勝利和希望,然而科研攻關背后的艱辛,只有張麗珠和她的研究團隊清楚。
01
四年磨劍,自主研究結碩果
更讓人感佩的是,這一場前途未知的冒險開始時,張麗珠已經63歲。1984年,張麗珠提出進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研究工作,我國正式開啟“試管嬰兒”技術的探索。在此之前,1978年,全球首個試管嬰兒誕生。后來的幾年內,張麗珠在工作中逐漸看到了這項技術對不孕癥患者的巨大價值,以及廣闊的應用前景,她說:“我們這個試管嬰兒成功,它可以帶動很多的研究,比如說,我們對于生殖醫學、生殖過程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對于遺傳學、免疫學,還有早期胚胎學都可以帶動起來。”
可是,以國內當時的條件,進行這項研究只能白手起家。張麗珠最初拿到的資料,僅是一盤英文錄音磁帶。應用試管嬰兒技術完成體外受精-胚胎移植一般要經過幾個步驟:①刺激排卵,向婦女提供促排卵藥物,刺激卵泡生長;②取卵,當時國外一般是使用腹腔鏡取卵;③體外受精;④胚胎培養;⑤胚胎移植。每個步驟當中都有需要克服的困難。就拿取卵步驟來說,針頭用得多,都磨禿了,而當時國內買不到取卵用的針。張麗珠就走到街上,找修表匠幫著磨一下,接著用。卵子取出來以后,沒有專用的恒溫運送設備,就由她的研究生抱著保溫桶,從北醫三院婦產科一路小跑,送到學校的組織胚胎室。正所謂“關關難過,關關過”。就是在這樣面臨重重困難的情況下,經歷了12次的失敗。直到第13位受試者鄭桂珍成功懷孕,中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鄭萌珠順利 出生。“萌”是初生和希望,“珠”是張麗珠的珠。
1988年首例試管嬰兒成功后,張麗珠并未停下創新的腳步。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首例贈卵試管嬰兒,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突破一個接著一個。
▲ 張麗珠懷抱剛出生的鄭萌珠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官網
02
一心求索,山河輾轉圖報國
張麗珠走上婦產科醫生之路,似乎充滿了機緣巧合,但看她一路走來,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有一次,張麗珠在北京的一個集市上正走著,突然有人叫住她,問她“現在還打不打排球?”張麗珠認了好一會兒,才發現這人正是她高中時的排球教練。張麗珠那時正忙得連家都顧不上,肯定是沒時間打球了。但是,故人的一句話,還是將她拉回了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
1929年開始,張麗珠在上海智仁勇女子中學就讀。一直牢記父親的期望:“我不愿爾輩為尋常女子,愿爾輩于家國、于人類為有用之人材。”因此,她不僅成績優異,還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打排球就是其中之一。在1935年的全國運動會上,她作為主力隊員和全隊一起擊敗廣東隊奪得全國冠軍,也算是個人運動史上的高光時刻了。
▲ 1935年,在智仁勇女中張麗珠(右一)和排球教練隊及隊友合影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官網
高中畢業,張麗珠懷揣航空救國的夢想,報考了中央大學的航空工程系。但由于時局動蕩,終未成行。在暨南大學物理系借讀一年之后,張麗珠在大一下學期,轉學到圣約翰醫預科。在選擇工作時,張麗珠“了解并認真考慮了作為一名婦女在社會上的優勢和劣勢,最終決定在婦產科領域工作,以便為婦女福祉而努力。”后來,她無論是行醫還是科研,都從未忘記這個初心。
1946年,25歲的張麗珠登上了一艘駛往大洋彼岸的輪船,去美國留學,同船的據說還有華羅庚和馮玉祥。留學期間,張麗珠接到了英國倫敦瑪麗居里醫院發來的研究工作邀請,張麗珠原本對英國的社會醫療制度就比較感興趣,于是應約前往倫敦。深造結束,決定啟程回國的那一刻,卻遇上了麻煩。她想買船票,人家卻告訴她,需要有入境許可證才賣票。幾番周折,她終于收到來自祖國的官方電報,寫的是:“歡迎你回國”。寥寥幾個字,卻已足夠安慰思念故土的心。回國路上還有一個小插曲,張麗珠途經香港時,有位朋友想要勸阻她回國,說道:“像你這樣的人,何處不可為家。”可是在張麗珠心里,她的家就在中國。就這樣,張麗珠回到祖國的懷抱,開啟了她為之奮斗一生的醫學事業。
作為中國大陸的第一個試管嬰兒,鄭萌珠的成長始終受到關注。多年來,她多次出現在媒體的鏡頭前,全國人民看著她從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長成一個快樂的小姑娘,又成了一位母親。如今的鄭萌珠在當地的生殖醫學中心檔案室工作。無論是情理之中,還是意外之喜,生命和希望,總在以獨有的方式傳承著。
參考文獻
[1] 王傳超, 陳麗娟. 妙手握奇珠:張麗珠傳[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
[2] 陳麗娟.性別、國家與醫學:張麗珠自述[J].今日科苑,2019(03):25-38.
[3] 我國首例“試管嬰兒”迎來20歲生日:已是大學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08(05):92.
[4] 劉平.懷念恩師張麗珠[J].中國衛生人才,2016(12):59-61.
關注公眾號|大美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